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尽。
譬如甘蔗味。虽不离皮节。亦不从皮节。而得于胜味。
佛在这里再举一个比喻,譬如吃甘蔗。甘蔗,在三千年前印度那个地方就有,现在我们也有,这是一般人常常喜欢吃的。甘蔗的味很甜,那个甜味不能离开甘蔗的皮跟甘蔗的节,但是那个味也不是从皮、节而生的,这个你仔细去观察。你要懂得,得它的味。下面或者法上说了,
皮节如世话。义理犹胜味。是故舍虚言。思惟于实义。
这个道理就很深了,所以佛是先用比喻来说——世话就像甘蔗的皮跟节一样。
世话我们要不要呢?
要,不能离开。
人与人的沟通,须要言语。上一代跟下一代沟通,我们现在跟底下一代的人沟通,这就讲历史了,那要靠文字啊!我们今天读佛经,佛经是文字,三千年前佛说的话,我们今天读到也能懂佛的意思,这都是属于世话。所以世话有用,不能执着,不能够贪爱;贪爱、执着就错了。我们要明了它的义理,义理就好比甘蔗的味一样。世话,这个言语文字就好比甘蔗的皮跟节一样,我们吃了之后会把它吐掉,舍掉它,得到它的味啊!“是故舍虚言”,“舍虚言”,你懂得有,不是不要它,用它而不执着它就对了。所以你要懂得“思惟于实义”,从经典的言语、文字里面去体会到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是佛教给我们的。
智慧诸菩萨。能知世话过。
有智慧的这一些菩萨们,他们知道贪着世话之过。自古以来佛门里面祖师大德,他们留传给我们的这一些著述里面,不但有一切经的讲解、疏论,这是佛法。除此之外,他们也有很好的文章、诗词留下来。
那我们要问他有没有贪着呢?
他没有。
没有,他为什么要作这些东西呢?
他有这个能力,并不是刻意去学的。刻意去学就错了。我们要刻意去学道啊!怎么能学这些东西呢?他有这个天赋,我们说他有天才啊!他一接触就会了,不但会了,他还好高明啊!他就可以以此做佛事,来接引众生,与大众结缘。像近代的弘一大师,这一些世话、世语是没有学佛之前学的。他的确是个天才,书法好,绘画也好,他能画、能写;诗词、金石、雕刻也好,这都是世间艺术,他样样都精通,他拿这个来做佛事,来做接引众生的一种手段。我们没有这个天才,不要去刻意学它,学它你就犯了过失了。你有这个能力,行。没有这个能力,不必去学。那印光大师就很老实;印光大师写的东西很多,你仔细看,他并不是书法家,他的字写得那是真的是有工夫,但是在艺术上讲,他谈不上。你仔细观,他有精神在里头。所以他老人家教人,字只要一笔一笔规规矩矩的写就行了,不必求好啊!你不是作书法家,你要求好干什么?写得端端正正、规规矩矩的就好,印光大师表现这个样子,我们就能看出来了。这是修道人的好榜样。
常爱乐思惟。第一义功德。
“第一义”就是诸法实相、真如本性、宇宙人生的真相。如果诸位再不明了,我就老老实实告诉你,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第一义。你只要老实念,把整个精神集中在名号上,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念这个佛号没有一个杂念夹杂在其中,你就是思惟第一义。所以读了这个经文,不要再去找什么叫第一义,那就麻烦了。
法味及义味。解脱第一味。谁有智慧者。心不生欣乐。
佛、菩萨为我们讲经说法,你听了能有悟处,这是法味啊!
同样一部经,你每天去读诵,天天有悟处。
怎样才会悟呢?为什么我们天天念都没悟处呢?
我们用心不对;要用真诚心、恭敬心、清净心就有味道了,你就有悟处了。你没有悟处,是你的心不真诚、不恭敬、不清净——读佛经跟看报纸没有两样,那怎么行呢?那怎么会有悟处呢!
真诚、恭敬、清净心,你每念一遍都有悟处。悟, 的浅深、广狭与你用心有很大的关系;你的心愈清净,你悟入的愈深,意思也愈广,这法味啊!“义味”,义是悟入境界、义理。“解脱第一味”,“解脱”是契入境界。这三个意思,后面比前面深,所谓后后胜于前前,义味比法味深,第一味比义味又更深了。在我们一般讲,一个认真学佛的人,法味是常常可以得到的。心地清净,真诚到极处,这个义味就得到了。开经偈上所说的“愿解如来真实义”,那个是义味,是你明白佛所讲的道理、义趣。“第一味”是你证入境界,叫证果了。第一个听说,第二个明了,第三个是入境界了,这是第一味,你亲自尝到了。“谁有智慧者,心不生欣乐。”有智慧的人,对于这些事情他哪有不欢喜的!这个绝不是世话之味能够跟它相比的。世间世话之味也很浓,也有好的世话百读不厌,它有这样的摄受力量。好的文学作品,叫人读了爱不释手,那是世话,它也有法味,但是它义味跟第一味没有。法味它也有,当然没有佛法这么浓。
是故应弃舍。无利诸言话。
对于我们没有真实利益。断烦恼、开智慧、了生死、出三界,这是真实利益。凡是没有这些利益的,我们应当要远离。
常乐勤思惟。殊胜第一义。
第一义在大乘佛法里面常讲,就是菩提涅槃,也叫一真法界。这是真实的第一义,殊胜的第一义。
如是第一法。诸佛所赞叹。是故明智人。常乐勤修习。
一切诸佛如来所赞叹的,是大菩提、大涅槃。诸佛如来已经证得啊!希望一切菩萨努力精进,快速也能够证得,这是佛教导众生的愿望。
尔时。弥勒菩萨。复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能善说。世话过失。思惟胜义。利益功德。
这一句是弥勒菩萨对世尊的赞叹。
世尊。何有菩萨。求于如来。真实智慧。而复乐于。虚诳世话。
“何有菩萨”是哪有菩萨,菩萨如果真正求自性的真实智慧,他怎么会再爱好这些世间的言论、世间的学术呢?他当然会舍弃掉。因为爱着世间的言论、学术都不能超越三界。世尊这些教诲,都是真实教诲啊!不是世间圣贤所能说得出的。我们要细心去体会。
⒍初业菩萨当观睡眠过失有二十大类
①长行
再看底下这一段经文,睡眠的二十种过失。
尔时。弥勒菩萨。而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睡眠中过。
睡眠有什么过失?
若观察时。菩萨应当。发起精进。不生热恼。
由此可知,此地所讲的这些过失,都是教众生生烦恼、起愚痴的,所以佛菩萨在这里一问一答,其目的就是让我们在旁边听了之后,能够觉悟、觉醒过来,远离这一些过失。下面经文,
佛言弥勒。初业菩萨。应当观察。睡眠过失。有二十种。若观察时。能令菩萨。发起精进。意乐无倦。
我们看佛末后这两句——精进、意乐无倦;这实在是我们学佛人所向往的、所希望得到的。
怎样才能得到呢?
离开睡眠就可以得到了。
我们看底下睡眠哪二十种过。
弥勒。云何名为。乐于睡眠。二十种过。
喜欢睡觉的人,二十种过失。
一者。懈怠懒惰。
这是当然的。这个贪睡就是懈怠、懒惰。
二者。身体沉重。
这也是事实,但是往往我们疏忽了。多睡眠的人,身体显得很笨重,换一句话说,他的动作不敏捷、不灵活。
我们曾经遇到过;过去有一个同修,现在她改了不少。
她曾经告诉我:过去没有学佛之前喜欢睡觉,每一天差不多要睡十几二十个小时。那大概这二十种过,她条条都具足了,一条都不缺了。确确实实许多疾病都从这里生的。
三者。颜色憔悴。
带的是病容啊!
四者。增诸疾病。
有疾病的时候,这个病必定会加重,会睡出许许多多的毛病出来。
五者。火界羸弱。
“火界”是说我们的体温。体温不正常,比一般人的体温要差,显示他的身体很弱。
六者。食不消化。
在睡眠的时候,因为你身体没有动作,肠胃蠕动得很缓慢,你吃的东西消化就不良了。如果吃的东西多,再要贪吃,那麻烦可就大了。
七者。体生疮皰。
这现代话就是容易得皮肤病。如果是不常常洗澡,你这个铺盖不常常换洗,你睡眠多的时候,的确很容易生皮肤病。
八者。不勤修习。
佛教给你修学种种法门,你若是贪睡,把时间都睡掉了,哪有时间去修学呢!
九者。增长愚痴。
睡眠是昏沉,昏沉的人就是愚痴,没有智慧。
十者。智慧羸劣。
他的智慧很差,智慧很弱。
十一者。皮肤暗浊。
这是我们常说的,他的肤色不好,一看就晓得他不健康、不正常。
十二者。非人不敬。
“非人”是指鬼神、护法神;对于多睡的人不生恭敬心,它不会护持你。
十三者。为行愚钝。
“行”可以解释为行动。他的一举一动很迟钝,纵然在清醒的时候,也像在昏沉时候一样,我们现在讲叫他精神委靡不振。
十四者。烦恼缠缚。
多烦恼。
十五者。随眠覆心。
“随眠”是佛学里面的术语,意思就是说烦恼的种子。阿赖耶识里面烦恼的种子、习气它能够障碍你的清净心、能够障碍你生智慧,所以叫它做随眠,随眠就是习气种子。
十六者。不乐善法。
对于一切善法不生欢喜心,也就是说他没有精神,不想去做。
十七者。白法减损。
“白法”就是善法。他的善一天比一天少,恶作是一天比一天多。
十八者。行下劣行。
“下劣行”是他所做的恶天天在累积,善天天在减少。
十九者。憎嫌精进。
这个人还有嫉妒心。看到别人少睡眠、很用功、很精进,他看了还嫉妒、嫌弃、瞋恚。
二十者。为人轻贱。
别说是修行人,就算一般世间人,人们看到他这种行为,对他也轻视啊!也不会重视他。
弥勒。是为菩萨。乐于睡眠。二十种过。
这二十种过,佛这么一说,我们细细想一想,大致上都能够理解,但是一定要晓得,睡眠是昏沉,昏沉是增长无明,所以它是很重的烦恼啊!
世间这个工夫好的,都不需要睡眠。“睡”是五种欲望之一——财、色、名、食、睡。三界中欲界才有睡眠,如果到色界天,这五样东西都没有了。色界天人不需要财,我们贪财啊!如果你能够把财放下,你有资格…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