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記▪P23

  ..續本文上一頁法師,那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

  瑩珂在世破戒,造作許多的惡業,他之所以得救,他相信叁寶,他還相信因果,自己想想將來必定墮阿鼻地獄,想到這個事情,他害怕了,求教于同參道友,有沒有方法救他?

  這同參道友也很難得,給他一本往生傳,叫他自己去看。

  他看到人家念佛往生,這個心動了,真的他就發願念佛求生淨土。他那個心真誠、懇切,念了叁天叁夜就把阿彌陀佛念來了。

  阿彌陀佛告訴他:“你的陽壽還有十年,你好好的修,十年之後,你命終的時候,我來接你。”

  瑩珂也不容易,他跟阿彌陀佛說:“我的業障太重,禁不起誘惑,人家一引誘,我又犯罪了、又犯過了,那十年我還不曉得造多少的罪業,我十年壽命不要了,現在就跟你走了。”

  佛也很慈悲就答應了:“叁天以後來接引你。”

  他叁天就往生了。

  《彌陀經》上講,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們念佛念了這麼久爲什麼沒往生呢?

  我們口裏頭想快一點往生,心裏面對這個世界貪戀,舍不得走啊!

  佛很清楚、很明白,看到你所講的話都是假話,不是真話,他也不來;你是真的,佛就來了。

  你講的不是真話,口是心非,所以念了一輩子,佛也沒念來,人家念叁天佛就念來了,什麼原因?

  真幹!

  我們這個地方如果標榜打佛七,七天念佛就往生,不會有一個人來啊!

  這還得了,七天就要死了,這誰敢來啊!

  這是說出他的戒破了,他見沒有破,正知正見,他不是邪知邪見。這個正見就是解脫因,他能夠得救、他能夠往生,不但能夠往生,往往往生的品位甚高。我們在經上看到阿阇世王,就是《觀無量壽經》那個殺父親、害母親的,這是跟提婆達多合起來破壞僧團的,造五逆十惡之罪,提婆達多墮地獄,他在臨終的時候他才忏悔,念佛求生淨土,佛說他是上品中生,這真是出乎我們意料之外。因此,我們才曉得往生淨土有兩種人,一種是平常念佛積功累德,一種是臨終忏悔,品位高下,看他忏悔的力量。阿阇世王那是真心忏悔,所以品位提得那麼高。這就是我們不可以輕慢這一些造作惡業的人,“不應見其過”。

  摧伏貪瞋難。勿驚于放逸。余習法應爾。是故不須說。

  佛在這一首偈上,非常通達于人情。從人情上說,我們也不應該輕慢;爲什麼呢?

  這個貪、瞋、癡的煩惱,要想斷太難太難了。懈怠、懶惰、放逸也是無始劫來的習氣煩惱。“余習法應爾”,看到這個現象,知道當然應該是這個現象嘛!

  所以看到這些過失。

  唉!不必要說了,無始的煩惱啊!他又不是聖人,又不是佛菩薩再來的,怎麼可能沒有煩惱呢?

  所以見到有這過失,也不須要說;回過頭來看自己——我自己有沒有。

  看自己很難啊!看別人很容易啊!正如同眼睛看外面,不能看自己啊!

  可是一個覺悟的人,那就了不起,他看別人就是看自己,自他不二啊!看到別人的過失,他就知道自己有這個過失,希望別人怎樣改過,他就自己認真去改過,這個人有智慧,這個人善修啊!會修行啊!

  若清淨比丘。伺他人過失。是最非真實。不名修正法。

  假如是一個真正清淨的比丘,還會去找別人的麻煩,去求別人的過失,佛說了,他不是真的清淨比丘,他也不是真的在修行;那都是假的,裝模作樣的。

  

  如理修行者。當須自觀察。

  真正是一個修行的人,常常觀察自己,不要去看別人。

  求道諸比丘。舍離惡言論。常以歡喜心。獨處于閑靜。

  這是修行人的一個樣子。真是一個修行人,一定是言語少,而且言語柔和清淨,喜歡安靜。這常說的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啊!這是真正修道人啊!這個地方總共有二十四首偈,重頌前面長行所說的大意。再看底下這一段經文,這是這一段落的總結。

  爾時。彌勒菩薩複白佛言。希有世尊。耽著愦鬧。乃有如是。無量過惡。

  彌勒菩薩聽佛宣說,很感慨的說:貪愛喜歡愦鬧有這麼多的過失。

  退失功德。無有利益。增長煩惱。墮諸惡趣。遠離白法。

  “白法”就是善法。他所造的都是惡法,不是善法。

  

  何有菩薩。求善法者。聞是過失。而不樂于。獨處閑靜。

  這話是勉勵我們的。他說哪有菩薩求善法的,聽佛講喜愛愦鬧有這麼多過失,他還不舍棄啊!他還不去找一個安安靜靜的地方來修學呢?

  ⒌初業菩薩當觀世話過失有二十大類

  ①長行

  下面是世話,過失也有二十種。請看經文,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雲何名爲。世話中過。若觀察時。菩薩應住。決定之義。由觀是義。不生熱惱。

  彌勒菩薩請法的言詞裏面不難懂。“決定之義”恐怕同修們有疑惑。“菩薩應住決定之義”,這個“決定之義”就是真實的事理;《般若經》上講諸法實相,我們現在說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他要住,他應當住宇宙人生真相之中。能夠這樣修學,他就不會生煩惱了。

  

  佛言彌勒。初業菩薩。應當觀察。世話過失。有二十種。若觀察時。能令菩薩。住決定義。由觀是義。不生熱惱。

  這是佛總答彌勒菩薩之問。這確確實實可以做得到的,問題是你要會作觀,也就是你對于世話的過失,離世話的功德利益,你能夠觀察透徹、明了,你就能“住決定義”,這個心安住在諸法實相,就不會生煩惱。

  彌勒。雲何名爲。樂于世話。二十種過。

  “樂”是喜歡、愛好。愛好于世話二十種過,佛在此地爲我們說出來了。

  一者。心生憍恣。不敬多聞。

  “多聞”是指多聞佛法的人;對于廣學多聞的人,他不會尊敬。

  爲什麼呢?

  簡單的說,就是世間法他知道得太多了,因此他就生驕慢之心——驕傲、貢高、我慢,這個出家的比丘菩薩雖然讀的經書很多,他也瞧不起,也沒有看在眼裏——不敬多聞。

  二者。于諸诤論。多起執著。

  這是自古以來在所不免,這個爭執太多了。

  爲什麼有爭執呢?

  成見很深。

  叁者。失于正念。如理作意。

  他起心動念不如理,也不如法;“理”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與這個不相應,叫“失于正念”。不知道如理作意,他的起心動念都是生煩惱。

  四者。爲所不應。身多躁動。

  “爲”是說他的作爲、他的造作;他所造作是不應該造作的。

  哪些是不應該造作呢?

  叁途業不應該造作啊!

  簡單的說就是佛家裏頭常講的十惡業是不應該作的;“身多躁動”,他偏偏去造。

  五者。速疾高下。壞于法忍。

  這個高下是講他的心生分別;分別心太大了,就産生高下了。法忍他沒有了,他不能忍耐啊!

  六者。心常剛強。

  這個剛強的心障礙禅定、障礙智慧,所以

  禅定智慧。曾不薰修。

  七者。非時而語。言論所纏。

  “非時”,言語有時節因緣,在某一個時候,不應該說的話,他偏偏說,往往說出這些話來,會遭受到許許多多的障難,我們今天講遭受別人的批評、攻擊啊!不應該說這個話。說話是大學問,一定要懂得時節因緣——什麼場所、什麼時節,哪些話不能說的……。他是愚癡,沒有智慧,不應該說的,他常說啊!所以被言論所纏。這就會受其他的人言語攻擊他、批評他。

  八者。不能堅固。證于聖智。

  這一句是講證果,當然這是更不可能的事情;不但深的果位他證不到,淺的果位,如須陀洹他也不能得到;不但聖果得不到,我們再仔細的觀察,他念佛這工夫成片也得不到。念佛人果然得工夫成片,就有把握往生,所以經上常講這叫易行道啊!“易”,容易。比較其他的法門,這個法門容易;其實也不容易啊!說容易是比較上說的。

  其他的法門,一定要斷八十八品見惑,證得須陀洹果才算成就。我們念佛人,往生比這個是容易太多了。

  念佛求往生,這個帶業往生,八十八品惑一品都可以不要斷啊!

  不斷怎麼辦呢?

  你要有能力控製住,這個控製住了就叫工夫成片。控製住容易,斷難啊!古人有個比喻,這個“控製”像石頭壓草,“斷”那是連根拔除,那個難。我們用這一句佛號能把煩惱習氣壓住,這個念頭才一起來,阿彌陀佛壓住了,一天到晚二十四小時都不讓他有雜念起來,你能夠做到這個工夫就有把握往生了。

  我們能不能壓得住?

  佛號在口裏念,妄念照樣起來,這個不管用,這壓不住啊!這個搞法往生就靠不住了,沒有把握啊!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

  九者。不爲天龍。之所恭敬。

  “天龍”是指護法神,護法神不保佑你啊!

  十者。爲辯才者。常懷輕賤。

  實在講也不是真的人家輕賤你,但是人家遠離你,對你敬而遠之,那是真的,不是假的。“辯才”就是修行工夫得力的人。

  十一者。爲身證者。之所呵責。

  “身證”就是真正證果的人。他有時候會責備你。

  十二者。不住正信。常懷悔恨。

  他這個“正信”生不起來,信心猶豫,有時候信,有時候不信,所以他常生後悔、悔恨。

  十叁者。心多疑惑。搖動不安。

  這些原因都是貪著世緣。

  十四者。猶如倡妓。隨逐音聲。

  “倡妓”是比喻他心隨境轉。這個倡妓,現在的話就是舞臺上的演員。演員隨著劇本在說話,不是自己的意思,自己沒有主見;唱歌、跳舞隨著拍節在動作啊!聽人家指揮,自己作不了主宰,就是這個意思。

  十五者。染著諸欲。隨境流轉。

  貪著五欲、六塵,必定是心爲境轉了。

  

  十六者。不觀真實。誹謗正法。

  習慣于邪法裏面,遇到正法他還不習慣、不能接受了。把正法當作邪法,把邪法當作正法,這個事情在現代社會裏面,我們也常常見到。

  十七者。有所希求。常不稱遂。

  佛門當中常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他求不到啊!他心有求不能夠如願。

  十八者。其心不調。爲人棄舍。

  因爲他的心煩惱多、知見多——就是意見多,跟大衆很難相處。不能相處,當然你就會被這個團體擯棄出去了。

  十九者。不知法界。隨順惡友。

  對于十法界理論、事實都不知道,這叫迷…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淨空法師訪問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