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P8

  ..续本文上一页一心”得不到,工夫成片也得不到,原因在哪里呢?天天看别人的过失,天天说别人的过失,在造业啊!虽然是口里念佛,心行都在造业,你怎么能成就!所以要记住,“但自观身,不求他过”!

  乐于恬默。

  这一句是教我们要安于静修,要知道身心寂静那是真乐。

  勤行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行。

  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有高度的智慧。“般若波罗蜜”就是现在人讲高度的智慧啊!诸佛菩萨的生活就是表现这高度智慧。凡夫的生活没有智慧,只有烦恼。佛在此地教我们要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般若波罗蜜是什么?

  佛说般若经二十二年,中文译本的《大般若经》有六百卷,我们要跟般若波罗蜜相应,谈何容易!但是不相应就不行,一定要相应。因此,我们必须要抓到般若的纲要、般若的总纲领。这一桩事情,古大德已经替我们找到了,那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就方便了。那么更简单、更扼要的,也许每一位同修天天都念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二百六十个字,我们以这个做标准来修行,修正我们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

  般若的标准用在行门上。古大德告诉我们,《金刚经》末后两句一偈,你只要把这个抓到了,你与般若波罗蜜多就相应了。两句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两句话,我们再说浅显一点,就是外不着相,内不动心。无论是什么时候、什么环境,对人、对事、对物,世间法跟佛法都没有例外;对世间法我们用这个态度,对佛法还是用这个态度——不能着相,不能起心动念。真的做到“外不取于相,内如如不动”,你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这两句就是我们常讲的放下,放得下。教下修行的总纲领——止观。天台讲的摩诃止观,这两句是止,也就是讲放下。《金刚经》末后一首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四句是看得破!用这四句看破一切世出世间法。一切有为法,出世间法也是有为法。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乃至于一切诸佛如来为众生讲经说法,统统是有为法。有为法,就是梦、幻、泡、影啊!所以佛才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佛法,佛法也不能执着;那不是佛法更应当舍弃了。这教你看破。

  一切法是怎么回事情?

  梦、幻、泡、影,不是真的!是假的!这个我们在《金刚经》上说得很详细、很透彻。

  “如露亦如电”,是讲这些幻相、假相存在时间很短。“露”是露水,比喻这些现象的相续相,它会存在一段时间,但是这段时间并不长。“如电”是讲它刹那生灭,换句话说,根本不存在啊!这是佛法里面讲的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就是讲生灭同时,生的时候就是灭的时候,这是讲一切现象的真相,很不好懂。可是现代科学家为我们证明了,确确实实所有的现象存在的时间非常非常之短暂,我们几乎没有法子想像,没有法子能够体会得出来。这一首偈说明世出世间的真相,你要能够体会得了,你就看破了。所以这个二句一偈就是看破、放下。

  能看破,能放下,那无论修学哪一个宗派、哪一个法门,你都有入处啊!

  入处是什么呢?

  就是你都能证果。这个“入”就是入一真法界,入不二法门。能入一真法界,入不二法门,你不但超越六道,而且超越十法界了,这才算是究竟圆满的成就,所以这一句话就非常重要了。

  我们在生活当中修什么?

  就是修这个。

  既然这样说,那何必求生净土呢?

  如果不求生净土的话,你依照这个方法修行,行。你能够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超越之后,你要想证到圆满菩提,你还得修三大阿僧祇劫。这个时间长啊!这个数字叫天文数字!平常我们一般人讲,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不是从现在算的;你没有进入一真法界以前不算,你在六道里面修行不算,你在十法界,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也不算;要超越十法界,证得一真法界那一天起算,三大阿僧祇劫,你才能够圆满菩提。这是大乘经上所讲,诸位要稍稍留意一下,你就明了了。

  三大阿僧祇劫,第一个阿僧祇劫证三十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第二个阿僧祇劫证七个位次——初地到七地;第三个阿僧祇劫是八地、九地、十地。三大阿僧祇劫修满,你到什么位子呢?法云地的菩萨,还没到等觉;往上再等觉,再成佛,我看还得加一个阿僧祇劫才能成功啊!这是讲你不求生西方净土。

  如果求生西方净土呢?

  唉呀!那你的便宜可占大了!你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这种身分,这是业障的凡夫啊!下下品往生,一品烦恼也没断;到极乐世界要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需要多少时间呢?我们过去讲经的时候说过多少次了,我们依照《无量寿经》、《弥陀经》仔细算算,大概三劫、四劫就成功了。三劫、四劫啊!你要不求生西方净土,要三大阿僧祇劫。不能比啊!这个意思,我们缩短了来给诸位说: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修行证果,譬如说你需要三万年才能成功;到西方极乐世界需要多少时间呢?三天就成功。你们去算这个帐去。这是说明为什么依照般若波罗蜜修行,还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道理在此地。你把这个道理搞清楚,事实真相搞清楚,那你才死心塌地的念佛求生,再也不会怀疑、再也不会犹豫了。这一句是讲自行。

  若欲于彼。诸众生等。深生怜愍。多所饶益。应以无希望心。清净说法。

  这一句是利他。菩萨都有慈悲心,看到众生很苦、很可怜,总是想帮助他,很可惜的,因为自己没有智慧,结果帮的什么呢?帮了倒忙。我们看到太多太多了。

  这个倒忙怎么帮法呢?

  帮他堕三途,送他下地狱!还说自己做了好大的功德啊!冤枉不冤枉。

  像这一些地方,诸位必须仔细的读这一部经,才能了解我们平常讲度众生,救济这些苦难的人;我们究竟干了些什么事情?我们背些什么样的因果?应当要怎样做,才如理如法,才能够成就自己帮助别人?这部经讲的“深生怜愍,多所饶益”,“饶”是丰富、丰饶;也就是说最高的利益,最殊胜的利益——帮助他觉悟,不是指别的。帮助他认识大乘佛法,帮助他认识净土,这个利益是无量无边的。

  应该用什么态度呢?

  “无希望心”把佛法介绍给他。如果说是跟他讲经说法,对他还有期望,就错了。

  (五)以无希望心行法施时·成二十利·又二十利

  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蕅益大师判本经,总共分十五段,这是第八段。

  复次弥勒。若菩萨以无希望心。行法施时。不着名。闻。利。养。果。报。以饶益事。而为上首。常为众生。广宣正法。

  这是佛教导我们的。

  “无希望”具体说来,哪些事情我们不希望呢?

  第一是“名”,不是为名,也不是为“闻”。“闻”就是今天所讲的知名度,我们不为这个。现在有些同修印一些小册子,我这一次在飞机场的时候,偶而看到一个同修拿一本小册子在那里念,大概是《无量寿经》吧!那小册子前面印我一张照片,我一看是佛陀教育基金会印的,这简直叫胡闹啊!不可以啊!诸位,这好像是对我尊重,其实是什么呢?这叫提倡名闻利养、提倡不净说法。在经本前面印佛、菩萨的像可以,决定不要印人像,绝对不可以的!世法里面有些地方可以学,有些地方不能学啊!电影明星作秀,他们的广告上像很多啊!我们说法的时候,决定不可以。外面贴海报的时候,要法师的照片印在上面,那简直跟电影明星作秀没有两样啊!真正有德学的人看到,他不耻你,也不来啊!海报上印莲花、佛像可以,千万不要印人像,这个诸位要记住的,绝不可以搞名闻。

  “利”是利益,“养”是供养,不为这些。

  不为这些,还有人为什么?

  为果报啊!我这样,将来我会成佛、成菩萨啦!“成佛”、“成菩萨”这念头也丢掉,什么都不求,你才有真的成就。你想:我要证阿罗汉、成辟支佛、成菩萨。这叫打妄想,那是标准的凡夫;他所期望的,他决定不能得到。为什么呢?诸佛菩萨心地清净,一念不生,怎么还有妄念呢!成佛、成菩萨是我们凡夫说他的,他自己并没有说他成佛、成菩萨。经上说他成佛、成菩萨,是随顺众生说的,是众生觉得是这样的,所以佛是随顺凡夫说的,自己心里头决定没有这个念头。不但诸佛菩萨没有这个念头,我们在《金刚经》上读到了,须陀洹都没有这个念头。我们才真正认清楚,小乘初果没有这个念头,他才证得初果啊!如果有这个念头,他初果也不能证得。为什么呢?他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有妄想、分别、执着是六道凡夫,不是圣人啊!所以佛在此地这些教诲,叫真实教诲,我们不应该有这种念头。

  对众生一定以“饶益”事而为上首,饶益用现在的话说,是最大的利益、最殊胜的利益,是帮助一切众生,以这个为第一。最殊胜、无比的殊胜,就是教众生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怎样叫他相信,这个很重要啊!所以自己要认真修行啊!你自己不修行,怎么能叫别人相信。必须是自己给众生做一个最好的样子,让他看了,他不能不相信啊!

  我自己学佛,遇到李炳南老师那一年,李老师大概是七十一岁,跟我的年龄差不多啊!可是我看李老师的样子,顶多不过四十岁,怎么也看不出他七十岁啊!精神饱满,音声洪亮啊!眼睛不花啦!我们常常在一块读书查字典,老师教我们查,查出来的时候说:拿来我念给你们听,你看看我的眼睛怎么样?念得一个字不错啊!字典上的字,比报纸字还小,他不须要戴眼镜,这是什么?表演给我们看,我们不能不相信。如果说一个修行人,又干巴、又瘦、又没有精神,这样的人,我们一看信心就没有了。你们学佛要拿出个好样子给人看,人家才会相信啊!看到你学佛学了几年,干巴巴的、瘦瘦的,你怎么说,说什么好听的,人家也不容易接受,也不相信。所以你要把相展开来给他看,他看了之后,如果他很羡慕,然后你才告诉他,你这样做,你就跟我一样,你比我还好啊!相随心转,…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净空法师访问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