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爲自己證得,他住啊!心裏面住在這個位子上,那是打妄想啊!佛告訴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怎麼能住呢?“住”的意思,就是心裏頭有。心裏面有一個果位,那就不是證果了。《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一句很重要的話“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從小乘須陀洹,一直到如來的圓滿果位,我們一般籠統的說法,小乘四果四向八個階級,大乘從“初信位”到等覺位五十一個階位,這一些等級是從哪裏說的呢?是從“無爲法”而說的。“無爲法”就是都沒有執著,沒有執著裏面的工夫有淺深不同,所以佛說出這麼多果位。每一個果位都沒有執著,一有執著他是凡夫,他不是聖人。“初信位”的菩薩就沒有執著了,這沒有執著,《金剛經》上說的標准很好: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你能夠做到,你就是入流了——入聖人之流。破四相、破四見工夫的淺深,就是菩薩位次高低的不同。“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都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啊!哪有住?心有住就壞了!“住”就是我們一般人講,你心裏頭真有啦。這個事情就麻煩了!心是空的,心裏沒有東西,有世間法錯了,有佛法還是錯了。佛法也不可以放在心上,那才是真正的證智。
彌勒。我不說言。無勢力者。忍辱成就。
人家欺負你,你沒有能力反抗,你這個人是忍辱成就了?那不是忍辱!有能力反抗,不反抗他;有能力報複,不報複他,這叫忍辱啊!你沒有能力,那怎麼能談得上忍辱成就呢!
無娆觸者。被忍辱甲。
“娆觸”就是現在講的誘惑。那個禁得起誘惑的人,佛才用這個比喻——他被忍辱甲,他禁經得起引誘啊!一切誘惑裏面他如如不動,那才叫被忍辱甲。沒有誘惑你,以爲你忍辱成就了,哪有這個道理呢!
少煩惱者。名律儀清淨。
煩惱稍微輕一點;哦!這是律儀清淨了,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
邪方便者。爲如說修行。
這裏頭含義也非常非常之廣。像這裏面,這一段,這十五條如果要是細說,每一條說一個晚上都說不完。但是在現在這個時代,實在講也不能細說,細說麻煩太多了,所以我說這部經只能點到爲止,諸位細細去讀誦、細細去思量,你再仔細觀察自己的心行,觀察周邊環境,你就曉得我們應該要怎樣修行,才是如理如法,沒有走上邪道啊!佛這部經文已經給我們說得非常非常詳盡了。
彌勒。我不說言。愛言說者。爲一心住。
特別是我們念佛人,念佛人的目的就是求一心不亂。
愛說話的人,怎麼可能得一心呢?
這不可能的事情。
好營世務。于法無損。
這話佛不說。“營”是經營,“務”是事務;喜歡經營世間的事務,說這個于修行、于道業沒有妨礙,佛不說這個話。換句話說,決定有妨礙啊!不要說經營這些世務;就連管理這些人事,都有妨礙,這是智者大師說的。
智者大師往生前,他的學生問他:“你老人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樣的品位?”
他給學生講:“我因爲在寺廟裏作住持,要管事,所以對自己修行有妨礙,因此往生的品位不高,只有五品位。”“五品位”是生凡聖同居土,是帶業往生。
“假如我不領衆,不作住持,不管人事,那品位就高了。”
由此可知,管寺廟大衆的事情,對自己的品位、修行都有障礙,何況經營世務啊!
什麼叫世務?
不能了生死、出叁界的這些事,都叫世務。“世”就是六道輪回,叁界之內的。喜歡幹這些事情,這個錯了。說得好聽一點,幹這些事情在修福。福是修了一點,但是于了生死、出叁界,于戒、定、慧決定有妨礙。
志樂清淨。墮諸惡趣。
佛爲什麼會說這些話呢?
實在講我們今天看到這的時候,想一想很有道理。有一些人,說那些老實念佛人:“你們是自了漢,你們的心量太小啊!你們修的是小乘行,是諸佛菩薩呵斥的。”我們聽到這個,不敢修了,跟他一道去了。跟他一道幹什麼呢?“好營世務”、“愛言說者”,跟他們去幹這些了。佛在這裏一說,我們就明白了。“志樂清淨”的人,決定不墮地獄;哪有墮地獄的道理呢?
修習智慧。爲愦鬧行
智慧從哪裏來?
智慧從禅定當中得來的。換句話說,智慧是從清淨心生的;清淨心起作用就是真實智慧。修清淨心的人怎麼會是胡鬧呢?“愦鬧”用現在的話就是胡鬧啊!末後第十五條,
彌勒。我不說言。方便相應。名爲谄曲。
“方便相應”是大乘菩薩常用的,所謂“恒順衆生,隨喜功德”。外表上看到,好像跟“谄曲”有一點相像,而裏面完全不同。菩薩真的是一片慈悲,以善巧方便接引衆生。
不求利養。而爲妄語。
這絕不是佛說的。不是佛說,是誰說呢?魔說啊!魔造謠生事,要破壞正法啊!
無執著者。誹謗正法。護正法者。而惜身命。
這些都不是佛說的。
所行下劣。爲無勝慢。
這一句要略略解釋一下。“所行下劣,這個“下”是指六道,在十法界裏面六道是下。下而“劣”,“劣”是指叁惡道。換句話說,這一句所說的,就是他在行爲、思想當中所表現的是貪、瞋、癡、慢,而所標榜的,他沒有傲慢。這個慢爲什麼叫“勝慢”呢?佛在經上把我慢歸納爲叁大類,第一個叫“勝慢”。“勝慢”就是我總比別人強啊!別人總不如我啊!總覺得自己超過別人。“無勝慢”就是沒有這個傲慢的余業。另外一種叫“等慢”。等慢就是雖然好像不是我超過你,我也跟你差不多嘛,你也不比我高多少嘛!這種慢叫等慢,可以跟他一樣平等的,前面是講超過他的。第叁種叫“卑慢”。卑慢就是自己感覺得不如他,不如他但也不服氣,這個叫卑慢。這是把所有慢歸納爲這叁大類,這個地方是講勝慢,實際上叁種慢都包括在裏面。
世尊舉了這麼多的例子,實實在在講,這個事相說之不盡,我們從這許多例子當中,就應該明了真妄、邪正、是非。如果舉這麼多例子,我們讀了、聽了之後還不能辨別邪正、是非,我們就相當愚癡了。愚癡怎麼辦呢?多讀、多聽,只要多讀、多聽,慢慢也會聰明啦!
如是彌勒。于後末世。五百歲中。當有菩薩。鈍根。小智。谄曲。虛诳。住于賊行。汝應護之。
實在講,這都是說我們,我們不是利根,就是不聰明——聽了都不懂啊!聽了也記不住啊!“小智”,沒有真智慧,小聰明啊!“谄曲、虛诳”,虛诳是自己欺騙自己,自欺欺人啊!處世、待人、接物,用心不正直,彎彎曲曲的,我們確實就是這一類菩薩啊!“住于賊行”,這世尊爲我們說出來了,我們今天修的是什麼行呢?賊行啊!
賊行是什麼意思呢?
自己的功德法財統統損耗掉了。
“賊行”就是煩惱行,煩惱把我們的智慧、功德法財障礙住了,所以把煩惱比做賊。我們自己本性的般若智慧、功德法財被它偷跑了,我們自己得不到受用了。因此,賊行就是煩惱行,起心動念,一切修持都在煩惱之中。雖然如是,佛菩薩還是大慈大悲,沒有把我們舍棄啊!你看“汝應護之”,世尊囑咐彌勒菩薩:“你要護持這些人啊!”
爲什麼?
雖然我們的毛病很多,我們對佛還有幾分恭敬心,還想學嘛,有這麼一、二分恭敬心,還有想學的這個念頭,就非常可貴。你看這個世間芸芸衆生,有幾個人想學佛。我們在這個地方講經,我們這個大樓上上下下多少人,隔壁他都不來聽,你才曉得住于賊行也很可貴啊!不容易啦!所以佛菩薩很珍惜,並不放棄我們,囑咐彌勒菩薩要保護我們、要護念我們。
⒊末法衆生·誹謗·汙辱·厭離具師承·持正法之菩薩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最後末世。五百歲中。唯此六十諸菩薩等。業障所纏。爲複更有。余菩薩耶。
彌勒菩薩這個問得好。他問的意思是這麼講:在末法時期像這樣愚癡的菩薩,到底是僅僅有這六十個人;少數呢?還是有多數?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于後末世五百歲中。有諸菩薩。多爲業障。之所纏覆。是諸業障。或有消滅。或複增長。
佛的意思是:這個業障菩薩在末法時期多,太多了!都是被業障纏覆。有些愚癡菩薩緣殊勝,他遇到真善知識,他能夠聽懂了,明白了,依教奉行,他的業障就漸漸消滅了。
能不能消滅?
能!確確實實能。
從哪裏看呢?
沒有學佛之前貪、瞋、癡、慢很重,修行幾年,貪、瞋、癡、慢沒有了,這就是業障消滅了。如果還有貪、瞋、癡、慢,那業障沒消滅。或複增長,增長什麼?就是前面所說錯會了佛的意思,在佛法裏修持。或者是持戒清淨、戒律精嚴,業障卻增長了。
怎麼戒律精嚴的人業障增長?
看看別人不持戒——你們都不如我,我超過你們太多了!你們不配跟我往來、不配跟我講話。煩惱增長啊!
這個就是世間人所講的,他值得驕傲啊!有人仗著修持比別人好,起傲慢心;有人就是講經說法講得好,起了傲慢心;有人福報大,起傲慢心……增長業障啊!那個不叫消業障。
業障消除的相,是愈來愈謙虛、愈來愈卑下、愈來愈不如別人,這是業障消滅的現象。
彌勒。于此五百諸菩薩中。有二十菩薩。業障微少。後五百歲。還來生此。城邑。聚落。市闬。山野。
這一段我們要細心體會。佛告訴我們,在現前這個時代,就是後五百歲,往年世尊在世的這些菩薩當中,還有再來的,這真是慈悲到極處了。有多少人呢?二十位,不多啊!這二十位菩薩業障少,業障輕微,後五百歲他還到這個世間來度化衆生。
他在哪些地方呢?
“城邑”就是都市。“聚落”就是鄉村、鄉鎮。“市闬(han4)”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市區,“山野”就是市區以外的地方。
種姓尊豪。有大威德。
這是說他示現的出身。
聰明。智慧。善巧。方便。心意調柔。常懷慈愍。多所饒益。顔貌端嚴。辯才清妙。
這是說他的德行。
數術。工巧。皆能善知。
這兩句是說他的才藝。可以說他聰明智慧,真誠慈悲,多才多藝。這些菩薩有些示現在家,有些示現出家。他表現的,底下…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