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盡。
譬如甘蔗味。雖不離皮節。亦不從皮節。而得于勝味。
佛在這裏再舉一個比喻,譬如吃甘蔗。甘蔗,在叁千年前印度那個地方就有,現在我們也有,這是一般人常常喜歡吃的。甘蔗的味很甜,那個甜味不能離開甘蔗的皮跟甘蔗的節,但是那個味也不是從皮、節而生的,這個你仔細去觀察。你要懂得,得它的味。下面或者法上說了,
皮節如世話。義理猶勝味。是故舍虛言。思惟于實義。
這個道理就很深了,所以佛是先用比喻來說——世話就像甘蔗的皮跟節一樣。
世話我們要不要呢?
要,不能離開。
人與人的溝通,須要言語。上一代跟下一代溝通,我們現在跟底下一代的人溝通,這就講曆史了,那要靠文字啊!我們今天讀佛經,佛經是文字,叁千年前佛說的話,我們今天讀到也能懂佛的意思,這都是屬于世話。所以世話有用,不能執著,不能夠貪愛;貪愛、執著就錯了。我們要明了它的義理,義理就好比甘蔗的味一樣。世話,這個言語文字就好比甘蔗的皮跟節一樣,我們吃了之後會把它吐掉,舍掉它,得到它的味啊!“是故舍虛言”,“舍虛言”,你懂得有,不是不要它,用它而不執著它就對了。所以你要懂得“思惟于實義”,從經典的言語、文字裏面去體會到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是佛教給我們的。
智慧諸菩薩。能知世話過。
有智慧的這一些菩薩們,他們知道貪著世話之過。自古以來佛門裏面祖師大德,他們留傳給我們的這一些著述裏面,不但有一切經的講解、疏論,這是佛法。除此之外,他們也有很好的文章、詩詞留下來。
那我們要問他有沒有貪著呢?
他沒有。
沒有,他爲什麼要作這些東西呢?
他有這個能力,並不是刻意去學的。刻意去學就錯了。我們要刻意去學道啊!怎麼能學這些東西呢?他有這個天賦,我們說他有天才啊!他一接觸就會了,不但會了,他還好高明啊!他就可以以此做佛事,來接引衆生,與大衆結緣。像近代的弘一大師,這一些世話、世語是沒有學佛之前學的。他的確是個天才,書法好,繪畫也好,他能畫、能寫;詩詞、金石、雕刻也好,這都是世間藝術,他樣樣都精通,他拿這個來做佛事,來做接引衆生的一種手段。我們沒有這個天才,不要去刻意學它,學它你就犯了過失了。你有這個能力,行。沒有這個能力,不必去學。那印光大師就很老實;印光大師寫的東西很多,你仔細看,他並不是書法家,他的字寫得那是真的是有工夫,但是在藝術上講,他談不上。你仔細觀,他有精神在裏頭。所以他老人家教人,字只要一筆一筆規規矩矩的寫就行了,不必求好啊!你不是作書法家,你要求好幹什麼?寫得端端正正、規規矩矩的就好,印光大師表現這個樣子,我們就能看出來了。這是修道人的好榜樣。
常愛樂思惟。第一義功德。
“第一義”就是諸法實相、真如本性、宇宙人生的真相。如果諸位再不明了,我就老老實實告訴你,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第一義。你只要老實念,把整個精神集中在名號上,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念這個佛號沒有一個雜念夾雜在其中,你就是思惟第一義。所以讀了這個經文,不要再去找什麼叫第一義,那就麻煩了。
法味及義味。解脫第一味。誰有智慧者。心不生欣樂。
佛、菩薩爲我們講經說法,你聽了能有悟處,這是法味啊!
同樣一部經,你每天去讀誦,天天有悟處。
怎樣才會悟呢?爲什麼我們天天念都沒悟處呢?
我們用心不對;要用真誠心、恭敬心、清淨心就有味道了,你就有悟處了。你沒有悟處,是你的心不真誠、不恭敬、不清淨——讀佛經跟看報紙沒有兩樣,那怎麼行呢?那怎麼會有悟處呢!
真誠、恭敬、清淨心,你每念一遍都有悟處。悟, 的淺深、廣狹與你用心有很大的關系;你的心愈清淨,你悟入的愈深,意思也愈廣,這法味啊!“義味”,義是悟入境界、義理。“解脫第一味”,“解脫”是契入境界。這叁個意思,後面比前面深,所謂後後勝于前前,義味比法味深,第一味比義味又更深了。在我們一般講,一個認真學佛的人,法味是常常可以得到的。心地清淨,真誠到極處,這個義味就得到了。開經偈上所說的“願解如來真實義”,那個是義味,是你明白佛所講的道理、義趣。“第一味”是你證入境界,叫證果了。第一個聽說,第二個明了,第叁個是入境界了,這是第一味,你親自嘗到了。“誰有智慧者,心不生欣樂。”有智慧的人,對于這些事情他哪有不歡喜的!這個絕不是世話之味能夠跟它相比的。世間世話之味也很濃,也有好的世話百讀不厭,它有這樣的攝受力量。好的文學作品,叫人讀了愛不釋手,那是世話,它也有法味,但是它義味跟第一味沒有。法味它也有,當然沒有佛法這麼濃。
是故應棄舍。無利諸言話。
對于我們沒有真實利益。斷煩惱、開智慧、了生死、出叁界,這是真實利益。凡是沒有這些利益的,我們應當要遠離。
常樂勤思惟。殊勝第一義。
第一義在大乘佛法裏面常講,就是菩提涅槃,也叫一真法界。這是真實的第一義,殊勝的第一義。
如是第一法。諸佛所贊歎。是故明智人。常樂勤修習。
一切諸佛如來所贊歎的,是大菩提、大涅槃。諸佛如來已經證得啊!希望一切菩薩努力精進,快速也能夠證得,這是佛教導衆生的願望。
爾時。彌勒菩薩。複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能善說。世話過失。思惟勝義。利益功德。
這一句是彌勒菩薩對世尊的贊歎。
世尊。何有菩薩。求于如來。真實智慧。而複樂于。虛诳世話。
“何有菩薩”是哪有菩薩,菩薩如果真正求自性的真實智慧,他怎麼會再愛好這些世間的言論、世間的學術呢?他當然會舍棄掉。因爲愛著世間的言論、學術都不能超越叁界。世尊這些教誨,都是真實教誨啊!不是世間聖賢所能說得出的。我們要細心去體會。
⒍初業菩薩當觀睡眠過失有二十大類
①長行
再看底下這一段經文,睡眠的二十種過失。
爾時。彌勒菩薩。而白佛言。世尊。雲何名爲睡眠中過。
睡眠有什麼過失?
若觀察時。菩薩應當。發起精進。不生熱惱。
由此可知,此地所講的這些過失,都是教衆生生煩惱、起愚癡的,所以佛菩薩在這裏一問一答,其目的就是讓我們在旁邊聽了之後,能夠覺悟、覺醒過來,遠離這一些過失。下面經文,
佛言彌勒。初業菩薩。應當觀察。睡眠過失。有二十種。若觀察時。能令菩薩。發起精進。意樂無倦。
我們看佛末後這兩句——精進、意樂無倦;這實在是我們學佛人所向往的、所希望得到的。
怎樣才能得到呢?
離開睡眠就可以得到了。
我們看底下睡眠哪二十種過。
彌勒。雲何名爲。樂于睡眠。二十種過。
喜歡睡覺的人,二十種過失。
一者。懈怠懶惰。
這是當然的。這個貪睡就是懈怠、懶惰。
二者。身體沈重。
這也是事實,但是往往我們疏忽了。多睡眠的人,身體顯得很笨重,換一句話說,他的動作不敏捷、不靈活。
我們曾經遇到過;過去有一個同修,現在她改了不少。
她曾經告訴我:過去沒有學佛之前喜歡睡覺,每一天差不多要睡十幾二十個小時。那大概這二十種過,她條條都具足了,一條都不缺了。確確實實許多疾病都從這裏生的。
叁者。顔色憔悴。
帶的是病容啊!
四者。增諸疾病。
有疾病的時候,這個病必定會加重,會睡出許許多多的毛病出來。
五者。火界羸弱。
“火界”是說我們的體溫。體溫不正常,比一般人的體溫要差,顯示他的身體很弱。
六者。食不消化。
在睡眠的時候,因爲你身體沒有動作,腸胃蠕動得很緩慢,你吃的東西消化就不良了。如果吃的東西多,再要貪吃,那麻煩可就大了。
七者。體生瘡皰。
這現代話就是容易得皮膚病。如果是不常常洗澡,你這個鋪蓋不常常換洗,你睡眠多的時候,的確很容易生皮膚病。
八者。不勤修習。
佛教給你修學種種法門,你若是貪睡,把時間都睡掉了,哪有時間去修學呢!
九者。增長愚癡。
睡眠是昏沈,昏沈的人就是愚癡,沒有智慧。
十者。智慧羸劣。
他的智慧很差,智慧很弱。
十一者。皮膚暗濁。
這是我們常說的,他的膚色不好,一看就曉得他不健康、不正常。
十二者。非人不敬。
“非人”是指鬼神、護法神;對于多睡的人不生恭敬心,它不會護持你。
十叁者。爲行愚鈍。
“行”可以解釋爲行動。他的一舉一動很遲鈍,縱然在清醒的時候,也像在昏沈時候一樣,我們現在講叫他精神委靡不振。
十四者。煩惱纏縛。
多煩惱。
十五者。隨眠覆心。
“隨眠”是佛學裏面的術語,意思就是說煩惱的種子。阿賴耶識裏面煩惱的種子、習氣它能夠障礙你的清淨心、能夠障礙你生智慧,所以叫它做隨眠,隨眠就是習氣種子。
十六者。不樂善法。
對于一切善法不生歡喜心,也就是說他沒有精神,不想去做。
十七者。白法減損。
“白法”就是善法。他的善一天比一天少,惡作是一天比一天多。
十八者。行下劣行。
“下劣行”是他所做的惡天天在累積,善天天在減少。
十九者。憎嫌精進。
這個人還有嫉妒心。看到別人少睡眠、很用功、很精進,他看了還嫉妒、嫌棄、瞋恚。
二十者。爲人輕賤。
別說是修行人,就算一般世間人,人們看到他這種行爲,對他也輕視啊!也不會重視他。
彌勒。是爲菩薩。樂于睡眠。二十種過。
這二十種過,佛這麼一說,我們細細想一想,大致上都能夠理解,但是一定要曉得,睡眠是昏沈,昏沈是增長無明,所以它是很重的煩惱啊!
世間這個工夫好的,都不需要睡眠。“睡”是五種欲望之一——財、色、名、食、睡。叁界中欲界才有睡眠,如果到色界天,這五樣東西都沒有了。色界天人不需要財,我們貪財啊!如果你能夠把財放下,你有資格…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