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思、应当要觉悟的。我们看这是第四段,
弥勒。我不说言。矫诈之人。住阿兰若。
这一句就是现在所谓闭关、住茅篷。
闭关、住茅篷的目的何在呢?用这种方式欺骗信徒。大家一看某个人曾经闭过关,这一定很不错;所以其目的是要招徕名闻、利养,他自己不是真的修行,也不是为弘法利生。他是矫诈之人!这些事确实是有。如果诸位细心去观察,你不难发觉。虽发觉了,也不必说,自己不上当就是了,别人上当各有因缘。前面世尊教我们,在这个时代修行怎样才不生烦恼,才能够安稳的解脱。佛教我们四种方法,又说四种方法,这八种方法你们能记住吗?要牢牢记住啊!如果没有记住你就白听了,经也就白念了,这非常非常重要。佛在第一句就教给我们“不求他过”。但是他有没有过失,我们心里明了,我们并不找他麻烦,一接触就了解;“不举人罪”,他就是犯戒,造作罪业,也用不着我们去说。自有因果!自有报应啊!我们何必搅和在里面呢?八桩事情,这两桩摆在第一,这是非常非常重要,我们要晓得。
薄福德者。而为少欲。
他自己标榜少欲、标榜知足;为什么呢?
他没有福报啊!
没有福报怎么能够说少欲呢?
没有福报的时候,标榜他少欲。少欲是佛法里面很高超的行法,被他冒用啊!
贪胜味者。名易满足。
“胜”是殊胜;“味”就是五欲、六尘。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美其名为“易满足”。易满足也就是知足的意思。
多求美膳。以为乞食。
世尊当年在世的时候,出家人的生活方式是托钵。
他乞食到哪儿?
专门到富贵人家去乞食——贪图美味。贫穷人家不去乞食;为什么呢?那供养的不好!饭菜不好吃嘛!这叫乞食。诸位从这个意思来引申,凡是贪图名闻、利养、五欲的享受,就不能成为出家人。
弥勒。我不说言。乞求种种。上妙衣服。谓如是等持粪扫衣。
“粪扫衣”是世尊教弟子们的,他的用意是教出家人,时时刻刻要警觉自己,这个世间很苦啊!轮回更可怕啊!所以生活简单,衣着都很粗。古时候科技不发达,一件衣服很难求得,不像现在很容易得到。出家人的衣服都是捡在家人穿旧的衣服,丢弃掉了,不要了,把它捡来,看这衣服还有一部分可以用的,把它剪下来,然后一块一块拼凑起来,这是袈裟啊!袈裟是这样拼凑起来的。拼凑的都是旧布,颜色、料子都不一样,佛教我们染成灰色、咖啡色,这叫“粪扫衣”啊!这是世间人不会穿的,穿这个衣服是时时刻刻警惕自己,绝不贪图享受。今天我们想到释迦牟尼佛的教训,我们制作袈裟时,整块的料子拿来,把它剪碎,再把它缝起来,这就不是佛的意思了。所以要想想世尊当年在世僧团的生活。世尊教诲的苦心,无非是教我们在在处处、时时刻刻提高警觉心,绝不能为世间五欲、六尘所迷惑啊!所以佛绝不说,这个乞求种种上的、好的衣服穿在身上,等于粪扫衣。现在出家人服装也相当考究了,料子都是选上好的。这一种生活方式很容易增长贪心,使你对这个世间留恋,而舍不得离开。要是念佛求往生,到时候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你想一想你还有许许多多好东西,还舍不得去,那就麻烦了。这东西带不走的啊!所以平常就要舍弃。第六,
弥勒。我不说言。在家出家。无识知者。为离愦闹。
这是无论在家或是出家菩萨,你的知名度不高,没人认识你,没人知道你,你就标榜你是离愦闹。你看,这些好的名词都被他冒用了。
弥勒。我不说言。谄曲之人。值佛兴世。
心里面不正直、不诚实,这样的人会不会遇到佛出世呢?
佛纵然出世,他也遇不到。
为什么遇不到?
他有障碍;“谄曲”就是障碍。
什么人能遇到佛呢?真诚。“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你心地真诚与佛菩萨就感应道交了,就能遇得到。这谄曲之人是决定遇不到,不是佛不慈悲,是他本身有障碍。这些事情在现在这个社会,中国、外国我们常常听到:某人是什么菩萨再来的、是什么佛再来的。有许多人亲近之后,觉得自己非常荣耀、光荣啊!他见到佛,见到活佛了。你再仔细观察,他就“谄曲”,他怎么会见到活佛呢?见到菩萨呢?那些说是菩萨来的、佛来的,说了又不走。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个例子,说出身分他就走了,那就是真的。身分说了还不走,那就很奇怪了。所以诸位明白这些事理,你就不会上当了。
求他短者。为如理修行。
这一条要记住。为什么佛在前面第一条教我们“不求他过”。“求他过”就是专门找人家的短处,这样的人,他以为自己是如理修行,其实错了啊!佛没有这种说法。
多损害者。名戒蕴清净。
就是持戒清净。持戒清净的人,怎么会干损害别人的事情?凡是存心伤害其他众生,那个戒已经就破了,怎么能说“戒蕴清净”呢?
增上慢者。为多闻第一。
什么叫增上慢呢?
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值得骄傲啊!他广学多闻,别人比不上他,他就生起了傲慢心,就现在讲的值得骄傲了。佛菩萨决定没有这个说法。不但是出世的圣人(诸佛菩萨),世间圣人也说,学问愈深愈谦虚、愈恭敬。哪有学问深的人会傲慢,没这个道理的。
弥勒。我不说言。好朋党者。名住律仪。
“朋党”就是现在讲的帮派。在僧团里面搞小组织,这是破坏律仪,绝对不是住律仪。
心贡高者。名尊敬法师。
表面上、礼节上都很周到,心里面贡高、我慢,这不是真的尊敬法师。
绮语轻弄。为善说法。
这些毛病诸位要是仔细观察,你都看得到。“绮语”是花言巧语;“轻弄”就是常常用开玩笑的口吻讲经说法,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哦!这个人很会说啊!佛不说他是善说法。
与俗交杂。能于僧众。离诸过失。
这个佛也不说了。喜欢与俗家人交往的,喜欢交结世俗人的,他能在僧团里面没有过失;这个太难了。为什么呢?染着世俗的习气,妨害大众修行,怎么能说是离诸过失呢!
弥勒。我不说言。简胜福田。为施不望报。
“施不望报”,这是佛常常教导我们的。像前面所说的,以无希望心行法布施,“无希望心”就是“施不望报”。有一种“简胜福田”的人,以为他这样做法就是施不望报,这是错误的。把佛所讲的这一些名词、术语意思都错解了。
什么叫简胜福田?这个“胜”就是好胜,“简”就是简慢、疏慢、轻慢的意思,他布施修福以贡高、我慢的态度。那么可能他是很有钱,寺庙里面随便施舍一点,漫不经心的,没有一点尊重心、恭敬心,这个样子以为是施不望报。这是把施不望报的意思错解了。
求恩报者。为善摄诸事。
“摄”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管制;类似我们今天许多道场里面讲的义工;这是“善摄诸事”。他来做这些义工的事,可是他的目的是什么?他求恩报、求果报。求果报,那就不是善摄诸事了。义工,好啊!“无希望心”那就是“善摄诸事”;有希望心就不是了。所以这一些意思,我们都要搞清楚、搞明白。
求恭敬。利养。为志乐清净。
“志乐清净”的人,决定没有恭敬、供养这个意念。有这个念头,自己以为自己很清净,全都是错了。
多妄计者。以为出家。
“妄”是虚妄,“计”是在计较啊!这不是出家人所应为者。妄计的范围太深太广了!
弥勒。我不说言。分别彼我。名乐持戒。
“持戒”的人,决定没有彼我的分别。如果有彼我的分别的人,这种人持戒不能得定,那不是真正持戒人。诸位要晓得,这个戒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真正持戒人,是六祖所谓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啊!你还有彼此、人我这种执着、分别,就错了。
不尊敬者。名为听法。
讲经说法的场所,来听的人很多,有一些人虽然来听,佛说他不是听法。为什么呢?他没有听懂佛法的意思。他是来干什么的?他好奇来的,来看看佛教到底讲些什么;甚至于是找麻烦来的。这许多道场里面都有啊!所以讲经说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一个生疏的道场。
我在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讲经,刚到那一天晚上,畅怀法师就告诉我,他说:“法师,你在此地要小心谨慎,这个地方有一批人专门找法师麻烦的。他们听了之后,当场发问问题,让法师下不了台,给你难堪啊!”他说:“你要小心!很多法师在香港都吃了亏了。”
这是专门找麻烦的。这就是“不尊敬者”,他不是来听法的,他是来找麻烦的。
乐着世典。咒诅。言论。以为受法。
“受法”是传法。喜欢世间的典籍,不是佛经。喜欢咒语,这一类的言论,以为他“受法”,接受如来的大法,这也是错误的,这不是佛说的。
弥勒。我不说言。于诸空性。无胜解者。能出离生死。
了生死、出三界,凭什么?
佛在这个地方说得好啊!真的是简单明了。你对于人我空、法我空这个道理、这些事实真相,要不能深深的理解,你没有办法了生死、出三界的。所以我们修学法门,一定要知道依据什么样的理论,我对这些理论有没有搞清楚,否则的话,人家说这个法门可以了生死,那个法门可以即身成佛,你听了就相信,这叫“迷信”。假的,不是真的。出离生死的根本理论,就是这两句——于诸空性,一定要生胜解。也就是前面我们讲的,你真看破了、真放下了;行!你能出离生死。你能够放得下,彻底放下,就能超越六道轮回。能将世法、佛法都看破,你能够超越十法界。这种看破放下,就是于诸空性生甚深胜解。
多执着者。为离诸行。
“离诸行”,就是讲的放得下。多执着的人,怎么会放下!
弥勒。我不说言。于菩提分。住有所得。名为证智。
这叫证果——修行证果了。可是你仔细观察,他于菩提分住有所得。我们念《金刚经》就晓得,这个人没证果啊!不但大乘果他没证,连小乘初果须陀洹他也没证。证得须陀洹的人,并不以为他自己证得须陀洹。那是真的证得了。
以为自己证得了,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啊!
为什么…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