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P12

  ..续本文上一页

  以为自己证得,他住啊!心里面住在这个位子上,那是打妄想啊!佛告诉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么能住呢?“住”的意思,就是心里头有。心里面有一个果位,那就不是证果了。《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一句很重要的话“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从小乘须陀洹,一直到如来的圆满果位,我们一般笼统的说法,小乘四果四向八个阶级,大乘从“初信位”到等觉位五十一个阶位,这一些等级是从哪里说的呢?是从“无为法”而说的。“无为法”就是都没有执着,没有执着里面的工夫有浅深不同,所以佛说出这么多果位。每一个果位都没有执着,一有执着他是凡夫,他不是圣人。“初信位”的菩萨就没有执着了,这没有执着,《金刚经》上说的标准很好: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能够做到,你就是入流了——入圣人之流。破四相、破四见工夫的浅深,就是菩萨位次高低的不同。“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都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啊!哪有住?心有住就坏了!“住”就是我们一般人讲,你心里头真有啦。这个事情就麻烦了!心是空的,心里没有东西,有世间法错了,有佛法还是错了。佛法也不可以放在心上,那才是真正的证智。

  弥勒。我不说言。无势力者。忍辱成就。

  人家欺负你,你没有能力反抗,你这个人是忍辱成就了?那不是忍辱!有能力反抗,不反抗他;有能力报复,不报复他,这叫忍辱啊!你没有能力,那怎么能谈得上忍辱成就呢!

  

  无娆触者。被忍辱甲。

  “娆触”就是现在讲的诱惑。那个禁得起诱惑的人,佛才用这个比喻——他被忍辱甲,他禁经得起引诱啊!一切诱惑里面他如如不动,那才叫被忍辱甲。没有诱惑你,以为你忍辱成就了,哪有这个道理呢!

  少烦恼者。名律仪清净。

  烦恼稍微轻一点;哦!这是律仪清净了,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

  邪方便者。为如说修行。

  这里头含义也非常非常之广。像这里面,这一段,这十五条如果要是细说,每一条说一个晚上都说不完。但是在现在这个时代,实在讲也不能细说,细说麻烦太多了,所以我说这部经只能点到为止,诸位细细去读诵、细细去思量,你再仔细观察自己的心行,观察周边环境,你就晓得我们应该要怎样修行,才是如理如法,没有走上邪道啊!佛这部经文已经给我们说得非常非常详尽了。

  弥勒。我不说言。爱言说者。为一心住。

  特别是我们念佛人,念佛人的目的就是求一心不乱。

  爱说话的人,怎么可能得一心呢?

  这不可能的事情。

  好营世务。于法无损。

  这话佛不说。“营”是经营,“务”是事务;喜欢经营世间的事务,说这个于修行、于道业没有妨碍,佛不说这个话。换句话说,决定有妨碍啊!不要说经营这些世务;就连管理这些人事,都有妨碍,这是智者大师说的。

  智者大师往生前,他的学生问他:“你老人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样的品位?”

  他给学生讲:“我因为在寺庙里作住持,要管事,所以对自己修行有妨碍,因此往生的品位不高,只有五品位。”“五品位”是生凡圣同居土,是带业往生。

  “假如我不领众,不作住持,不管人事,那品位就高了。”

  由此可知,管寺庙大众的事情,对自己的品位、修行都有障碍,何况经营世务啊!

  什么叫世务?

  不能了生死、出三界的这些事,都叫世务。“世”就是六道轮回,三界之内的。喜欢干这些事情,这个错了。说得好听一点,干这些事情在修福。福是修了一点,但是于了生死、出三界,于戒、定、慧决定有妨碍。

  志乐清净。堕诸恶趣。

  佛为什么会说这些话呢?

  实在讲我们今天看到这的时候,想一想很有道理。有一些人,说那些老实念佛人:“你们是自了汉,你们的心量太小啊!你们修的是小乘行,是诸佛菩萨呵斥的。”我们听到这个,不敢修了,跟他一道去了。跟他一道干什么呢?“好营世务”、“爱言说者”,跟他们去干这些了。佛在这里一说,我们就明白了。“志乐清净”的人,决定不堕地狱;哪有堕地狱的道理呢?

  修习智慧。为愦闹行

  智慧从哪里来?

  智慧从禅定当中得来的。换句话说,智慧是从清净心生的;清净心起作用就是真实智慧。修清净心的人怎么会是胡闹呢?“愦闹”用现在的话就是胡闹啊!末后第十五条,

  

  弥勒。我不说言。方便相应。名为谄曲。

  “方便相应”是大乘菩萨常用的,所谓“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外表上看到,好像跟“谄曲”有一点相像,而里面完全不同。菩萨真的是一片慈悲,以善巧方便接引众生。

  不求利养。而为妄语。

  这绝不是佛说的。不是佛说,是谁说呢?魔说啊!魔造谣生事,要破坏正法啊!

  无执着者。诽谤正法。护正法者。而惜身命。

  这些都不是佛说的。

  所行下劣。为无胜慢。

  这一句要略略解释一下。“所行下劣,这个“下”是指六道,在十法界里面六道是下。下而“劣”,“劣”是指三恶道。换句话说,这一句所说的,就是他在行为、思想当中所表现的是贪、瞋、痴、慢,而所标榜的,他没有傲慢。这个慢为什么叫“胜慢”呢?佛在经上把我慢归纳为三大类,第一个叫“胜慢”。“胜慢”就是我总比别人强啊!别人总不如我啊!总觉得自己超过别人。“无胜慢”就是没有这个傲慢的余业。另外一种叫“等慢”。等慢就是虽然好像不是我超过你,我也跟你差不多嘛,你也不比我高多少嘛!这种慢叫等慢,可以跟他一样平等的,前面是讲超过他的。第三种叫“卑慢”。卑慢就是自己感觉得不如他,不如他但也不服气,这个叫卑慢。这是把所有慢归纳为这三大类,这个地方是讲胜慢,实际上三种慢都包括在里面。

  世尊举了这么多的例子,实实在在讲,这个事相说之不尽,我们从这许多例子当中,就应该明了真妄、邪正、是非。如果举这么多例子,我们读了、听了之后还不能辨别邪正、是非,我们就相当愚痴了。愚痴怎么办呢?多读、多听,只要多读、多听,慢慢也会聪明啦!

  如是弥勒。于后末世。五百岁中。当有菩萨。钝根。小智。谄曲。虚诳。住于贼行。汝应护之。

  实在讲,这都是说我们,我们不是利根,就是不聪明——听了都不懂啊!听了也记不住啊!“小智”,没有真智慧,小聪明啊!“谄曲、虚诳”,虚诳是自己欺骗自己,自欺欺人啊!处世、待人、接物,用心不正直,弯弯曲曲的,我们确实就是这一类菩萨啊!“住于贼行”,这世尊为我们说出来了,我们今天修的是什么行呢?贼行啊!

  贼行是什么意思呢?

  自己的功德法财统统损耗掉了。

  “贼行”就是烦恼行,烦恼把我们的智慧、功德法财障碍住了,所以把烦恼比做贼。我们自己本性的般若智慧、功德法财被它偷跑了,我们自己得不到受用了。因此,贼行就是烦恼行,起心动念,一切修持都在烦恼之中。虽然如是,佛菩萨还是大慈大悲,没有把我们舍弃啊!你看“汝应护之”,世尊嘱咐弥勒菩萨:“你要护持这些人啊!”

  为什么?

  虽然我们的毛病很多,我们对佛还有几分恭敬心,还想学嘛,有这么一、二分恭敬心,还有想学的这个念头,就非常可贵。你看这个世间芸芸众生,有几个人想学佛。我们在这个地方讲经,我们这个大楼上上下下多少人,隔壁他都不来听,你才晓得住于贼行也很可贵啊!不容易啦!所以佛菩萨很珍惜,并不放弃我们,嘱咐弥勒菩萨要保护我们、要护念我们。

  

  ⒊末法众生·诽谤·污辱·厌离具师承·持正法之菩萨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最后末世。五百岁中。唯此六十诸菩萨等。业障所缠。为复更有。余菩萨耶。

  弥勒菩萨这个问得好。他问的意思是这么讲:在末法时期像这样愚痴的菩萨,到底是仅仅有这六十个人;少数呢?还是有多数?

  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有诸菩萨。多为业障。之所缠覆。是诸业障。或有消灭。或复增长。

  佛的意思是:这个业障菩萨在末法时期多,太多了!都是被业障缠覆。有些愚痴菩萨缘殊胜,他遇到真善知识,他能够听懂了,明白了,依教奉行,他的业障就渐渐消灭了。

  能不能消灭?

  能!确确实实能。

  从哪里看呢?

  没有学佛之前贪、瞋、痴、慢很重,修行几年,贪、瞋、痴、慢没有了,这就是业障消灭了。如果还有贪、瞋、痴、慢,那业障没消灭。或复增长,增长什么?就是前面所说错会了佛的意思,在佛法里修持。或者是持戒清净、戒律精严,业障却增长了。

  怎么戒律精严的人业障增长?

  看看别人不持戒——你们都不如我,我超过你们太多了!你们不配跟我往来、不配跟我讲话。烦恼增长啊!

  这个就是世间人所讲的,他值得骄傲啊!有人仗着修持比别人好,起傲慢心;有人就是讲经说法讲得好,起了傲慢心;有人福报大,起傲慢心……增长业障啊!那个不叫消业障。

  业障消除的相,是愈来愈谦虚、愈来愈卑下、愈来愈不如别人,这是业障消灭的现象。

  弥勒。于此五百诸菩萨中。有二十菩萨。业障微少。后五百岁。还来生此。城邑。聚落。市闬。山野。

  这一段我们要细心体会。佛告诉我们,在现前这个时代,就是后五百岁,往年世尊在世的这些菩萨当中,还有再来的,这真是慈悲到极处了。有多少人呢?二十位,不多啊!这二十位菩萨业障少,业障轻微,后五百岁他还到这个世间来度化众生。

  他在哪些地方呢?

  “城邑”就是都市。“聚落”就是乡村、乡镇。“市闬(han4)”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市区,“山野”就是市区以外的地方。

  种姓尊豪。有大威德。

  这是说他示现的出身。

  聪明。智慧。善巧。方便。心意调柔。常怀慈愍。多所饶益。颜貌端严。辩才清妙。

  这是说他的德行。

  数术。工巧。皆能善知。

  这两句是说他的才艺。可以说他聪明智慧,真诚慈悲,多才多艺。这些菩萨有些示现在家,有些示现出家。他表现的,底下…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净空法师访问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