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記▪P11

  ..續本文上一頁思、應當要覺悟的。我們看這是第四段,

  彌勒。我不說言。矯詐之人。住阿蘭若。

  這一句就是現在所謂閉關、住茅篷。

  閉關、住茅篷的目的何在呢?用這種方式欺騙信徒。大家一看某個人曾經閉過關,這一定很不錯;所以其目的是要招徕名聞、利養,他自己不是真的修行,也不是爲弘法利生。他是矯詐之人!這些事確實是有。如果諸位細心去觀察,你不難發覺。雖發覺了,也不必說,自己不上當就是了,別人上當各有因緣。前面世尊教我們,在這個時代修行怎樣才不生煩惱,才能夠安穩的解脫。佛教我們四種方法,又說四種方法,這八種方法你們能記住嗎?要牢牢記住啊!如果沒有記住你就白聽了,經也就白念了,這非常非常重要。佛在第一句就教給我們“不求他過”。但是他有沒有過失,我們心裏明了,我們並不找他麻煩,一接觸就了解;“不舉人罪”,他就是犯戒,造作罪業,也用不著我們去說。自有因果!自有報應啊!我們何必攪和在裏面呢?八樁事情,這兩樁擺在第一,這是非常非常重要,我們要曉得。

  薄福德者。而爲少欲。

  他自己標榜少欲、標榜知足;爲什麼呢?

  他沒有福報啊!

  沒有福報怎麼能夠說少欲呢?

  沒有福報的時候,標榜他少欲。少欲是佛法裏面很高超的行法,被他冒用啊!

  貪勝味者。名易滿足。

  “勝”是殊勝;“味”就是五欲、六塵。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美其名爲“易滿足”。易滿足也就是知足的意思。

  多求美膳。以爲乞食。

  世尊當年在世的時候,出家人的生活方式是托缽。

  他乞食到哪兒?

  專門到富貴人家去乞食——貪圖美味。貧窮人家不去乞食;爲什麼呢?那供養的不好!飯菜不好吃嘛!這叫乞食。諸位從這個意思來引申,凡是貪圖名聞、利養、五欲的享受,就不能成爲出家人。

  彌勒。我不說言。乞求種種。上妙衣服。謂如是等持糞掃衣。

  “糞掃衣”是世尊教弟子們的,他的用意是教出家人,時時刻刻要警覺自己,這個世間很苦啊!輪回更可怕啊!所以生活簡單,衣著都很粗。古時候科技不發達,一件衣服很難求得,不像現在很容易得到。出家人的衣服都是撿在家人穿舊的衣服,丟棄掉了,不要了,把它撿來,看這衣服還有一部分可以用的,把它剪下來,然後一塊一塊拼湊起來,這是袈裟啊!袈裟是這樣拼湊起來的。拼湊的都是舊布,顔色、料子都不一樣,佛教我們染成灰色、咖啡色,這叫“糞掃衣”啊!這是世間人不會穿的,穿這個衣服是時時刻刻警惕自己,絕不貪圖享受。今天我們想到釋迦牟尼佛的教訓,我們製作袈裟時,整塊的料子拿來,把它剪碎,再把它縫起來,這就不是佛的意思了。所以要想想世尊當年在世僧團的生活。世尊教誨的苦心,無非是教我們在在處處、時時刻刻提高警覺心,絕不能爲世間五欲、六塵所迷惑啊!所以佛絕不說,這個乞求種種上的、好的衣服穿在身上,等于糞掃衣。現在出家人服裝也相當考究了,料子都是選上好的。這一種生活方式很容易增長貪心,使你對這個世間留戀,而舍不得離開。要是念佛求往生,到時候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你想一想你還有許許多多好東西,還舍不得去,那就麻煩了。這東西帶不走的啊!所以平常就要舍棄。第六,

  彌勒。我不說言。在家出家。無識知者。爲離愦鬧。

  這是無論在家或是出家菩薩,你的知名度不高,沒人認識你,沒人知道你,你就標榜你是離愦鬧。你看,這些好的名詞都被他冒用了。

  彌勒。我不說言。谄曲之人。值佛興世。

  心裏面不正直、不誠實,這樣的人會不會遇到佛出世呢?

  佛縱然出世,他也遇不到。

  爲什麼遇不到?

  他有障礙;“谄曲”就是障礙。

  什麼人能遇到佛呢?真誠。“佛氏門中不舍一人”,你心地真誠與佛菩薩就感應道交了,就能遇得到。這谄曲之人是決定遇不到,不是佛不慈悲,是他本身有障礙。這些事情在現在這個社會,中國、外國我們常常聽到:某人是什麼菩薩再來的、是什麼佛再來的。有許多人親近之後,覺得自己非常榮耀、光榮啊!他見到佛,見到活佛了。你再仔細觀察,他就“谄曲”,他怎麼會見到活佛呢?見到菩薩呢?那些說是菩薩來的、佛來的,說了又不走。在中國曆史上有這個例子,說出身分他就走了,那就是真的。身分說了還不走,那就很奇怪了。所以諸位明白這些事理,你就不會上當了。

  求他短者。爲如理修行。

  這一條要記住。爲什麼佛在前面第一條教我們“不求他過”。“求他過”就是專門找人家的短處,這樣的人,他以爲自己是如理修行,其實錯了啊!佛沒有這種說法。

  多損害者。名戒蘊清淨。

  就是持戒清淨。持戒清淨的人,怎麼會幹損害別人的事情?凡是存心傷害其他衆生,那個戒已經就破了,怎麼能說“戒蘊清淨”呢?

  增上慢者。爲多聞第一。

  什麼叫增上慢呢?

  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值得驕傲啊!他廣學多聞,別人比不上他,他就生起了傲慢心,就現在講的值得驕傲了。佛菩薩決定沒有這個說法。不但是出世的聖人(諸佛菩薩),世間聖人也說,學問愈深愈謙虛、愈恭敬。哪有學問深的人會傲慢,沒這個道理的。

  彌勒。我不說言。好朋黨者。名住律儀。

  “朋黨”就是現在講的幫派。在僧團裏面搞小組織,這是破壞律儀,絕對不是住律儀。

  心貢高者。名尊敬法師。

  表面上、禮節上都很周到,心裏面貢高、我慢,這不是真的尊敬法師。

  绮語輕弄。爲善說法。

  這些毛病諸位要是仔細觀察,你都看得到。“绮語”是花言巧語;“輕弄”就是常常用開玩笑的口吻講經說法,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哦!這個人很會說啊!佛不說他是善說法。

  與俗交雜。能于僧衆。離諸過失。

  這個佛也不說了。喜歡與俗家人交往的,喜歡交結世俗人的,他能在僧團裏面沒有過失;這個太難了。爲什麼呢?染著世俗的習氣,妨害大衆修行,怎麼能說是離諸過失呢!

  彌勒。我不說言。簡勝福田。爲施不望報。

  “施不望報”,這是佛常常教導我們的。像前面所說的,以無希望心行法布施,“無希望心”就是“施不望報”。有一種“簡勝福田”的人,以爲他這樣做法就是施不望報,這是錯誤的。把佛所講的這一些名詞、術語意思都錯解了。

  什麼叫簡勝福田?這個“勝”就是好勝,“簡”就是簡慢、疏慢、輕慢的意思,他布施修福以貢高、我慢的態度。那麼可能他是很有錢,寺廟裏面隨便施舍一點,漫不經心的,沒有一點尊重心、恭敬心,這個樣子以爲是施不望報。這是把施不望報的意思錯解了。

  

  求恩報者。爲善攝諸事。

  “攝”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管製;類似我們今天許多道場裏面講的義工;這是“善攝諸事”。他來做這些義工的事,可是他的目的是什麼?他求恩報、求果報。求果報,那就不是善攝諸事了。義工,好啊!“無希望心”那就是“善攝諸事”;有希望心就不是了。所以這一些意思,我們都要搞清楚、搞明白。

  求恭敬。利養。爲志樂清淨。

  “志樂清淨”的人,決定沒有恭敬、供養這個意念。有這個念頭,自己以爲自己很清淨,全都是錯了。

  多妄計者。以爲出家。

  “妄”是虛妄,“計”是在計較啊!這不是出家人所應爲者。妄計的範圍太深太廣了!

  彌勒。我不說言。分別彼我。名樂持戒。

  “持戒”的人,決定沒有彼我的分別。如果有彼我的分別的人,這種人持戒不能得定,那不是真正持戒人。諸位要曉得,這個戒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真正持戒人,是六祖所謂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啊!你還有彼此、人我這種執著、分別,就錯了。

  不尊敬者。名爲聽法。

  講經說法的場所,來聽的人很多,有一些人雖然來聽,佛說他不是聽法。爲什麼呢?他沒有聽懂佛法的意思。他是來幹什麼的?他好奇來的,來看看佛教到底講些什麼;甚至于是找麻煩來的。這許多道場裏面都有啊!所以講經說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特別是一個生疏的道場。

  我在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講經,剛到那一天晚上,暢懷法師就告訴我,他說:“法師,你在此地要小心謹慎,這個地方有一批人專門找法師麻煩的。他們聽了之後,當場發問問題,讓法師下不了臺,給你難堪啊!”他說:“你要小心!很多法師在香港都吃了虧了。”

  這是專門找麻煩的。這就是“不尊敬者”,他不是來聽法的,他是來找麻煩的。

  

  樂著世典。咒詛。言論。以爲受法。

  “受法”是傳法。喜歡世間的典籍,不是佛經。喜歡咒語,這一類的言論,以爲他“受法”,接受如來的大法,這也是錯誤的,這不是佛說的。

  彌勒。我不說言。于諸空性。無勝解者。能出離生死。

  了生死、出叁界,憑什麼?

  佛在這個地方說得好啊!真的是簡單明了。你對于人我空、法我空這個道理、這些事實真相,要不能深深的理解,你沒有辦法了生死、出叁界的。所以我們修學法門,一定要知道依據什麼樣的理論,我對這些理論有沒有搞清楚,否則的話,人家說這個法門可以了生死,那個法門可以即身成佛,你聽了就相信,這叫“迷信”。假的,不是真的。出離生死的根本理論,就是這兩句——于諸空性,一定要生勝解。也就是前面我們講的,你真看破了、真放下了;行!你能出離生死。你能夠放得下,徹底放下,就能超越六道輪回。能將世法、佛法都看破,你能夠超越十法界。這種看破放下,就是于諸空性生甚深勝解。

  多執著者。爲離諸行。

  “離諸行”,就是講的放得下。多執著的人,怎麼會放下!

  彌勒。我不說言。于菩提分。住有所得。名爲證智。

  這叫證果——修行證果了。可是你仔細觀察,他于菩提分住有所得。我們念《金剛經》就曉得,這個人沒證果啊!不但大乘果他沒證,連小乘初果須陀洹他也沒證。證得須陀洹的人,並不以爲他自己證得須陀洹。那是真的證得了。

  以爲自己證得了,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啊!

  爲什麼…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淨空法師訪問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