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記▪P5

  ..續本文上一頁,就是接引衆生,手段、方法也不盡相同。我們肉眼凡夫沒有智慧,看不出來,往往我們看到好像他不遵守戒律,破壞清規,實際上他是度某一類的衆生。

  在中國曆史上,古代的,大家知道中國出現“濟公活佛”;近代,民國初年,江蘇金山寺人家稱“金山活佛”的妙善法師。妙善法師的行持跟濟公差不多,也是示現瘋瘋癫癫的。他們的境界不可思議,絕不是我們平常人能夠想像得到,能夠測度的。像這些人我們一定要尊敬、一定要深信不疑。仔細去觀察他的言行都是正法,都是教導人了生死、出叁界,于佛經教沒有違背,但是他的手段不相同。第四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于菩薩乘人。悭親友家。及諸利養。惱彼身心。令其逼迫。我等則爲。欺诳如來。

  這一段的意思要說一下,這是弘法的這些大德(菩薩乘人都是包括在家、出家的),一定有很多人尊敬他、供養他。“親友家”,也許這些親近的、供養的,有你的親戚、朋友,有很多你認識的人,你看到這些人對他供養、對他尊敬,心裏就很難過了。這個事情真有,不是假的,我們也見到,最明顯的就是父母親。往往法師到信徒家裏,他的兒女是法師的信徒,見到法師都跪拜、恭敬、供養,父母在旁邊看到,好難過!兒子對我都不拜,也不供養,天天還給我氣受,那個外人,他爲什麼天天去跪他、拜他,好不容易賺到的錢還要去供養他——心裏頭不服。這是指這一條,那麼就想方法障礙了。“惱彼身心”,教他生煩惱、逼迫他。這個事情常見啊!這部經是叁千年前釋迦牟尼佛講的,那個時候就有,何況今天。實在說,法師教導信徒,首先要教他孝養父母。你對父母不孝敬,對師父孝敬,那是假的,不是真的。

  哪有親人不孝敬,去孝敬和自己關系疏遠的呢?

  這在理上講不通的,違背倫理。所以佛教我們第一個是“孝養父母”,第二句才是“奉事師長”。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這個是法師一定要教導的。如果他在家裏能夠孝順父母,你這個法師到他家裏,他的父母就歡喜了。這些事,這些道理,我們都要深思,都要認真去反省,不要叫衆生造罪業。第五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于菩薩乘人。以一粗言。令其不悅。我等則爲。欺诳如來。

  “粗言”,粗魯的言語,說話不好聽,讓人聽到心裏難過。這個口業也是很容易犯的,叁業清淨裏面,《無量壽經》在修行綱領上把口業擺在第一條“善護口業,不譏他過”。身、語、意這叁條應當是身業擺在第一,爲什麼把語業擺在第一,就說明最容易犯的是口業,所以把這個擺在第一條。第六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于菩薩乘人。晝夜六時。不勤禮事。我等則爲。欺诳如來。

  前面五條是過去、今生常常犯的過失。對于大乘菩薩不知道恭敬、不知道承事,而且常常以嫉妒、傲慢這種心態來對待這些菩薩乘人。從第六條以下,從今而後不但過去這些惡劣的心態要改過來,要認真的勤修恭敬、承事。所以他發願“晝夜六時”,就是不間斷,這種恭敬心不會退失。勤于禮事,“事”是侍奉。第七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爲欲護持。此弘誓故。不惜身命。若不爾者。我等則爲。欺诳如來。

  此地講的“護持弘誓”,廣義的是講這十叁條,狹義的來講就是前面這六條,發誓我一定要做到。不但現前要做到,生生世世永遠去做到。“不惜身命”,這是遇到有障難,即使舍身命也在所不惜,絕不違背自己的誓願。下面一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于聲聞。及辟支佛。以輕慢心。謂于彼等。不勝于我。我等則爲。欺诳如來。

  前面是對大乘菩薩,這一條是對小乘。修學大乘的人往往輕慢小乘,看到修小乘的法師總是把他貶低一級,瞧不起他、輕視他,這也是錯誤的。大乘普賢菩薩教給我們“禮敬諸佛”,“諸佛”範圍非常廣大,除自己之外都是諸佛。諸佛裏面包括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一切衆生都是未來佛,哪有不恭敬的道理!聲聞、緣覺也是未來佛,現在雖然修的是小乘,將來必定回小向大。佛在經上有說:小乘人證得阿羅漢果之後,經二萬劫回小向大,而辟支佛在一萬劫的時候他就回小向大了;所以那都是未來佛,怎麼可以以輕慢心說他不如我呢?“彼等”就是說這些小乘人。“不勝于我”意思就是他不如我——我修的是大乘,他修的是小乘。不可以生這種貢高、我慢之心,生這個心就是生煩惱,心不清淨、不平等,對于自己修學已經造成嚴重的障礙了。再看底下一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不善能。摧伏其身。生下劣想。如旃陀羅。及于狗犬。我等則爲。欺诳如來。

  這一條很重要,也很難得。佛法講根本煩惱,除貪、瞋、癡就是傲慢,傲慢是大煩惱,根本煩惱,世出世間聖人都承認這個煩惱與生俱來。哪一個衆生不驕傲,你們去調查一下,看看你這一生當中能不能找到一個沒有驕傲這個念頭的。儒家教學(儒家是世間法不是講出世間法),知道傲慢的壞處,所以儒家教人“傲不可長”,就是傲慢不要再增長,沒有叫你斷。佛法是叫你超越世間,所以一定要斷煩惱,煩惱不斷不能超越六道輪回;因此,你要想超越輪回,這個傲慢心一定要斷,這一條就是斷煩惱的方法。儒家教人卑謙——謙虛卑下。佛在此地教這些人忏悔,也是教導我們。“善能摧伏其身”,就是摧伏自身傲慢的這個煩惱。要“生下劣想”,“下劣”是我不如人。對諸佛菩薩我們當然不如,對聲聞、緣覺我們也不如。小乘裏面地位最低的須陀洹果(初果),已經斷叁界八十八品見惑,我們怎麼能比得上——我們的煩惱一品都沒有斷。即使是世間一般人,每一個人都有他的長處,都有超過我自己的地方,怎麼可以輕慢別人。所以常常要生下劣想,這是降伏自己的貢高我慢。下面舉了兩個比喻:“旃陀羅”,印度古時候社會階級不平等,旃陀羅是四種人當中地位最卑下的;乃至于“及于狗犬”,用這種方法來降伏自己貢高、我慢的煩惱習氣。第十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自贊歎。于他毀呰。我等則爲。欺诳如來。

  這也是我們常常犯的毛病——自贊毀他,學佛也不例外。我們今天學的是淨土法門,覺得淨土法門第一殊勝,其他法門都比不上,這些話就是犯了自贊毀他。可是這些話我們在經典上也看到佛有時候也說,祖師大德也常常講,那是他有特別的用意——勉勵修學這個法門的同修,但是在外面決定不說,特別是對于不同宗派、法門的道場更不可以說。因爲衆生的根性不相同,他是學禅根性的,他參禅,他有成就,他念佛不能成就。就像病人一樣,他得的病不一樣,因此他服的藥不相同,但是藥服下去之後他病就好了,這藥到病除,就是真實的利益、真實的效果。這是我們學佛人應當要懂得的常識。我們遇到學禅的人,我們一定贊歎參禅;遇到學教的人,一定贊歎學教,勉勵他、幫助他,這個才對。絕不能誹謗,那就錯了。你說禅不好,禅是釋迦牟尼佛傳的,那你不是謗佛!既謗佛必定謗法,也誹謗參禅的這些人;你是謗佛、謗法、謗僧。你誹謗叁寶,你佛念得再好也不能往生,這是我們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絕不犯自贊毀他。第十一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不怖畏。鬥诤之處。去百由旬。如疾風吹。我等則爲。欺诳如來。

  這是叫我們一定要知道避免有鬥诤的場所,凡是有爭執的我們應當要遠離。“百由旬”是比喻,不一定真的要跑這麼遠,反正避開這個場所就對了。“如疾風吹”叫快速——趕快離開。學佛最要緊的是修清淨心,這樣的場所對修清淨心決定有妨礙。所以佛教我們要離開、避開。佛法修行的總綱領就是覺、正、淨。宗門(禅宗)是從覺門入,覺而不迷;教下從正門入,正知正見;淨土是從清淨心入,淨而不染。雖然說覺、正、淨,實在講是一而叁,叁而一。哪有覺悟的人是邪知邪見,哪有覺悟的人心不清淨,所以一個得到叁個都得到,這就是所謂“法門無量,殊途同歸”。《金剛經》上說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意思就在此地。你一個得到了,一切都得到了,所以我們對于不同法門應當贊歎,這才是正確的,這一條我們要記往。在現前這個社會,有爭執的地方很多,凡是遇到這種場所要知道回避。人家是盡未來際,我們希望自己在這一生當中真正做到“與人無爭,于事無求”,你的心就清淨了,道業才能成就——道業就是清淨心。第十二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于持戒。多聞頭陀。少欲知足。一切功德。身自炫曜。我等則爲。欺诳如來。

  這一條就是說自己成就,或是持戒(戒律持得很嚴),或是多聞(廣學多聞),或是修苦行,“頭陀”是苦行。“少欲知足,一切功德。”這是說你修學有成績、有成就,雖有成就絕不傲慢。“身自炫曜”,現在的話說“值得驕傲”。這一值得驕傲就壞了,修得再好也不值得驕傲。爲什麼不值得呢?你跟菩薩比比,你跟諸佛如來比比,差遠了!你有什麼值得驕傲的;人家成佛都不值得驕傲,你自己有一點點成就,就覺得了不起,就覺得值得驕傲,所以你就不能再進一步了。不但不能進步,反而天天在退步,“不進則退”嘛!所以世間流行的“值得驕傲”是很糟糕的一句話,這個觀念把許多修行人都拉下去了。本來你還有成就,驕傲把你拉回叁惡道去了。第十叁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所修善本。不自矜伐。所行罪業。慚愧發露。若不爾者。我等則爲。欺诳如來。

  這一段是總結,也是概說。

  所修的一切善要能夠保持,要能夠持久,不能自己把它毀壞了。

  如何能保持呢?

  忍辱。忍辱能保持一切善。

  所造的罪業要懂得慚愧,要知道發露忏悔。

  這一條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是早、晚課誦。早課,目的是提醒自己:我今天這一天依照佛的教誨去生活,佛教我們要做的,我們認真努力去做;佛說不可以做的,我們今天決定不去做。晚課,是反省、是…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淨空法師訪問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