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P14

  ..续本文上一页世尊。譬如有人。渴乏须水。

  一个人口渴了,想喝水。

  往诣泉池。而欲饮之。

  他遇到一个泉水、池塘,他想在这里饮水解渴。

  是人先来。投诸粪秽。于此水中。后不觉知。欲饮其水。便取嗅之。既闻臭已。不饮其水。

  这个比喻诸位仔细去看。这一池的清水,他在还没有口渴的时候,还不想喝水的时候,把这个池子污染了;污染之后,自己口渴了,想喝水了,再一看水——太脏了,不能喝。

  谁破坏的呢?

  自己破坏的。

  这个就是比喻他先破坏佛法,到以后他想学佛法,但佛法已经被他破坏了。

  彼之自污。更说其过。乃至叹言。奇哉此水。甚大臭秽。是人过失。都不觉知。

  他自己所犯的过失,自己诽谤三宝,他不晓得。

  而于是水。反生怨咎。

  他想学佛法,还责怪于三宝。

  

  世尊。如泉池者。当知即是。持法比丘。由佛神力。于此法眼。善能解说。

  这是比喻。“池水”比喻依教奉行的这些人,他们身心清净。

  又复如彼。愚痴之人。若于泉池。自投粪秽。后不觉知。欲饮水者。

  这是讲这些愚痴的菩萨,比喻他们想学佛法,反而有障碍。

  世尊。最后末世。五百岁中。有诸无智诸菩萨等。亦复如是。

  就跟这个比喻里头所说的,自己蹧蹋泉水,到最后自己口渴不能饮用的比喻意思是一样的。

  我们看下面经文,这就回过头来,再说这一桩事情,说这些人——

  于彼正法。及持法者。生诽谤已。复于是人。听受法味。

  他诽谤。

  诽谤怎么样?

  他还偷偷的来学习,还要想办法去找这些经法来听。

  他是不是真听得懂呢?

  听不懂。

  为什么听不懂呢?

  他心谄曲、他心里头有烦恼,心不清净。换句话,就是刚才我们所说的,他得不到佛菩萨加持。得不到佛菩萨加持,不要说偷听听不懂,会把意思听错了,现场听也听不懂。所以我们闻法能够理解、能够生欢喜心,都得佛力加持啊!非常稀有难得啊!因缘自己要知道珍惜。

  彼人自失。都不觉知。

  “自失”就是把意思曲解了、听错了。

  以疑惑过。污染意根。

  这是说明他为什么读经、闻法会把意思错解了,就是因为他有疑惑;对佛法他有成见,因为过去听别人说,这个法不是佛说的。这个成见由来很早,所谓大乘非佛说。特别是在中国,像《楞严经》,很多人不相信《楞严》,认为《楞严》是伪造的,《大乘起信论》是伪造的。这两部经争论最多。不但在言语上有争论,多少人写成书,说这两部是假的,不是真的。像这些事,我们读这一部经的时候,佛都讲得很清楚、很明白,这是末法时期的怪现象。因为他有疑,他过去有这个成见,污染了意根,因此读经、闻法产生许多错误的知见。不解如来真实义啊!

  彼持法者。当被戏弄。或受讥笑。

  如法修行的人,反而被这些人讥笑、戏弄、侮辱。

  乃至叹言。奇哉此法。为诸过失。之所染污。彼无智人。于此正法。及是法师。不能听受。伺求其短。谤言。污辱。生厌离心。舍之而去。

  这是我们在现前社会常常遇到的,听到的就更多了。那么这部经传来也很远,总不是现在人伪造的嘛!是在大藏经上抄下来的。《大宝积经》第二十五会,翻译的人清清楚楚,唐朝菩提流志翻译的;这怎么会有错呢?菩提流志距离我们现在,差不多是将近一千四百年了。佛讲经的年代更久远,那么早之前,佛对于我们现在社会里会发生这些现象,都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想一个头脑清醒的人,对于世尊所说不能不佩服啊!

  

  ⒋有四辩才·一切诸佛之所宣说

  尔时世尊。赞弥勒菩萨言。善哉善哉。弥勒。善能演说。如是譬喻。无能伺求。说其短者。

  这几句话是总结前面的一段经文。世尊赞叹弥勒菩萨说得非常之好。接着世尊再告诉弥勒菩萨:

  弥勒。以是因缘。汝应当知。有四辩才。一切诸佛。之所宣说。有四辩才。一切诸佛。之所遮止。

  这一段开示非常重要,使我们能够清楚,并且易于辨别是佛法,还是非佛法。“辩才”,佛有辩才,魔也有辩才。没有辩才,他怎么会有那么多人相信、崇奉,魔他也有无碍辩才。所以佛在此地说了,有四种辩才是一切诸佛所赞叹的,这是佛法。另外有四种辩才也是无碍辩才,是诸佛如来所禁止的,决定不许的。如果佛的弟子——比丘或是菩萨——说法与佛所说的不相应,那我们就很清楚他不如法。

  云何名为。有四辩才。一切诸佛。之所宣说。

  这是佛赞叹的,诸佛如来所宣说的。第一、

  所谓利益相应。非不利益相应。

  佛菩萨为一切众生说法,目的是要令一切众生得真实的“利益”。如果说现前佛给我们得利益,来世不得利益,后世不得利益,这不是佛说的。佛所说的真实的利益决定能教我们来世、后世、生生世世都得利益,这个才是佛法。所以“非不利益相应” ——不是与那个没有利益的相应。

  佛的话意思很深很广,世间人往往眼光短浅,只看到眼前一点小利,而没有仔细去省察,他得这一点小利要付出多少代价?如果冷静的观察就知道,这一种小利的确是得不偿失。如果心地不清净,来生因此而堕三途,那这个损害就太大太大了!这个决定不是佛所说的。

  就眼前得利益,我们讲一个最简单的——佛法是令人常生欢喜心,佛法决定不会给人有压力。如果生活上有压力、精神上有压力、物质上有压力,这决定不是佛法,佛不予人压力。这话说出来,恐怕诸位同修有少数还听不懂的。

  什么叫“压力”呢?

  我举一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你们到佛堂来要不要布施、供养啊?

  多少要布施一点、供养一点。有些人碍于面子,在自己财力不足的时候,背高利贷来供养,要付很重的利息啊!这是不是压力?这是佛决定不许可的。

  你进佛门来需不需要供养呢?

  说实在的话,佛不需要你财供养。

  佛要的是什么呢?

  依教奉行供养。你看《普贤菩萨行愿品》里面讲到广修供养,一切财供养都不如法供养,法供养里面第一条就是“如说修行”。佛在经上怎么讲的,我们就怎样照做,这是真供养啊!我们这部经刚刚念过,佛教给我们在这个时代,修学怎样才能够免除一切障碍,而得到成就。佛教给我们四法,四法里面第一“不求他过”,我们有没有做到?(我们不是处处找人家的麻烦、看人的缺点!)你能做到这一条就是真供养啊!如此,哪里会给你压力呢!这就叫相应,“利益相应”。第二、

  与法相应。非不与法相应。

  这是决定不会说是与法不相应,决定与法相应。

  “法”是指什么呢?

  诸佛如来所说的经典,一定跟经典里面所讲的道理、方法、境界都相应。若有违背,这个辩才就不是佛菩萨所赞叹的。第三、

  烦恼灭尽相应。非与烦恼增长相应。

  这一点诸位学佛总要记住,特别与第一句讲的利益相应。

  你学佛如果工夫得力,也就是说你学得很好、修得很好,从哪个地方看出来呢?

  你的烦恼少了。大的阶段来看,烦恼一定是一年比一年少。烦恼少了,智慧就增长,身心就清净,这是一定的道理。如果工夫更好的,那月月都不一样。如果你能够觉察到,月月有进步;这个有进步就是烦恼轻,一个月比一个月轻,贪、瞋、痴、慢逐渐逐渐没有了,身心健康,智慧增长,你念佛就决定得生,真有把握了。所以佛法一定是教你断烦恼、开智慧。假如你学佛,学得烦恼一年比一年多,那就坏了,你不是学佛,你是学魔。魔跟佛恰好相反,魔是教你烦恼要增长,一年比一年多;佛是教你烦恼少,一年比一年少。这是佛跟魔很明显的对照。我们从成果上来检点、来观察,我们到底是学的佛,还是学的魔呢?第四、

  涅槃功德相应。非与生死过漏相应。

  “涅槃”是梵语,它的意思是不生不灭。

  不生不灭能求得到吗?。

  求得到。

  这是佛法修学的最后目标——入涅槃的境界。涅槃就是没有生灭的这个境界。

  佛告诉我们,六道有生死轮回,十法界里面有变易生死,像声闻、缘觉、菩萨有变易生死。在如来果地上,两种生死都没有了——分段生死灭了,变易生死也灭了,这个就叫做大涅槃。佛所讲的一切法,一定是循着这一个方向,一定是向着这一个目标。假如魔说法,那就不一样了。魔是教你生生世世不要离开生死轮回,永远在六道里面打转,在魔掌控制之下啦!特别是大乘佛法,经上常说无量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方法门径虽然很多很多,目标、方向是一个——大涅槃。因此《金刚经》上佛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所有法门都是平等的,都可以帮助你证得大涅槃的境界。

  那么为什么我们在这么多法门里面,还要选择呢?

  法门是平等,我们的根性不平等。如果这个法门不适合我自己的根性,我修学起来就困难。人生时间很短,这样短暂的时间,我们要是修不成功,这一生就空过了。因此选择法门就非常重要了。

  这么多的法门,我们到底选哪一个法门好?

  实在说我们烦恼很重,习气很深,也没有善根、福德,更没有智慧,这么多法门摆在那里,怎么个选法?

  这一桩事情,世尊当年在世的时候,已经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了。他老人家真是慈悲到了极处啊!在《大集经》上就有一段开示,如果自己没有能力选择法门,你就遵循佛这个开示。佛说:“在正法时期(佛灭度后第一个一千年),戒律成就。”你能够严持戒律,就能证果。这个证果不要说是很深,在一般讲是阿罗汉果,就是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即使不能证阿罗汉果,如果证得须陀洹果,那也就很可观了。须陀洹入流,入圣人之流。证得须陀洹之后,在天上人间七次往来,就超越轮回了,这算是成就了。佛说:“像法时期,禅定成就。”就是佛灭度第二个一千年。这个时候正是佛法从印度传到中国来,所以中国的禅宗特别兴盛,因为这是在第二个阶段成就的法门。第三个阶段,就是末法时期,佛灭度二千年以后,人的根性是一代不如一…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净空法师访问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