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記▪P8

  ..續本文上一頁一心”得不到,工夫成片也得不到,原因在哪裏呢?天天看別人的過失,天天說別人的過失,在造業啊!雖然是口裏念佛,心行都在造業,你怎麼能成就!所以要記住,“但自觀身,不求他過”!

  樂于恬默。

  這一句是教我們要安于靜修,要知道身心寂靜那是真樂。

  勤行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之行。

  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有高度的智慧。“般若波羅蜜”就是現在人講高度的智慧啊!諸佛菩薩的生活就是表現這高度智慧。凡夫的生活沒有智慧,只有煩惱。佛在此地教我們要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般若波羅蜜是什麼?

  佛說般若經二十二年,中文譯本的《大般若經》有六百卷,我們要跟般若波羅蜜相應,談何容易!但是不相應就不行,一定要相應。因此,我們必須要抓到般若的綱要、般若的總綱領。這一樁事情,古大德已經替我們找到了,那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就方便了。那麼更簡單、更扼要的,也許每一位同修天天都念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二百六十個字,我們以這個做標准來修行,修正我們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

  般若的標准用在行門上。古大德告訴我們,《金剛經》末後兩句一偈,你只要把這個抓到了,你與般若波羅蜜多就相應了。兩句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動。”這兩句話,我們再說淺顯一點,就是外不著相,內不動心。無論是什麼時候、什麼環境,對人、對事、對物,世間法跟佛法都沒有例外;對世間法我們用這個態度,對佛法還是用這個態度——不能著相,不能起心動念。真的做到“外不取于相,內如如不動”,你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這兩句就是我們常講的放下,放得下。教下修行的總綱領——止觀。天臺講的摩诃止觀,這兩句是止,也就是講放下。《金剛經》末後一首偈:“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四句是看得破!用這四句看破一切世出世間法。一切有爲法,出世間法也是有爲法。釋迦牟尼佛爲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乃至于一切諸佛如來爲衆生講經說法,統統是有爲法。有爲法,就是夢、幻、泡、影啊!所以佛才講“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法”是佛法,佛法也不能執著;那不是佛法更應當舍棄了。這教你看破。

  一切法是怎麼回事情?

  夢、幻、泡、影,不是真的!是假的!這個我們在《金剛經》上說得很詳細、很透徹。

  “如露亦如電”,是講這些幻相、假相存在時間很短。“露”是露水,比喻這些現象的相續相,它會存在一段時間,但是這段時間並不長。“如電”是講它刹那生滅,換句話說,根本不存在啊!這是佛法裏面講的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就是講生滅同時,生的時候就是滅的時候,這是講一切現象的真相,很不好懂。可是現代科學家爲我們證明了,確確實實所有的現象存在的時間非常非常之短暫,我們幾乎沒有法子想像,沒有法子能夠體會得出來。這一首偈說明世出世間的真相,你要能夠體會得了,你就看破了。所以這個二句一偈就是看破、放下。

  能看破,能放下,那無論修學哪一個宗派、哪一個法門,你都有入處啊!

  入處是什麼呢?

  就是你都能證果。這個“入”就是入一真法界,入不二法門。能入一真法界,入不二法門,你不但超越六道,而且超越十法界了,這才算是究竟圓滿的成就,所以這一句話就非常重要了。

  我們在生活當中修什麼?

  就是修這個。

  既然這樣說,那何必求生淨土呢?

  如果不求生淨土的話,你依照這個方法修行,行。你能夠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超越之後,你要想證到圓滿菩提,你還得修叁大阿僧祇劫。這個時間長啊!這個數字叫天文數字!平常我們一般人講,成佛要叁大阿僧祇劫,不是從現在算的;你沒有進入一真法界以前不算,你在六道裏面修行不算,你在十法界,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也不算;要超越十法界,證得一真法界那一天起算,叁大阿僧祇劫,你才能夠圓滿菩提。這是大乘經上所講,諸位要稍稍留意一下,你就明了了。

  叁大阿僧祇劫,第一個阿僧祇劫證叁十個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第二個阿僧祇劫證七個位次——初地到七地;第叁個阿僧祇劫是八地、九地、十地。叁大阿僧祇劫修滿,你到什麼位子呢?法雲地的菩薩,還沒到等覺;往上再等覺,再成佛,我看還得加一個阿僧祇劫才能成功啊!這是講你不求生西方淨土。

  如果求生西方淨土呢?

  唉呀!那你的便宜可占大了!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這種身分,這是業障的凡夫啊!下下品往生,一品煩惱也沒斷;到極樂世界要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需要多少時間呢?我們過去講經的時候說過多少次了,我們依照《無量壽經》、《彌陀經》仔細算算,大概叁劫、四劫就成功了。叁劫、四劫啊!你要不求生西方淨土,要叁大阿僧祇劫。不能比啊!這個意思,我們縮短了來給諸位說: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修行證果,譬如說你需要叁萬年才能成功;到西方極樂世界需要多少時間呢?叁天就成功。你們去算這個帳去。這是說明爲什麼依照般若波羅蜜修行,還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道理在此地。你把這個道理搞清楚,事實真相搞清楚,那你才死心塌地的念佛求生,再也不會懷疑、再也不會猶豫了。這一句是講自行。

  若欲于彼。諸衆生等。深生憐愍。多所饒益。應以無希望心。清淨說法。

  這一句是利他。菩薩都有慈悲心,看到衆生很苦、很可憐,總是想幫助他,很可惜的,因爲自己沒有智慧,結果幫的什麼呢?幫了倒忙。我們看到太多太多了。

  這個倒忙怎麼幫法呢?

  幫他墮叁途,送他下地獄!還說自己做了好大的功德啊!冤枉不冤枉。

  像這一些地方,諸位必須仔細的讀這一部經,才能了解我們平常講度衆生,救濟這些苦難的人;我們究竟幹了些什麼事情?我們背些什麼樣的因果?應當要怎樣做,才如理如法,才能夠成就自己幫助別人?這部經講的“深生憐愍,多所饒益”,“饒”是豐富、豐饒;也就是說最高的利益,最殊勝的利益——幫助他覺悟,不是指別的。幫助他認識大乘佛法,幫助他認識淨土,這個利益是無量無邊的。

  應該用什麼態度呢?

  “無希望心”把佛法介紹給他。如果說是跟他講經說法,對他還有期望,就錯了。

  (五)以無希望心行法施時·成二十利·又二十利

  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蕅益大師判本經,總共分十五段,這是第八段。

  複次彌勒。若菩薩以無希望心。行法施時。不著名。聞。利。養。果。報。以饒益事。而爲上首。常爲衆生。廣宣正法。

  這是佛教導我們的。

  “無希望”具體說來,哪些事情我們不希望呢?

  第一是“名”,不是爲名,也不是爲“聞”。“聞”就是今天所講的知名度,我們不爲這個。現在有些同修印一些小冊子,我這一次在飛機場的時候,偶而看到一個同修拿一本小冊子在那裏念,大概是《無量壽經》吧!那小冊子前面印我一張照片,我一看是佛陀教育基金會印的,這簡直叫胡鬧啊!不可以啊!諸位,這好像是對我尊重,其實是什麼呢?這叫提倡名聞利養、提倡不淨說法。在經本前面印佛、菩薩的像可以,決定不要印人像,絕對不可以的!世法裏面有些地方可以學,有些地方不能學啊!電影明星作秀,他們的廣告上像很多啊!我們說法的時候,決定不可以。外面貼海報的時候,要法師的照片印在上面,那簡直跟電影明星作秀沒有兩樣啊!真正有德學的人看到,他不恥你,也不來啊!海報上印蓮花、佛像可以,千萬不要印人像,這個諸位要記住的,絕不可以搞名聞。

  “利”是利益,“養”是供養,不爲這些。

  不爲這些,還有人爲什麼?

  爲果報啊!我這樣,將來我會成佛、成菩薩啦!“成佛”、“成菩薩”這念頭也丟掉,什麼都不求,你才有真的成就。你想:我要證阿羅漢、成辟支佛、成菩薩。這叫打妄想,那是標准的凡夫;他所期望的,他決定不能得到。爲什麼呢?諸佛菩薩心地清淨,一念不生,怎麼還有妄念呢!成佛、成菩薩是我們凡夫說他的,他自己並沒有說他成佛、成菩薩。經上說他成佛、成菩薩,是隨順衆生說的,是衆生覺得是這樣的,所以佛是隨順凡夫說的,自己心裏頭決定沒有這個念頭。不但諸佛菩薩沒有這個念頭,我們在《金剛經》上讀到了,須陀洹都沒有這個念頭。我們才真正認清楚,小乘初果沒有這個念頭,他才證得初果啊!如果有這個念頭,他初果也不能證得。爲什麼呢?他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有妄想、分別、執著是六道凡夫,不是聖人啊!所以佛在此地這些教誨,叫真實教誨,我們不應該有這種念頭。

  對衆生一定以“饒益”事而爲上首,饒益用現在的話說,是最大的利益、最殊勝的利益,是幫助一切衆生,以這個爲第一。最殊勝、無比的殊勝,就是教衆生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怎樣叫他相信,這個很重要啊!所以自己要認真修行啊!你自己不修行,怎麼能叫別人相信。必須是自己給衆生做一個最好的樣子,讓他看了,他不能不相信啊!

  我自己學佛,遇到李炳南老師那一年,李老師大概是七十一歲,跟我的年齡差不多啊!可是我看李老師的樣子,頂多不過四十歲,怎麼也看不出他七十歲啊!精神飽滿,音聲洪亮啊!眼睛不花啦!我們常常在一塊讀書查字典,老師教我們查,查出來的時候說:拿來我念給你們聽,你看看我的眼睛怎麼樣?念得一個字不錯啊!字典上的字,比報紙字還小,他不須要戴眼鏡,這是什麼?表演給我們看,我們不能不相信。如果說一個修行人,又幹巴、又瘦、又沒有精神,這樣的人,我們一看信心就沒有了。你們學佛要拿出個好樣子給人看,人家才會相信啊!看到你學佛學了幾年,幹巴巴的、瘦瘦的,你怎麼說,說什麼好聽的,人家也不容易接受,也不相信。所以你要把相展開來給他看,他看了之後,如果他很羨慕,然後你才告訴他,你這樣做,你就跟我一樣,你比我還好啊!相隨心轉,…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淨空法師訪問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