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世尊。譬如有人。渴乏須水。
一個人口渴了,想喝水。
往詣泉池。而欲飲之。
他遇到一個泉水、池塘,他想在這裏飲水解渴。
是人先來。投諸糞穢。于此水中。後不覺知。欲飲其水。便取嗅之。既聞臭已。不飲其水。
這個比喻諸位仔細去看。這一池的清水,他在還沒有口渴的時候,還不想喝水的時候,把這個池子汙染了;汙染之後,自己口渴了,想喝水了,再一看水——太髒了,不能喝。
誰破壞的呢?
自己破壞的。
這個就是比喻他先破壞佛法,到以後他想學佛法,但佛法已經被他破壞了。
彼之自汙。更說其過。乃至歎言。奇哉此水。甚大臭穢。是人過失。都不覺知。
他自己所犯的過失,自己誹謗叁寶,他不曉得。
而于是水。反生怨咎。
他想學佛法,還責怪于叁寶。
世尊。如泉池者。當知即是。持法比丘。由佛神力。于此法眼。善能解說。
這是比喻。“池水”比喻依教奉行的這些人,他們身心清淨。
又複如彼。愚癡之人。若于泉池。自投糞穢。後不覺知。欲飲水者。
這是講這些愚癡的菩薩,比喻他們想學佛法,反而有障礙。
世尊。最後末世。五百歲中。有諸無智諸菩薩等。亦複如是。
就跟這個比喻裏頭所說的,自己蹧蹋泉水,到最後自己口渴不能飲用的比喻意思是一樣的。
我們看下面經文,這就回過頭來,再說這一樁事情,說這些人——
于彼正法。及持法者。生誹謗已。複于是人。聽受法味。
他誹謗。
誹謗怎麼樣?
他還偷偷的來學習,還要想辦法去找這些經法來聽。
他是不是真聽得懂呢?
聽不懂。
爲什麼聽不懂呢?
他心谄曲、他心裏頭有煩惱,心不清淨。換句話,就是剛才我們所說的,他得不到佛菩薩加持。得不到佛菩薩加持,不要說偷聽聽不懂,會把意思聽錯了,現場聽也聽不懂。所以我們聞法能夠理解、能夠生歡喜心,都得佛力加持啊!非常稀有難得啊!因緣自己要知道珍惜。
彼人自失。都不覺知。
“自失”就是把意思曲解了、聽錯了。
以疑惑過。汙染意根。
這是說明他爲什麼讀經、聞法會把意思錯解了,就是因爲他有疑惑;對佛法他有成見,因爲過去聽別人說,這個法不是佛說的。這個成見由來很早,所謂大乘非佛說。特別是在中國,像《楞嚴經》,很多人不相信《楞嚴》,認爲《楞嚴》是僞造的,《大乘起信論》是僞造的。這兩部經爭論最多。不但在言語上有爭論,多少人寫成書,說這兩部是假的,不是真的。像這些事,我們讀這一部經的時候,佛都講得很清楚、很明白,這是末法時期的怪現象。因爲他有疑,他過去有這個成見,汙染了意根,因此讀經、聞法産生許多錯誤的知見。不解如來真實義啊!
彼持法者。當被戲弄。或受譏笑。
如法修行的人,反而被這些人譏笑、戲弄、侮辱。
乃至歎言。奇哉此法。爲諸過失。之所染汙。彼無智人。于此正法。及是法師。不能聽受。伺求其短。謗言。汙辱。生厭離心。舍之而去。
這是我們在現前社會常常遇到的,聽到的就更多了。那麼這部經傳來也很遠,總不是現在人僞造的嘛!是在大藏經上抄下來的。《大寶積經》第二十五會,翻譯的人清清楚楚,唐朝菩提流志翻譯的;這怎麼會有錯呢?菩提流志距離我們現在,差不多是將近一千四百年了。佛講經的年代更久遠,那麼早之前,佛對于我們現在社會裏會發生這些現象,都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想一個頭腦清醒的人,對于世尊所說不能不佩服啊!
⒋有四辯才·一切諸佛之所宣說
爾時世尊。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彌勒。善能演說。如是譬喻。無能伺求。說其短者。
這幾句話是總結前面的一段經文。世尊贊歎彌勒菩薩說得非常之好。接著世尊再告訴彌勒菩薩:
彌勒。以是因緣。汝應當知。有四辯才。一切諸佛。之所宣說。有四辯才。一切諸佛。之所遮止。
這一段開示非常重要,使我們能夠清楚,並且易于辨別是佛法,還是非佛法。“辯才”,佛有辯才,魔也有辯才。沒有辯才,他怎麼會有那麼多人相信、崇奉,魔他也有無礙辯才。所以佛在此地說了,有四種辯才是一切諸佛所贊歎的,這是佛法。另外有四種辯才也是無礙辯才,是諸佛如來所禁止的,決定不許的。如果佛的弟子——比丘或是菩薩——說法與佛所說的不相應,那我們就很清楚他不如法。
雲何名爲。有四辯才。一切諸佛。之所宣說。
這是佛贊歎的,諸佛如來所宣說的。第一、
所謂利益相應。非不利益相應。
佛菩薩爲一切衆生說法,目的是要令一切衆生得真實的“利益”。如果說現前佛給我們得利益,來世不得利益,後世不得利益,這不是佛說的。佛所說的真實的利益決定能教我們來世、後世、生生世世都得利益,這個才是佛法。所以“非不利益相應” ——不是與那個沒有利益的相應。
佛的話意思很深很廣,世間人往往眼光短淺,只看到眼前一點小利,而沒有仔細去省察,他得這一點小利要付出多少代價?如果冷靜的觀察就知道,這一種小利的確是得不償失。如果心地不清淨,來生因此而墮叁途,那這個損害就太大太大了!這個決定不是佛所說的。
就眼前得利益,我們講一個最簡單的——佛法是令人常生歡喜心,佛法決定不會給人有壓力。如果生活上有壓力、精神上有壓力、物質上有壓力,這決定不是佛法,佛不予人壓力。這話說出來,恐怕諸位同修有少數還聽不懂的。
什麼叫“壓力”呢?
我舉一個例子,你就明白了。
你們到佛堂來要不要布施、供養啊?
多少要布施一點、供養一點。有些人礙于面子,在自己財力不足的時候,背高利貸來供養,要付很重的利息啊!這是不是壓力?這是佛決定不許可的。
你進佛門來需不需要供養呢?
說實在的話,佛不需要你財供養。
佛要的是什麼呢?
依教奉行供養。你看《普賢菩薩行願品》裏面講到廣修供養,一切財供養都不如法供養,法供養裏面第一條就是“如說修行”。佛在經上怎麼講的,我們就怎樣照做,這是真供養啊!我們這部經剛剛念過,佛教給我們在這個時代,修學怎樣才能夠免除一切障礙,而得到成就。佛教給我們四法,四法裏面第一“不求他過”,我們有沒有做到?(我們不是處處找人家的麻煩、看人的缺點!)你能做到這一條就是真供養啊!如此,哪裏會給你壓力呢!這就叫相應,“利益相應”。第二、
與法相應。非不與法相應。
這是決定不會說是與法不相應,決定與法相應。
“法”是指什麼呢?
諸佛如來所說的經典,一定跟經典裏面所講的道理、方法、境界都相應。若有違背,這個辯才就不是佛菩薩所贊歎的。第叁、
煩惱滅盡相應。非與煩惱增長相應。
這一點諸位學佛總要記住,特別與第一句講的利益相應。
你學佛如果工夫得力,也就是說你學得很好、修得很好,從哪個地方看出來呢?
你的煩惱少了。大的階段來看,煩惱一定是一年比一年少。煩惱少了,智慧就增長,身心就清淨,這是一定的道理。如果工夫更好的,那月月都不一樣。如果你能夠覺察到,月月有進步;這個有進步就是煩惱輕,一個月比一個月輕,貪、瞋、癡、慢逐漸逐漸沒有了,身心健康,智慧增長,你念佛就決定得生,真有把握了。所以佛法一定是教你斷煩惱、開智慧。假如你學佛,學得煩惱一年比一年多,那就壞了,你不是學佛,你是學魔。魔跟佛恰好相反,魔是教你煩惱要增長,一年比一年多;佛是教你煩惱少,一年比一年少。這是佛跟魔很明顯的對照。我們從成果上來檢點、來觀察,我們到底是學的佛,還是學的魔呢?第四、
涅槃功德相應。非與生死過漏相應。
“涅槃”是梵語,它的意思是不生不滅。
不生不滅能求得到嗎?。
求得到。
這是佛法修學的最後目標——入涅槃的境界。涅槃就是沒有生滅的這個境界。
佛告訴我們,六道有生死輪回,十法界裏面有變易生死,像聲聞、緣覺、菩薩有變易生死。在如來果地上,兩種生死都沒有了——分段生死滅了,變易生死也滅了,這個就叫做大涅槃。佛所講的一切法,一定是循著這一個方向,一定是向著這一個目標。假如魔說法,那就不一樣了。魔是教你生生世世不要離開生死輪回,永遠在六道裏面打轉,在魔掌控製之下啦!特別是大乘佛法,經上常說無量法門,八萬四千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方法門徑雖然很多很多,目標、方向是一個——大涅槃。因此《金剛經》上佛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所有法門都是平等的,都可以幫助你證得大涅槃的境界。
那麼爲什麼我們在這麼多法門裏面,還要選擇呢?
法門是平等,我們的根性不平等。如果這個法門不適合我自己的根性,我修學起來就困難。人生時間很短,這樣短暫的時間,我們要是修不成功,這一生就空過了。因此選擇法門就非常重要了。
這麼多的法門,我們到底選哪一個法門好?
實在說我們煩惱很重,習氣很深,也沒有善根、福德,更沒有智慧,這麼多法門擺在那裏,怎麼個選法?
這一樁事情,世尊當年在世的時候,已經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了。他老人家真是慈悲到了極處啊!在《大集經》上就有一段開示,如果自己沒有能力選擇法門,你就遵循佛這個開示。佛說:“在正法時期(佛滅度後第一個一千年),戒律成就。”你能夠嚴持戒律,就能證果。這個證果不要說是很深,在一般講是阿羅漢果,就是有能力超越六道輪回。即使不能證阿羅漢果,如果證得須陀洹果,那也就很可觀了。須陀洹入流,入聖人之流。證得須陀洹之後,在天上人間七次往來,就超越輪回了,這算是成就了。佛說:“像法時期,禅定成就。”就是佛滅度第二個一千年。這個時候正是佛法從印度傳到中國來,所以中國的禅宗特別興盛,因爲這是在第二個階段成就的法門。第叁個階段,就是末法時期,佛滅度二千年以後,人的根性是一代不如一…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