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P5

  ..续本文上一页,就是接引众生,手段、方法也不尽相同。我们肉眼凡夫没有智慧,看不出来,往往我们看到好像他不遵守戒律,破坏清规,实际上他是度某一类的众生。

  在中国历史上,古代的,大家知道中国出现“济公活佛”;近代,民国初年,江苏金山寺人家称“金山活佛”的妙善法师。妙善法师的行持跟济公差不多,也是示现疯疯癫癫的。他们的境界不可思议,绝不是我们平常人能够想像得到,能够测度的。像这些人我们一定要尊敬、一定要深信不疑。仔细去观察他的言行都是正法,都是教导人了生死、出三界,于佛经教没有违背,但是他的手段不相同。第四条,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菩萨乘人。悭亲友家。及诸利养。恼彼身心。令其逼迫。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这一段的意思要说一下,这是弘法的这些大德(菩萨乘人都是包括在家、出家的),一定有很多人尊敬他、供养他。“亲友家”,也许这些亲近的、供养的,有你的亲戚、朋友,有很多你认识的人,你看到这些人对他供养、对他尊敬,心里就很难过了。这个事情真有,不是假的,我们也见到,最明显的就是父母亲。往往法师到信徒家里,他的儿女是法师的信徒,见到法师都跪拜、恭敬、供养,父母在旁边看到,好难过!儿子对我都不拜,也不供养,天天还给我气受,那个外人,他为什么天天去跪他、拜他,好不容易赚到的钱还要去供养他——心里头不服。这是指这一条,那么就想方法障碍了。“恼彼身心”,教他生烦恼、逼迫他。这个事情常见啊!这部经是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讲的,那个时候就有,何况今天。实在说,法师教导信徒,首先要教他孝养父母。你对父母不孝敬,对师父孝敬,那是假的,不是真的。

  哪有亲人不孝敬,去孝敬和自己关系疏远的呢?

  这在理上讲不通的,违背伦理。所以佛教我们第一个是“孝养父母”,第二句才是“奉事师长”。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这个是法师一定要教导的。如果他在家里能够孝顺父母,你这个法师到他家里,他的父母就欢喜了。这些事,这些道理,我们都要深思,都要认真去反省,不要叫众生造罪业。第五条,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菩萨乘人。以一粗言。令其不悦。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粗言”,粗鲁的言语,说话不好听,让人听到心里难过。这个口业也是很容易犯的,三业清净里面,《无量寿经》在修行纲领上把口业摆在第一条“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身、语、意这三条应当是身业摆在第一,为什么把语业摆在第一,就说明最容易犯的是口业,所以把这个摆在第一条。第六条,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菩萨乘人。昼夜六时。不勤礼事。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前面五条是过去、今生常常犯的过失。对于大乘菩萨不知道恭敬、不知道承事,而且常常以嫉妒、傲慢这种心态来对待这些菩萨乘人。从第六条以下,从今而后不但过去这些恶劣的心态要改过来,要认真的勤修恭敬、承事。所以他发愿“昼夜六时”,就是不间断,这种恭敬心不会退失。勤于礼事,“事”是侍奉。第七条,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为欲护持。此弘誓故。不惜身命。若不尔者。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此地讲的“护持弘誓”,广义的是讲这十三条,狭义的来讲就是前面这六条,发誓我一定要做到。不但现前要做到,生生世世永远去做到。“不惜身命”,这是遇到有障难,即使舍身命也在所不惜,绝不违背自己的誓愿。下面一条,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声闻。及辟支佛。以轻慢心。谓于彼等。不胜于我。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前面是对大乘菩萨,这一条是对小乘。修学大乘的人往往轻慢小乘,看到修小乘的法师总是把他贬低一级,瞧不起他、轻视他,这也是错误的。大乘普贤菩萨教给我们“礼敬诸佛”,“诸佛”范围非常广大,除自己之外都是诸佛。诸佛里面包括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哪有不恭敬的道理!声闻、缘觉也是未来佛,现在虽然修的是小乘,将来必定回小向大。佛在经上有说:小乘人证得阿罗汉果之后,经二万劫回小向大,而辟支佛在一万劫的时候他就回小向大了;所以那都是未来佛,怎么可以以轻慢心说他不如我呢?“彼等”就是说这些小乘人。“不胜于我”意思就是他不如我——我修的是大乘,他修的是小乘。不可以生这种贡高、我慢之心,生这个心就是生烦恼,心不清净、不平等,对于自己修学已经造成严重的障碍了。再看底下一条,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不善能。摧伏其身。生下劣想。如旃陀罗。及于狗犬。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这一条很重要,也很难得。佛法讲根本烦恼,除贪、瞋、痴就是傲慢,傲慢是大烦恼,根本烦恼,世出世间圣人都承认这个烦恼与生俱来。哪一个众生不骄傲,你们去调查一下,看看你这一生当中能不能找到一个没有骄傲这个念头的。儒家教学(儒家是世间法不是讲出世间法),知道傲慢的坏处,所以儒家教人“傲不可长”,就是傲慢不要再增长,没有叫你断。佛法是叫你超越世间,所以一定要断烦恼,烦恼不断不能超越六道轮回;因此,你要想超越轮回,这个傲慢心一定要断,这一条就是断烦恼的方法。儒家教人卑谦——谦虚卑下。佛在此地教这些人忏悔,也是教导我们。“善能摧伏其身”,就是摧伏自身傲慢的这个烦恼。要“生下劣想”,“下劣”是我不如人。对诸佛菩萨我们当然不如,对声闻、缘觉我们也不如。小乘里面地位最低的须陀洹果(初果),已经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我们怎么能比得上——我们的烦恼一品都没有断。即使是世间一般人,每一个人都有他的长处,都有超过我自己的地方,怎么可以轻慢别人。所以常常要生下劣想,这是降伏自己的贡高我慢。下面举了两个比喻:“旃陀罗”,印度古时候社会阶级不平等,旃陀罗是四种人当中地位最卑下的;乃至于“及于狗犬”,用这种方法来降伏自己贡高、我慢的烦恼习气。第十条,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自赞叹。于他毁呰。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这也是我们常常犯的毛病——自赞毁他,学佛也不例外。我们今天学的是净土法门,觉得净土法门第一殊胜,其他法门都比不上,这些话就是犯了自赞毁他。可是这些话我们在经典上也看到佛有时候也说,祖师大德也常常讲,那是他有特别的用意——勉励修学这个法门的同修,但是在外面决定不说,特别是对于不同宗派、法门的道场更不可以说。因为众生的根性不相同,他是学禅根性的,他参禅,他有成就,他念佛不能成就。就像病人一样,他得的病不一样,因此他服的药不相同,但是药服下去之后他病就好了,这药到病除,就是真实的利益、真实的效果。这是我们学佛人应当要懂得的常识。我们遇到学禅的人,我们一定赞叹参禅;遇到学教的人,一定赞叹学教,勉励他、帮助他,这个才对。绝不能诽谤,那就错了。你说禅不好,禅是释迦牟尼佛传的,那你不是谤佛!既谤佛必定谤法,也诽谤参禅的这些人;你是谤佛、谤法、谤僧。你诽谤三宝,你佛念得再好也不能往生,这是我们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绝不犯自赞毁他。第十一条,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不怖畏。斗诤之处。去百由旬。如疾风吹。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这是叫我们一定要知道避免有斗诤的场所,凡是有争执的我们应当要远离。“百由旬”是比喻,不一定真的要跑这么远,反正避开这个场所就对了。“如疾风吹”叫快速——赶快离开。学佛最要紧的是修清净心,这样的场所对修清净心决定有妨碍。所以佛教我们要离开、避开。佛法修行的总纲领就是觉、正、净。宗门(禅宗)是从觉门入,觉而不迷;教下从正门入,正知正见;净土是从清净心入,净而不染。虽然说觉、正、净,实在讲是一而三,三而一。哪有觉悟的人是邪知邪见,哪有觉悟的人心不清净,所以一个得到三个都得到,这就是所谓“法门无量,殊途同归”。《金刚经》上说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意思就在此地。你一个得到了,一切都得到了,所以我们对于不同法门应当赞叹,这才是正确的,这一条我们要记往。在现前这个社会,有争执的地方很多,凡是遇到这种场所要知道回避。人家是尽未来际,我们希望自己在这一生当中真正做到“与人无争,于事无求”,你的心就清净了,道业才能成就——道业就是清净心。第十二条,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持戒。多闻头陀。少欲知足。一切功德。身自炫曜。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这一条就是说自己成就,或是持戒(戒律持得很严),或是多闻(广学多闻),或是修苦行,“头陀”是苦行。“少欲知足,一切功德。”这是说你修学有成绩、有成就,虽有成就绝不傲慢。“身自炫曜”,现在的话说“值得骄傲”。这一值得骄傲就坏了,修得再好也不值得骄傲。为什么不值得呢?你跟菩萨比比,你跟诸佛如来比比,差远了!你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人家成佛都不值得骄傲,你自己有一点点成就,就觉得了不起,就觉得值得骄傲,所以你就不能再进一步了。不但不能进步,反而天天在退步,“不进则退”嘛!所以世间流行的“值得骄傲”是很糟糕的一句话,这个观念把许多修行人都拉下去了。本来你还有成就,骄傲把你拉回三恶道去了。第十三条,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所修善本。不自矜伐。所行罪业。惭愧发露。若不尔者。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这一段是总结,也是概说。

  所修的一切善要能够保持,要能够持久,不能自己把它毁坏了。

  如何能保持呢?

  忍辱。忍辱能保持一切善。

  所造的罪业要懂得惭愧,要知道发露忏悔。

  这一条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早、晚课诵。早课,目的是提醒自己:我今天这一天依照佛的教诲去生活,佛教我们要做的,我们认真努力去做;佛说不可以做的,我们今天决定不去做。晚课,是反省、是…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净空法师访问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