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P22

  ..续本文上一页众生。年岁大的人,一句阿弥陀佛求生净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广学多闻,那就行了,这非常正确。所以现在不必浪费时间,一门深入,一句弥陀念到底。

  我昔作国王。为求四句偈。妻子及财宝。悉皆能施与。

  这一首偈也是世尊叙说因地一段公案。

  在《贤愚经》里面,有这么一段经文:佛在因地作国王的时候,也是为闻一首偈——一切行无常,生者皆有苦,无因空无相,无有我我所。为闻这一首偈,舍妻子财宝。这一些都是说明佛法之可贵啊!佛法一句半偈,你真听懂了,真的体会到了,契入境界了,不是世间任何财宝可以能够比较的。这个事情我们在许多大乘经典里面,看到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较量功德,财布施跟法布施——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比不上四句偈。这四句就是一首偈。一首偈能令你开悟、能令你了脱生死、能令你契入如来的境界,这是世间再多的财宝都没有办法达到的。所以真正觉悟的人,知道佛法宝贵啊!他能够为法舍身。

  何有于智者。而不勤听法。

  哪有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不肯勤于听法啊!不能勤于听法,喜欢到处去游玩的人,愚痴啊!没有智慧啊!真正有智慧,对于闻法修持,那真是分秒必争,不敢让宝贵的光阴空过了。

  我尝舍一切。非法之戏论。为于百千劫。难得解脱故。

  佛这四句是劝我们,他是我们最好的榜样。他曾经,“尝”是曾经,“舍一切”,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统统舍啊!

  “非法之戏论”也舍了。

  目的在哪里呢?

  他真的明白了、真清楚了。“为于百千劫,难得解脱故。”我们无始劫以来一直到今天,不只百千劫了,都在六道里头轮回,前途一片黑暗,非常渺茫。什么时候能脱离呢!我们从来未曾觉悟。佛在行菩萨道修行的时候,他之所以能成佛,道理也在此地——他觉悟了。觉悟了,他就能舍,他肯舍这才能成就啊!

  汝等应欣乐。志求微妙法。

  我们要学佛啊!应该欢喜、爱好,志求微妙无上的佛法。这个微妙法在本经里面末后指归净土啊!所以这个微妙法,不但是指大乘,实际上是指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只有这个法门,确确实实能够保证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脱离三界轮回。

  若乐于解脱。

  “乐”这个字念破音字,念(yao4),就是爱好的意思。你要是爱好解脱。

  最胜功德者。

  “胜”是殊胜;最殊胜的功德。这两句通指大乘佛法,别指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无比殊胜,你要是真的喜欢、真的明了。

  世间诸事业。皆所不应问。

  你要能放下,你才是真的想求得解脱了。这个“解”就是解除,解除一切的烦恼系缚。“脱”,脱离六道生死轮回。真正觉悟的人,应当世间这些事业要放下了。所谓“世间事业”,是搞六道轮回的事业。

  衣食无胜利。亦不证涅槃。

  这是举个例子。

  世间人忙什么?

  忙衣食。衣食并不是殊胜的利益(胜利),所以衣食这个事情,足就够了。

  特别是在台湾,真正觉悟,那在台湾是真有大福报。

  为什么呢?

  衣食容易,不难求啊!不要跟人家竞争啊!每一天吃得饱、穿得暖,这个条件在台湾太容易了。

  我有一年也是去讲经,坐一部计程车,那司机给我诉苦:“赚钱太不容易了、太辛苦了。”

  我就问他:“你何必要赚那么多钱呢?难道你没饭吃吗?难道你没衣服穿吗?一件衣服穿个十年、八年都穿不坏啊!”

  他听听:“也有道理。”

  如果安于自己的生活,每个月工作五天就够吃一个月了,那你就可以念二十五天的佛啊!你说这个多自在呢!

  为什么天天辛苦呢?

  跟人家比赛啊!人家今天穿着时髦衣服,明天不买一件觉得赶不上时代了,这个心理作祟害苦了自己。

  所以你真正明白道理,在台湾可以工作一年休息一年,这是实实在在的话。在外国很多其他地区不行,那个真是辛苦啊!一个月不做工,一个月就没饭吃了,在台湾不会的,做一个月的工,要省吃俭用的话,也许可以吃一年啊!以上说衣食不是殊胜的利益。“亦不证涅槃”。这两句话就是《金刚经》上,佛告诉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个“证涅槃”是法,证涅槃这个念头我们也舍弃、也不求,何况这些衣食呢!那“衣食无胜利”,就是何况非法。

  当称叹最胜。

  应当称叹最为殊胜的。

  最殊胜的是什么?

  是大乘佛法。

  金刚般若告诉我们“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你看佛说“三心不可得”,能执着的是空;万法缘生,当体皆空,了不可得,你所执着的也是空;能、所俱空啊!这就是说明万法皆空啊!菩萨不说断灭相,不说断灭相就是因果不空。这是我们把全经简简单单做了一个总结论,这就是最胜。如果回归到念佛法门,那就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最胜,是诸佛如来之所称赞的。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佛成佛,所以不要去念世间法,世间要舍掉啊!要舍得干干净净。

  善来诸比丘。应敷座令坐。互说诸法要。

  “善来诸比丘”,引申的意思是四众同学。我们常常有缘聚会在一起,在一起不要讲世话,应当互说诸法要,交换修学的心得。讨论佛在经论里面重要的开示,对我们修学有关系的——帮助我们看破、放下,帮助我们断恶、修善,讨论这些就对了。“法要”是法里头最精要的,像《金刚经》上两句一偈,这是最重要的两句——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个重要啊!在净宗法门里面,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重要啊!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这一句名号果然老实念,就能出三界,就能够成功。星期天,我们这儿念佛会,大家在一起念佛,就是互说诸法要啊!你们每个人没有杂心,没有杂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是互说诸法要,这真干啊!

  人身甚难得。随分行白法。读诵及禅定。汝应如是问。

  寻师、访友、问道,问一些什么呢?

  一定要晓得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白法”就是善法,“如佛所说者”就是白法。这一句意思是教导我们“如说修行”,常常读诵大乘经典。“禅定”就是受持,真修啊!读了以后要真干啊!“禅定”是表真干。“汝应如是问”,这个问是正确的,是佛所赞叹的。

  如来入涅槃。遗法当灭坏。比丘多放逸。乐众弃闲静。为饮食利养。昼夜谈世话。

  这六句是说末法时期,学佛的现象。现在离佛灭度已经三千年了,我们现前这个状况,佛说的一点没错啊!第一句是讲佛灭度之后,佛法逐渐逐渐的变质了,佛法也会灭坏。在末法这个时代,“比丘多放逸”,这些出家的佛弟子,放逸不遵守教诫了,喜欢大众在一起聚会。“乐众”就是喜欢大众在一块聚会,不喜欢闲静。悠闲清净他不喜欢,为了饮食利养,“昼夜谈世话”。这一首偈,的的确确把我们现在学佛的状况都说出来了。

  愚人于梦中。惊怖而漂溺。自知多毁犯。当堕三恶道。

  “愚”是愚痴,没有智慧,迷惑颠倒。“梦中”就是形容现在的生活,这人生如梦。“梦”的意思,你在生活里面没有觉悟,不清醒,迷惑颠倒;时时刻刻有恐怖,不能离开恐怖,漂溺在三途六道。偶而短暂的觉悟了,就发现自己多毁犯,世尊的教诲、教诫,我们没有遵从,不但犯戒而且毁戒,这还得了吗!下面这一句是说果报,当堕三恶道。佛所说的都是事实真相,没有一句是妄言啊!愈是反省,愈觉得恐怖,那么怎么办?后面佛教给我们:

  应生欢喜心。独处于闲寂。若在阿兰若。志求无上道。

  这是佛教我们回头是岸,对于过去迷惑造作种种恶业,不要常常去想。

  许多同修常常来告诉我,心神不能安定——想到从前造的恶业,惊心动魄,连佛号都念不下去,问我怎么办?

  怎么办呢?

  佛在此地讲,不要想了,过去的就过去了;从今天起欢欢喜喜的想佛、念佛,你这个境界就转过来了,你的业障才能消除啊!

  诸位必须要知道,你每想一次就又造一遍,你还怕恶业造的不够多啊!

  造业是身、口、意,你虽然身、口没有造,你那个念头想一遍等于又造一次,太可怕了!

  所以,怎么样消业障呢?

  不想了,我到此地终止了,止住了,从今而后想佛,想佛在经上种种的教诲,把这个念头转过来,这样才能够消业障。这样你念佛的工夫才能得力,自然远离一切忧怖、妄想,这是佛在经论上常常教导我们的。我们闻到大乘佛法,真是稀有啊!所以要生欢喜心。

  “独处于闲寂”,要把心静下来、定下来。“若在阿兰若”,“阿兰若”是居住环境非常幽静。环境清净对于自己修行有帮助。“志求无上道”,我们念佛求生净土就是无上道。这是首先自己知道怎样消业障,怎样把自己的妄念消除,确定自己修学的方向目标,下手之处还是佛教导我们的

  

  不应见人过。

  佛在前面教给我们,第一个方法,是最重要的方法——不求他过。不应见人过啊!

  自谓最尊胜。

  看到别人都有过失,自己自尊自大,认为自己没有过失;殊不知见人过失就是自己过失,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你自己没有过失,你决定见不到别人过失。这一句是自尊自大。

  憍恣放逸本。

  憍慢、恣意这是放逸之本,我们要戒除的。

  莫轻下劣人。彼于遗法中。渐次而解脱。

  对于下劣的人不要轻慢他,乃至于畜生,都不可以轻慢它。你看它这一生是畜生,说不定它畜生的业报报满了,来生得人身,念佛往生,他很快就作佛了,我们还在六道打滚。这个事情常有,所以不可以瞧不起人,也许那个人一转生,他的成就超过我们。“彼于遗法中”,“遗法”就是佛的遗教;很可能他渐次而解脱,他修行证果了。

  

  比丘虽破戒。深信于三宝。是则解脱因。不应见其过。

  这是又给我们说明,为什么不应见人过?

  这有道理的。

  《戒经》里常说,破戒佛有办法救他,破见佛就没法子救了。

  这个人虽破戒,但他没破见。

  为什么呢?

  深信于三宝,他就有救啊!

  最明显的例子,《净土圣贤录》里面记载的,宋朝的莹珂…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净空法师访问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