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P21

  ..续本文上一页

  修这个是什么?

  这叫修三恶道啊!这不是修西方净土。

  九者。舍离正法。

  正法是三宝。三学、六度这是正法,把这些东西忘掉,不认真的学习;对于三毒、十恶,他很认真的在学,这就错了。这都是愦闹中过。

  十者。天魔波旬。而得其便。

  因为你有这些把柄在魔王手里,魔就控制你。你只要被魔控制了,你的善心很不容易生起来,你想做善事也很不容易成就,魔来障碍啊!

  

  十一者。于不放逸。未曾修习。

  “不放逸”就是恭敬、谨慎,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你的恭敬心、慎重的意愿很难生起来。

  十二者。于放逸行。常怀染着。

  轻慢、随便、马虎啊!这是不应该的,不应该的常常有、常常犯。

  十三者。多诸觉观。

  “觉观”在此叫杂念、妄想,都是妨害清净心。佛门里面常常用“觉观”多少,来判断定功的浅深。定功深的人,觉观就少,定功浅的人,觉观就多。觉观就是他里面有杂念,杂念过多那定功当然就浅,杂念愈少,那定功就愈深。所以讲四禅八定,是用觉观分浅深的。

  十四者。损减多闻。

  “多闻”是要勤学啊!喜欢愦闹的人必定耽误学业。

  十五者。不得禅定。

  喜欢热闹,于定于清净心决定有妨碍。

  

  十六者。无有智慧。十七者。速疾而得。非诸梵行。

  这个是什么?

  他贪;现在人所讲的求新、求变、求快,这是现代人所谓科学的精神。在佛法里面“速疾而得”这不是梵行、不是清净行。纵然你得到时,你心不能清净。

  十八者。不爱于佛。十九者。不爱于法。二十者。不爱于僧。

  这就是违背了三宝。你看我们一入佛门,先受三归——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他把佛、法、僧都丢得干干净净,去搞热闹去了。

  弥勒。是为菩萨观于愦闹二十种过。

  这是世尊把染着愦闹二十种过失,为我们说出来了。

  下面是重颂,佛再将这个意思重复,以偈颂再说一遍。这个偈颂里面不但说愦闹,而且也说到前面所讲的利养。重颂的目的是希望大家能够牢牢的记住,在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刻刻,提起自己的正念,这个非常非常重要。

  

  ②重颂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向下总共有二十四首偈颂,多半都是属于重颂,也就是前面在长行里面佛说过的,再用偈颂的方式重说一遍。重颂的目的有两种,一个是佛门里面讲经说法,跟学校学生上课不一样,学校学生上课人数是固定的,讲经的场合则有先来后到,佛非常慈悲,对于后来的人,前面没有听到的,用偈颂再简略的重复说一遍,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便利于记忆。佛讲的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训,如果不能常记在心上,就没有办法受持了,受持就是依教修行,所以一定要把佛的教诲记住。偈颂便于记忆,所以会学的人,一定要把偈颂念熟,熟记在心上,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提起观照工夫,这个修持就得力了。

  舍离诸贪瞋。不住于愦闹。

  偈颂因为受到文字的限制,没有长行说法那么样的痛快淋漓,因此这里面的含义,我们要能体会。“舍离诸贪瞋”,这个烦恼只说了两种,下面还有痴、慢、疑,那是因为这个句子只有五个字,所以后面就省略了,大家不要认为省略就没有了,不是这个意思,意思还是圆满的,我们要能够体会。

  若有专住彼。是过不应作。

  这就是你心里头不能贪着愦闹。如果常常想着这一些热闹的场合、境界,对它产生喜欢,那你心就有住了,佛说这是过失,是不应该的。为什么呢?下面这一首就把它的原因说出来了。

  憍慢及觉观。

  你看他为什么不用贪、瞋、痴呢?

  前面说了贪、瞋,这里是憍慢及觉观,可见得这个贪、瞋里面是有慢在里头的,贪、瞋、痴、慢都包括在里面了。“觉观”就是心里面妄想不止,妄念很多啊!这一些都是由愦闹生的。愦闹是增上缘。

  坏行无戒人。称叹于愦闹。

  哪些人喜欢这些呢?

  不持戒的人、不认真修行的人。“坏行”就是破坏正当修行,以及不持戒的这些人,他才喜欢热闹、才赞叹热闹啊!这两首说一桩事情。

  愚人乐世论。退失第一义。

  “第一义”就是前面长行文里面讲的“观实义”,观察诸法的实相。一个人喜欢世间的这些论议,必定把出世间的这一些道理、教诲忘失掉了,这“退失”啊!

  放逸多觉观。是过不应作。

  这也是修行人的过失。不应该去作的,不应该去染着世论。

  比丘舍多闻。言论不如理。损减诸禅定。常思惟世间。

  佛在此地举一个例子——出家比丘舍多闻。这一句话是个双关语。如果是说世尊的讲经说法你也不听了、你也舍弃掉了,那就错了。这个地方正面的意思是说,出家人要求多闻,多闻佛法啦!可是虽说多闻佛法,也有先后次第,四弘誓愿里面跟我们讲的“法门无量誓愿学”,这就是广学多闻。但是你一定要先断烦恼,如果烦恼无尽你没有断,你就不能多闻,那就要一门深入。一门深入帮助你得定、帮助你舍觉观,智慧开了以后,这才广学多闻,所以它有次第的,它不是指初学的。因此,这个地方的意思,我们要通达、要明了。如果“舍多闻”,就是不常闻佛法,言论当然就有过失。“不如理”,不如佛所说的真理。佛给我们讲的一切法,都是说的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现在人讲真理啊!你要不能广学多闻,那么你的言论一定不是事实真相。“损减诸禅定”,这里我们特别注意的“诸”,这个意思就是无量三昧,三昧就是禅定。禅定怎么会有那么多呢?是修禅定的方式太多了。无论你用什么工夫、用什么方法修禅定,要是喜欢世论都是枉然,包括我们念佛也妨碍。所以古今的大德,常常教我们初学的人,舍弃世论,连报纸、杂志,甚至于电视、广播都要放下,你的心才会清净,才能定啊!

  我们在讲席当中,有时候也提到这个问题,可是几个人照做呢?

  你不能照做,换句话说,必定受环境的影响。早年,说这个话总是二、三十年前了,政府刚刚提倡文化复兴运动,我有一天在方东美先生家里,那一天正好教育部有两位官员也来看方老师,就这个问题提出来向方老师请教说:“文化复兴运动,我们要从哪里做起?”方先生沉默了好几分钟,然后说:“台湾的报纸、杂志一律停刊;电视、广播统统关闭。”

  那教育部官员听了摇头:“老师,这个做不到啊!”

  “这个做不到,谈什么复兴中国文化?中华文化都被这些东西破坏干净了。”

  他说的话很有道理啊!连复兴固有文化都受这个世论的障碍,何况修道。

  修道,道是什么?

  道是清净心、道是正知正见、道是真正的觉悟啊!所以这个东西不离开,当然退失第一义,第一义就是道。“损减诸禅定”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你修行工夫不得力,没有成就。“常思惟世间”,你每一天的念头还都是念着这个世间法。

  耽着思惟者。何得于寂静。

  “耽着思惟”就是喜欢胡思乱想的人;他的心怎么定得下来呢?怎么能静得下来呢?

  其心常散逸。

  他的心是散乱的、是放逸的。

  

  永离于正观。

  诸佛如来的正观,“正观”就是正知正见。觉而不迷,正而不邪,他永远得不到啊!我们修行天天希望能够证得,为什么不能证得呢?现在知道了,不能证得的毛病在什么地方?差错出在哪里?佛在这部经上明白的告诉我们。

  速得非梵行。

  “速”是快速。现代人没有耐心,没有耐心就不能修定。无论什么事情,他都要求新、求快、求变,这种心理对于修道是很大的妨碍,这不是“梵行”;“梵”是清净的意思。所以学道首先要修耐心,菩萨六度里面“忍辱波罗密”,“忍辱”就是修耐心。

  喧杂无仪检。

  “仪”是威仪,“检”是谨慎、检点。这些德行都失掉了。

  亦不曾爱佛。及爱于圣众。弃舍离欲法。耽着非法言。

  到这里是一段。“不爱佛”,“佛”是觉悟的意思,不爱正觉啊!不爱正觉就是天天迷惑颠倒。“不爱圣众”,圣众就是指的清净。三宝里面僧宝是六根清净,一尘不染;他不爱清净。圣众也代表六和啊!他也不爱六和。“弃舍离欲法”,“法”是正。所以这三句——觉、净、正——是三宝。我们学佛,一入佛门就归依三宝,今天所作所为违背了三宝。

  为什么会违背了三宝呢?

  贪着世间的言论,喜欢世话。可见得这个过失实在是很严重。

  我常舍千身。支分及头目。为求无上道。闻法无厌足。

  这四句是说一桩事情。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作个榜样,舍身求法,人家对法这样重视。《涅槃经》上说,佛在因地作菩萨的时候,为求半偈而舍全身。我想这个小故事,有不少同修都能够道得。因为他求法的心切,天神看到了,帝释天看到了,就故意变成一个罗刹来告诉他两句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后头他就不说了。这个求法的人听到这两句话,欢喜得不得了,就问他:“下面呢?”

  他说:“下面我没力气,我说不出来了。”

  “为什么呢?”

  “我肚子饿了,没东西吃。”

  他说:“你要吃什么?”

  “我要吃人啊!”

  菩萨就发心:“那我舍身,我这个身给你吃,请你把底下两句说出来可不可以呢?”为法舍身。

  这个罗刹看到他这么样的诚心,后面两句说出来之后,他真的舍命来供养他。后面两句——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于是他示现帝释天身,对他恭敬、礼拜、供养。

  这个事情佛在因地里面为求佛法,不惜身命;为求无上道,闻法无厌足。

  那想一想我们闻法,有没有他这样的热诚呢?稍稍有一点障碍都不想了,这闻法的意愿就打掉了。想想佛给我们作的是什么榜样?

  是诸非法人。少闻便厌舍。

  得少为足。听一点点佛法,他就满足了,不求多闻。

  我们听了经上这样说,有很多年岁大的人,记忆力也不好,听到就很难过啊!没有能力多闻啊!

  要不要多闻呢?

  不须要了。

  这事情是年轻人的事情。年轻人要多闻,发愿弘法利生的人,当然要多闻,你不多闻,你怎么能教化种种不同根性的…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净空法师访问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