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記▪P24

  ..續本文上一頁惑顛倒啊!所以他沒有出離的心,他也不知道出離的方法。“隨順惡友”,跟他往來的都是愚癡人、懈怠人,都是作惡之友。

  二十者。不了諸根。系屬煩惱。

  “諸根”通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每一條根都是系屬于煩惱的,沒有辦法擺脫煩惱,這個日子就過得非常辛苦,果報當然就不堪設想了。

  彌勒。是爲菩薩。樂于世話。二十種過。

  實在講,喜歡這些世間法的過失無量無邊啊!世尊把無量無邊的過失,歸納爲二十大類,爲我們略說。

  ②重頌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這下面總共有二十一首偈,也是屬于重頌。

  憍傲于多聞。執著諸诤論。失念不正知。是名世話過。

  第一句是重頌心生驕慢,不敬多聞。第二句是重頌于诤論多起執著。第叁句是前面二十種過失的第叁種——失念不正知。“失念”是隨煩惱裏面的一種。大乘《百法明門》裏面跟我們說煩惱有二十六種,其中有六種是根本煩惱,有二十隨煩惱。隨煩惱裏面分大隨、中隨、小隨,這個失念是大隨煩惱之一。

  什麼叫失念呢?

  對于正法常常忘失,也就是我們講的記性不好,常常忘記。佛在經裏面講的道理,修行的方法,契入的境界,他常常忘失了,失去了正知正見,這些都是與貪著、喜歡世話有關系。無明、煩惱、習氣,這是所有一切過失之因。佛在這部經上所說的種種過,可以說都是緣,有因再加上“緣”,果報就現前了。如同經上所說的。第二首,

  遠離正思惟。

  “正思惟”是八正道之一,也就是大乘經上常講的正知正見。

  正知正見的標准是什麼?

  一定是與事實真相相應。《般若經》上常講的諸法實相,也就是我們常講的宇宙人生的真相;與諸法實相相應的,這個才算是正知正見。由此可知,佛法裏面講的正知見是非常合理的,決定不是盲從。

  身心不寂靜。

  “心”,妄念很多。“身”,躁動。身心都靜不下來。

  退失于法忍。

  簡單的說,他沒有耐心。不但學佛沒有耐心,在日常生活工作裏面,他也沒有耐心,這也是世話的過失。

  其心不調順。遠離奢摩他。及毗缽舍那。是名世話過。

  這第叁首是講用功。“世話”對于我們用功,也有很大的妨礙。“心不調順”,也就是心裏妄想、煩惱、知見很多,修行工夫就不得力了。奢摩他跟毗缽舍那,這是梵語。“奢摩他”翻作止,“毗缽舍那”翻作觀。教下常常講的止觀就是禅定。禅也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做靜慮。“靜”就是止的意思,“慮”就是觀的意思。可見得翻譯的文字不一樣,裏面的意思、境界完全相同。所以這兩句就包括了佛門所有一切的法門;就是修行的方法,把它歸納起來不外乎這兩大類。這個止我們講放下;你能夠把身心世界,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從這個地方入門,就叫做“奢摩他”。或者你從看破,“毗缽舍那”是看破;看破是這一些事實的真相完全明了、通達了,這個心清淨了,從這個入門就叫做毗缽舍那。所以入不二法門,歸納起來不外乎這兩種方法,一個是看破,一個是放下。喜歡世話的人,對于用工夫就有妨礙了。“遠離奢摩他”,這個止、觀你都不能成就。我們念佛,諸位同修必須要知道,會念的人,這一句佛號就是止、觀,裏面有止也有觀。念佛的時候放下萬緣,什麼都不想了,這就是止啊!一切妄念都止住、都放下了,這一句六字洪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是觀。世尊在《大集經》裏面告訴我們,念佛是無上深妙禅,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你老實念佛,不必再去參禅了,念佛是無上深妙禅,這一句佛號裏面具足奢摩他、毗缽舍那。

  第四、這以下是講在生活當中,也産生許多過失。

  不尊敬師長。愛樂于世論。智慧不堅固。是名世話過。

  此地所說的師長,是教導我們學佛的老師,不是世間的這些師長。世法裏面的師長,沒有教你了生死、出叁界,這個地方是指教給你了脫生死、超越輪回的老師。因爲你愛好世話、世論,當然把你修道的事業忘失了。或者是至少你也疏忽了,你沒有認真去做,這是不敬師長。所以師長並不是要我們常常奉養他、恭敬他,不是這個意思。

  怎麼樣對師長尊敬呢?

  依教奉行,這才是真正的尊敬。“智慧不堅固”,這是一定的道理。真實的智慧是從清淨心生起來的,你心不清淨,哪有真智慧呢!第五首,

  諸天不恭敬。龍神亦複然。退失于辯才。是名世話過。

  這是你得不到護法善神的保佑。縱然有辯才,你的辯才也會有退轉。第六首,

  聖者常呵責。如是耽著人。唐捐于壽命。是名世話過。

  “聖者”是修行證果的人;他看到你,感到你非常惋惜。必須要曉得,無量劫中得人身、聞佛法,非常不容易。

  在佛法當中,尤其是聞到淨土法門,那真是無比的稀有。

  爲什麼呢?

  這個法門如果你深信不疑,依教奉行,一生保證你解脫啊!

  你修學其他法門,則未必啊!

  爲什麼?

  其他法門要斷見思煩惱。斷見思煩惱是很不容易的事情。這個法門不須要斷煩惱,叫帶業往生。只要你能信、能願、肯念佛,你就成功了;所以這個法門叫易行道。在一切大乘法裏面,最容易修學、最容易成就。所以它是稀有難逢的法門,遇到這個法門還懈怠,還不能把世間法舍掉,這個叫真可惜啊!“聖者”呵責的就是這些事情。“唐捐于壽命”,“唐捐”是浪費。你這一生寶貴的光陰空過了,沒有用在道業上,非常可惜!

  諸行皆缺減。遠離大菩提。命終生憂苦。是名世話過。

  “諸行”是講你的修行。修行這兩個字的含義,我們必須要清楚。要把自己修學的工夫,落實在生活上、工作上,平常的應酬上,那才叫真得力了,真正得到佛法殊勝的利益。這也是過去方東美先生常講的:人生最高的享受啊!你真享受到了。“諸行皆缺減”是說你縱然用功,你沒有能夠落實在生活上,你每天生活工作,處世、待人、接物還是煩惱、妄想、分別、執著,換一句話說,你所用的工夫跟生活脫節了,這一句話意思在此地。“遠離大菩提”,生活都不能夠得利了,那要是證菩提涅槃,當然更渺茫了、更沒有指望了。“命終生憂苦”,“憂苦”是指叁惡道。這也是世話把我們的功行耽誤掉了。

  疑惑心動搖。猶如風吹草。智慧不堅固。是名世話過。

  “世話”多的人,耽著世論的人,對于佛經典裏面所說的,理論也好、境界也好,常生疑惑,所以他的心不定,或信或不信,他的信心是動搖的,信心不清淨。“風吹草”是比喻,就是不定的意思;智慧當然不堅固。下面是比喻,

  譬如倡妓人。贊說他勇健。彼人亦複然。是名世話過。

  “倡妓人”是表演的,不是真的,也是我們常講作戲的。作戲不是真的。他在戲臺上贊歎這個人“勇猛”,那是臺詞上這麼說的;那個表演的人真的那麼勇猛嗎?不見得,他是演這個角色而已。這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這個修行人也就跟演戲一樣,不是在真幹啊!他是搞假的,不是搞真的,這個裏頭的意思很深、很長。

  我們細細想一想,我們學佛是真學佛,還是在演戲呢?

  演給自己看,還是演給別人看呢?

  到最後都落空了,這個很可惜。

  隨逐世語言。染著諸欲境。常行于邪道。是名世話過。

  這也是“世話過”,這一首的意思好懂,“行于邪道”就是非佛所說,與佛相背就是邪道。

  希求心不遂。

  這就是有求而求不得,這是八苦裏頭求不得苦啊!

  谄曲多诤論。

  心不正直,喜歡诤論。

  遠離于聖行。是名世話過。

  “聖行”是菩薩行,菩薩行是六波羅密、十大願王;他與六度十願完全相背了,遠離了,這也是世話的過失。

  愚人得少利。其心常搖動。如猿猴躁擾。是名世話過。

  “愚”是愚癡,沒有智慧。得少爲足,眼前一點小的利益,他以此爲足了。對于聖教,乃至于淨宗講的西方極樂世界,他有時候相信,有時候懷疑——西方真有極樂世界嗎?

  我念佛,阿彌陀佛真的會來接引我嗎?

  生這一種疑惑。這個疑惑很麻煩,諸位讀《無量壽經》就知道啊!“疑”爲菩薩最大的障礙,所以根本煩惱裏頭貪、瞋、癡、慢、疑,那個疑不是對普通的懷疑,是對聖教的懷疑,這是大煩惱啊!使你道業不能成就,所以他心是浮動的。“猿猴躁擾”是比喻,所謂是心猿意馬。

  智慧多退失。無有覺悟心。愚者所攝持。是名世話過。

  自己沒有智慧,不覺悟,常常被這些愚者所玩弄、掌握、控製。

  迷惑于眼耳。乃至意亦然。常與煩惱俱。是名世話過。

  這是講六根迷惑。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起用都與煩惱相應,這也是世話之過。

  愚人樂世話。盡壽常空過。不如思一義。獲利無有邊。

  這第十五首,世尊教導我們,也是勸告我們。

  哪些人喜歡這些世話?

  “世話”諸位要記住,前面說過了,它的範圍非常之廣,凡是不能幫助你超越六道輪回的一切言論都叫世話。由此可知,喜歡世話的人多啦!在曆史上著名的這些文學家,都是喜歡世話的代表人物。我們想一想過去慧遠大師在廬山建蓮社,邀集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念佛、共修。當時的大文學家謝靈運想參加蓮社,被慧遠大師拒絕了。

  慧遠大師爲什麼拒絕呢?

  他喜歡作文章、作詩,這是世話啦。你有這一些嗜好,你影響別人的清淨心,別人天天念經、念佛,你在這邊吟詩、作文,那怎麼行呢?這是愚癡,不是聰明啊!

  愚癡是什麼呢?

  不知道六道輪回的恐怖啊!

  有智慧的人,想盡方法超越六道輪回。

  “盡壽常空過”,這一生都空過了。“不如思一義”,“思一義”最簡單的,這些人不如一個不認識字的老太婆念一句阿彌陀佛,她一句阿彌陀佛,她什麼都不知道,什麼她也不放在心上,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念個叁年五載,她成功了,她能夠預知時至站著往生,這叫有智慧,這個叫聰明,這個人不是愚人啊!“獲利無有邊”,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作佛,就作菩薩,那個利益佛都說不清楚、都說不…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淨空法師訪問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