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P24

  ..续本文上一页惑颠倒啊!所以他没有出离的心,他也不知道出离的方法。“随顺恶友”,跟他往来的都是愚痴人、懈怠人,都是作恶之友。

  二十者。不了诸根。系属烦恼。

  “诸根”通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每一条根都是系属于烦恼的,没有办法摆脱烦恼,这个日子就过得非常辛苦,果报当然就不堪设想了。

  弥勒。是为菩萨。乐于世话。二十种过。

  实在讲,喜欢这些世间法的过失无量无边啊!世尊把无量无边的过失,归纳为二十大类,为我们略说。

  ②重颂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这下面总共有二十一首偈,也是属于重颂。

  憍傲于多闻。执着诸诤论。失念不正知。是名世话过。

  第一句是重颂心生骄慢,不敬多闻。第二句是重颂于诤论多起执着。第三句是前面二十种过失的第三种——失念不正知。“失念”是随烦恼里面的一种。大乘《百法明门》里面跟我们说烦恼有二十六种,其中有六种是根本烦恼,有二十随烦恼。随烦恼里面分大随、中随、小随,这个失念是大随烦恼之一。

  什么叫失念呢?

  对于正法常常忘失,也就是我们讲的记性不好,常常忘记。佛在经里面讲的道理,修行的方法,契入的境界,他常常忘失了,失去了正知正见,这些都是与贪着、喜欢世话有关系。无明、烦恼、习气,这是所有一切过失之因。佛在这部经上所说的种种过,可以说都是缘,有因再加上“缘”,果报就现前了。如同经上所说的。第二首,

  远离正思惟。

  “正思惟”是八正道之一,也就是大乘经上常讲的正知正见。

  正知正见的标准是什么?

  一定是与事实真相相应。《般若经》上常讲的诸法实相,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宇宙人生的真相;与诸法实相相应的,这个才算是正知正见。由此可知,佛法里面讲的正知见是非常合理的,决定不是盲从。

  身心不寂静。

  “心”,妄念很多。“身”,躁动。身心都静不下来。

  退失于法忍。

  简单的说,他没有耐心。不但学佛没有耐心,在日常生活工作里面,他也没有耐心,这也是世话的过失。

  其心不调顺。远离奢摩他。及毗钵舍那。是名世话过。

  这第三首是讲用功。“世话”对于我们用功,也有很大的妨碍。“心不调顺”,也就是心里妄想、烦恼、知见很多,修行工夫就不得力了。奢摩他跟毗钵舍那,这是梵语。“奢摩他”翻作止,“毗钵舍那”翻作观。教下常常讲的止观就是禅定。禅也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叫做静虑。“静”就是止的意思,“虑”就是观的意思。可见得翻译的文字不一样,里面的意思、境界完全相同。所以这两句就包括了佛门所有一切的法门;就是修行的方法,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两大类。这个止我们讲放下;你能够把身心世界,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从这个地方入门,就叫做“奢摩他”。或者你从看破,“毗钵舍那”是看破;看破是这一些事实的真相完全明了、通达了,这个心清净了,从这个入门就叫做毗钵舍那。所以入不二法门,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两种方法,一个是看破,一个是放下。喜欢世话的人,对于用工夫就有妨碍了。“远离奢摩他”,这个止、观你都不能成就。我们念佛,诸位同修必须要知道,会念的人,这一句佛号就是止、观,里面有止也有观。念佛的时候放下万缘,什么都不想了,这就是止啊!一切妄念都止住、都放下了,这一句六字洪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是观。世尊在《大集经》里面告诉我们,念佛是无上深妙禅,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你老实念佛,不必再去参禅了,念佛是无上深妙禅,这一句佛号里面具足奢摩他、毗钵舍那。

  第四、这以下是讲在生活当中,也产生许多过失。

  不尊敬师长。爱乐于世论。智慧不坚固。是名世话过。

  此地所说的师长,是教导我们学佛的老师,不是世间的这些师长。世法里面的师长,没有教你了生死、出三界,这个地方是指教给你了脱生死、超越轮回的老师。因为你爱好世话、世论,当然把你修道的事业忘失了。或者是至少你也疏忽了,你没有认真去做,这是不敬师长。所以师长并不是要我们常常奉养他、恭敬他,不是这个意思。

  怎么样对师长尊敬呢?

  依教奉行,这才是真正的尊敬。“智慧不坚固”,这是一定的道理。真实的智慧是从清净心生起来的,你心不清净,哪有真智慧呢!第五首,

  诸天不恭敬。龙神亦复然。退失于辩才。是名世话过。

  这是你得不到护法善神的保佑。纵然有辩才,你的辩才也会有退转。第六首,

  圣者常呵责。如是耽着人。唐捐于寿命。是名世话过。

  “圣者”是修行证果的人;他看到你,感到你非常惋惜。必须要晓得,无量劫中得人身、闻佛法,非常不容易。

  在佛法当中,尤其是闻到净土法门,那真是无比的稀有。

  为什么呢?

  这个法门如果你深信不疑,依教奉行,一生保证你解脱啊!

  你修学其他法门,则未必啊!

  为什么?

  其他法门要断见思烦恼。断见思烦恼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这个法门不须要断烦恼,叫带业往生。只要你能信、能愿、肯念佛,你就成功了;所以这个法门叫易行道。在一切大乘法里面,最容易修学、最容易成就。所以它是稀有难逢的法门,遇到这个法门还懈怠,还不能把世间法舍掉,这个叫真可惜啊!“圣者”呵责的就是这些事情。“唐捐于寿命”,“唐捐”是浪费。你这一生宝贵的光阴空过了,没有用在道业上,非常可惜!

  诸行皆缺减。远离大菩提。命终生忧苦。是名世话过。

  “诸行”是讲你的修行。修行这两个字的含义,我们必须要清楚。要把自己修学的工夫,落实在生活上、工作上,平常的应酬上,那才叫真得力了,真正得到佛法殊胜的利益。这也是过去方东美先生常讲的:人生最高的享受啊!你真享受到了。“诸行皆缺减”是说你纵然用功,你没有能够落实在生活上,你每天生活工作,处世、待人、接物还是烦恼、妄想、分别、执着,换一句话说,你所用的工夫跟生活脱节了,这一句话意思在此地。“远离大菩提”,生活都不能够得利了,那要是证菩提涅槃,当然更渺茫了、更没有指望了。“命终生忧苦”,“忧苦”是指三恶道。这也是世话把我们的功行耽误掉了。

  疑惑心动摇。犹如风吹草。智慧不坚固。是名世话过。

  “世话”多的人,耽着世论的人,对于佛经典里面所说的,理论也好、境界也好,常生疑惑,所以他的心不定,或信或不信,他的信心是动摇的,信心不清净。“风吹草”是比喻,就是不定的意思;智慧当然不坚固。下面是比喻,

  譬如倡妓人。赞说他勇健。彼人亦复然。是名世话过。

  “倡妓人”是表演的,不是真的,也是我们常讲作戏的。作戏不是真的。他在戏台上赞叹这个人“勇猛”,那是台词上这么说的;那个表演的人真的那么勇猛吗?不见得,他是演这个角色而已。这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这个修行人也就跟演戏一样,不是在真干啊!他是搞假的,不是搞真的,这个里头的意思很深、很长。

  我们细细想一想,我们学佛是真学佛,还是在演戏呢?

  演给自己看,还是演给别人看呢?

  到最后都落空了,这个很可惜。

  随逐世语言。染着诸欲境。常行于邪道。是名世话过。

  这也是“世话过”,这一首的意思好懂,“行于邪道”就是非佛所说,与佛相背就是邪道。

  希求心不遂。

  这就是有求而求不得,这是八苦里头求不得苦啊!

  谄曲多诤论。

  心不正直,喜欢诤论。

  远离于圣行。是名世话过。

  “圣行”是菩萨行,菩萨行是六波罗密、十大愿王;他与六度十愿完全相背了,远离了,这也是世话的过失。

  愚人得少利。其心常摇动。如猿猴躁扰。是名世话过。

  “愚”是愚痴,没有智慧。得少为足,眼前一点小的利益,他以此为足了。对于圣教,乃至于净宗讲的西方极乐世界,他有时候相信,有时候怀疑——西方真有极乐世界吗?

  我念佛,阿弥陀佛真的会来接引我吗?

  生这一种疑惑。这个疑惑很麻烦,诸位读《无量寿经》就知道啊!“疑”为菩萨最大的障碍,所以根本烦恼里头贪、瞋、痴、慢、疑,那个疑不是对普通的怀疑,是对圣教的怀疑,这是大烦恼啊!使你道业不能成就,所以他心是浮动的。“猿猴躁扰”是比喻,所谓是心猿意马。

  智慧多退失。无有觉悟心。愚者所摄持。是名世话过。

  自己没有智慧,不觉悟,常常被这些愚者所玩弄、掌握、控制。

  迷惑于眼耳。乃至意亦然。常与烦恼俱。是名世话过。

  这是讲六根迷惑。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起用都与烦恼相应,这也是世话之过。

  愚人乐世话。尽寿常空过。不如思一义。获利无有边。

  这第十五首,世尊教导我们,也是劝告我们。

  哪些人喜欢这些世话?

  “世话”诸位要记住,前面说过了,它的范围非常之广,凡是不能帮助你超越六道轮回的一切言论都叫世话。由此可知,喜欢世话的人多啦!在历史上著名的这些文学家,都是喜欢世话的代表人物。我们想一想过去慧远大师在庐山建莲社,邀集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念佛、共修。当时的大文学家谢灵运想参加莲社,被慧远大师拒绝了。

  慧远大师为什么拒绝呢?

  他喜欢作文章、作诗,这是世话啦。你有这一些嗜好,你影响别人的清净心,别人天天念经、念佛,你在这边吟诗、作文,那怎么行呢?这是愚痴,不是聪明啊!

  愚痴是什么呢?

  不知道六道轮回的恐怖啊!

  有智慧的人,想尽方法超越六道轮回。

  “尽寿常空过”,这一生都空过了。“不如思一义”,“思一义”最简单的,这些人不如一个不认识字的老太婆念一句阿弥陀佛,她一句阿弥陀佛,她什么都不知道,什么她也不放在心上,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念个三年五载,她成功了,她能够预知时至站着往生,这叫有智慧,这个叫聪明,这个人不是愚人啊!“获利无有边”,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作佛,就作菩萨,那个利益佛都说不清楚、都说不…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净空法师访问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