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P23

  ..续本文上一页法师,那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

  莹珂在世破戒,造作许多的恶业,他之所以得救,他相信三宝,他还相信因果,自己想想将来必定堕阿鼻地狱,想到这个事情,他害怕了,求教于同参道友,有没有方法救他?

  这同参道友也很难得,给他一本往生传,叫他自己去看。

  他看到人家念佛往生,这个心动了,真的他就发愿念佛求生净土。他那个心真诚、恳切,念了三天三夜就把阿弥陀佛念来了。

  阿弥陀佛告诉他:“你的阳寿还有十年,你好好的修,十年之后,你命终的时候,我来接你。”

  莹珂也不容易,他跟阿弥陀佛说:“我的业障太重,禁不起诱惑,人家一引诱,我又犯罪了、又犯过了,那十年我还不晓得造多少的罪业,我十年寿命不要了,现在就跟你走了。”

  佛也很慈悲就答应了:“三天以后来接引你。”

  他三天就往生了。

  《弥陀经》上讲,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们念佛念了这么久为什么没往生呢?

  我们口里头想快一点往生,心里面对这个世界贪恋,舍不得走啊!

  佛很清楚、很明白,看到你所讲的话都是假话,不是真话,他也不来;你是真的,佛就来了。

  你讲的不是真话,口是心非,所以念了一辈子,佛也没念来,人家念三天佛就念来了,什么原因?

  真干!

  我们这个地方如果标榜打佛七,七天念佛就往生,不会有一个人来啊!

  这还得了,七天就要死了,这谁敢来啊!

  这是说出他的戒破了,他见没有破,正知正见,他不是邪知邪见。这个正见就是解脱因,他能够得救、他能够往生,不但能够往生,往往往生的品位甚高。我们在经上看到阿阇世王,就是《观无量寿经》那个杀父亲、害母亲的,这是跟提婆达多合起来破坏僧团的,造五逆十恶之罪,提婆达多堕地狱,他在临终的时候他才忏悔,念佛求生净土,佛说他是上品中生,这真是出乎我们意料之外。因此,我们才晓得往生净土有两种人,一种是平常念佛积功累德,一种是临终忏悔,品位高下,看他忏悔的力量。阿阇世王那是真心忏悔,所以品位提得那么高。这就是我们不可以轻慢这一些造作恶业的人,“不应见其过”。

  摧伏贪瞋难。勿惊于放逸。余习法应尔。是故不须说。

  佛在这一首偈上,非常通达于人情。从人情上说,我们也不应该轻慢;为什么呢?

  这个贪、瞋、痴的烦恼,要想断太难太难了。懈怠、懒惰、放逸也是无始劫来的习气烦恼。“余习法应尔”,看到这个现象,知道当然应该是这个现象嘛!

  所以看到这些过失。

  唉!不必要说了,无始的烦恼啊!他又不是圣人,又不是佛菩萨再来的,怎么可能没有烦恼呢?

  所以见到有这过失,也不须要说;回过头来看自己——我自己有没有。

  看自己很难啊!看别人很容易啊!正如同眼睛看外面,不能看自己啊!

  可是一个觉悟的人,那就了不起,他看别人就是看自己,自他不二啊!看到别人的过失,他就知道自己有这个过失,希望别人怎样改过,他就自己认真去改过,这个人有智慧,这个人善修啊!会修行啊!

  若清净比丘。伺他人过失。是最非真实。不名修正法。

  假如是一个真正清净的比丘,还会去找别人的麻烦,去求别人的过失,佛说了,他不是真的清净比丘,他也不是真的在修行;那都是假的,装模作样的。

  

  如理修行者。当须自观察。

  真正是一个修行的人,常常观察自己,不要去看别人。

  求道诸比丘。舍离恶言论。常以欢喜心。独处于闲静。

  这是修行人的一个样子。真是一个修行人,一定是言语少,而且言语柔和清净,喜欢安静。这常说的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啊!这是真正修道人啊!这个地方总共有二十四首偈,重颂前面长行所说的大意。再看底下这一段经文,这是这一段落的总结。

  尔时。弥勒菩萨复白佛言。希有世尊。耽着愦闹。乃有如是。无量过恶。

  弥勒菩萨听佛宣说,很感慨的说:贪爱喜欢愦闹有这么多的过失。

  退失功德。无有利益。增长烦恼。堕诸恶趣。远离白法。

  “白法”就是善法。他所造的都是恶法,不是善法。

  

  何有菩萨。求善法者。闻是过失。而不乐于。独处闲静。

  这话是勉励我们的。他说哪有菩萨求善法的,听佛讲喜爱愦闹有这么多过失,他还不舍弃啊!他还不去找一个安安静静的地方来修学呢?

  ⒌初业菩萨当观世话过失有二十大类

  ①长行

  下面是世话,过失也有二十种。请看经文,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世话中过。若观察时。菩萨应住。决定之义。由观是义。不生热恼。

  弥勒菩萨请法的言词里面不难懂。“决定之义”恐怕同修们有疑惑。“菩萨应住决定之义”,这个“决定之义”就是真实的事理;《般若经》上讲诸法实相,我们现在说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他要住,他应当住宇宙人生真相之中。能够这样修学,他就不会生烦恼了。

  

  佛言弥勒。初业菩萨。应当观察。世话过失。有二十种。若观察时。能令菩萨。住决定义。由观是义。不生热恼。

  这是佛总答弥勒菩萨之问。这确确实实可以做得到的,问题是你要会作观,也就是你对于世话的过失,离世话的功德利益,你能够观察透彻、明了,你就能“住决定义”,这个心安住在诸法实相,就不会生烦恼。

  弥勒。云何名为。乐于世话。二十种过。

  “乐”是喜欢、爱好。爱好于世话二十种过,佛在此地为我们说出来了。

  一者。心生憍恣。不敬多闻。

  “多闻”是指多闻佛法的人;对于广学多闻的人,他不会尊敬。

  为什么呢?

  简单的说,就是世间法他知道得太多了,因此他就生骄慢之心——骄傲、贡高、我慢,这个出家的比丘菩萨虽然读的经书很多,他也瞧不起,也没有看在眼里——不敬多闻。

  二者。于诸诤论。多起执着。

  这是自古以来在所不免,这个争执太多了。

  为什么有争执呢?

  成见很深。

  三者。失于正念。如理作意。

  他起心动念不如理,也不如法;“理”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与这个不相应,叫“失于正念”。不知道如理作意,他的起心动念都是生烦恼。

  四者。为所不应。身多躁动。

  “为”是说他的作为、他的造作;他所造作是不应该造作的。

  哪些是不应该造作呢?

  三途业不应该造作啊!

  简单的说就是佛家里头常讲的十恶业是不应该作的;“身多躁动”,他偏偏去造。

  五者。速疾高下。坏于法忍。

  这个高下是讲他的心生分别;分别心太大了,就产生高下了。法忍他没有了,他不能忍耐啊!

  六者。心常刚强。

  这个刚强的心障碍禅定、障碍智慧,所以

  禅定智慧。曾不薰修。

  七者。非时而语。言论所缠。

  “非时”,言语有时节因缘,在某一个时候,不应该说的话,他偏偏说,往往说出这些话来,会遭受到许许多多的障难,我们今天讲遭受别人的批评、攻击啊!不应该说这个话。说话是大学问,一定要懂得时节因缘——什么场所、什么时节,哪些话不能说的……。他是愚痴,没有智慧,不应该说的,他常说啊!所以被言论所缠。这就会受其他的人言语攻击他、批评他。

  八者。不能坚固。证于圣智。

  这一句是讲证果,当然这是更不可能的事情;不但深的果位他证不到,浅的果位,如须陀洹他也不能得到;不但圣果得不到,我们再仔细的观察,他念佛这工夫成片也得不到。念佛人果然得工夫成片,就有把握往生,所以经上常讲这叫易行道啊!“易”,容易。比较其他的法门,这个法门容易;其实也不容易啊!说容易是比较上说的。

  其他的法门,一定要断八十八品见惑,证得须陀洹果才算成就。我们念佛人,往生比这个是容易太多了。

  念佛求往生,这个带业往生,八十八品惑一品都可以不要断啊!

  不断怎么办呢?

  你要有能力控制住,这个控制住了就叫工夫成片。控制住容易,断难啊!古人有个比喻,这个“控制”像石头压草,“断”那是连根拔除,那个难。我们用这一句佛号能把烦恼习气压住,这个念头才一起来,阿弥陀佛压住了,一天到晚二十四小时都不让他有杂念起来,你能够做到这个工夫就有把握往生了。

  我们能不能压得住?

  佛号在口里念,妄念照样起来,这个不管用,这压不住啊!这个搞法往生就靠不住了,没有把握啊!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

  九者。不为天龙。之所恭敬。

  “天龙”是指护法神,护法神不保佑你啊!

  十者。为辩才者。常怀轻贱。

  实在讲也不是真的人家轻贱你,但是人家远离你,对你敬而远之,那是真的,不是假的。“辩才”就是修行工夫得力的人。

  十一者。为身证者。之所呵责。

  “身证”就是真正证果的人。他有时候会责备你。

  十二者。不住正信。常怀悔恨。

  他这个“正信”生不起来,信心犹豫,有时候信,有时候不信,所以他常生后悔、悔恨。

  十三者。心多疑惑。摇动不安。

  这些原因都是贪着世缘。

  十四者。犹如倡妓。随逐音声。

  “倡妓”是比喻他心随境转。这个倡妓,现在的话就是舞台上的演员。演员随着剧本在说话,不是自己的意思,自己没有主见;唱歌、跳舞随着拍节在动作啊!听人家指挥,自己作不了主宰,就是这个意思。

  十五者。染着诸欲。随境流转。

  贪着五欲、六尘,必定是心为境转了。

  

  十六者。不观真实。诽谤正法。

  习惯于邪法里面,遇到正法他还不习惯、不能接受了。把正法当作邪法,把邪法当作正法,这个事情在现代社会里面,我们也常常见到。

  十七者。有所希求。常不称遂。

  佛门当中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他求不到啊!他心有求不能够如愿。

  十八者。其心不调。为人弃舍。

  因为他的心烦恼多、知见多——就是意见多,跟大众很难相处。不能相处,当然你就会被这个团体摈弃出去了。

  十九者。不知法界。随顺恶友。

  对于十法界理论、事实都不知道,这叫迷…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净空法师访问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