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去安慰他們──和言善語的安慰他們啊!讓他們生歡喜心,對菩薩有好感,這樣才能夠接受他的誘導。
因告之曰。諸仁者。
“諸仁者”是對他們的尊稱。
雲何汝等。于無上菩提。圓滿道分。而得增長。不退轉耶。
這個問得好啊!不責備他犯過失、不責備他退轉,反過來問:你們對無上菩提圓滿道有沒有什麼方法叫它增長,而不要退呢?這些地方我們都要學習——平常對人、對事、對物怎樣說話。真正幫助人覺悟,幫助人改過自新,不用責備的口吻,用關懷、愛護的口吻,用誘導、啓發的方法,這是我們在此地看到彌勒菩薩高明之處,所以這些人聽到的時候都很歡喜,喜歡跟他談話。
你看!
是諸菩薩。同聲白言。尊者。我等今于。無上菩提。圓滿道分。無複增長。唯有退轉。
這些人都說老實話:我們對無上道沒有增長,天天在倒退啊!
何以故。
爲什麼我們天天在退轉呢?
我心常爲疑惑所覆。
貪、瞋、癡、慢、疑,“疑”是菩薩重大的煩惱,是修學嚴重的障礙啊!他們有疑、有惑,惑是迷惑。
于無上菩提。不能解了。
這是講到他業障重,雖然常常聽世尊講經說法,聽了不能夠了解,不但不能了解,往往把佛所講的話聽謬了,錯解了意思。我們開經偈上念的“願解如來真實義”,他們是錯解如來真實義,曲解如來真實義了,這都是業障深重的相。底下他說得好。
雲何我等。當作佛耶。不作佛耶。
這是舉出具體的例子來說明。他們常常懷疑:我們學佛好?還是不學佛好呢?作佛好?還是不作佛好呢?常常有這個問題在,這是對于善法的懷疑。
于墮落法。亦不能了。
叁途六道,種善因,得善果;造惡業,一定要受惡報。佛也講得很清楚啊!他對這個也疑惑。
雲何我等。當墮落耶。不墮落耶。
我們會不會墮落呢?
真的墮落?還是假的墮落呢?
這些疑問常常現前。
以是因緣。善法欲生。常爲疑惑之所纏覆。
當然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衆生,不可能沒有一個善念,一切衆生都是善、惡混雜的,看看是善多惡少,還是惡多善少就是了,這才形成了六道跟十法界。他們善念生,但是有懷疑;懷疑的時候,善就不能成就了,于是很容易退轉。這一些菩薩都很老實、很難得,我們今天所謂他還有自知之明,還算不錯啊!雖然犯了過失,還有救,所以彌勒菩薩來救他們。
爾時。彌勒菩薩。而告之曰。諸仁者。可共往詣。如來。應供。正遍知所。而彼如來。一切知者。一切見者。具足成就。無障礙智。解脫知見。以方便力。善知一切衆生所行。當爲汝等。隨其根性。種種說法。
這也是彌勒菩薩高明之處。
彌勒菩薩能不能跟他講經說法呢?
當然能。
彌勒菩薩爲什麼不說呢?
因爲他是菩薩的地位,這些人對他講經說法未必能相信啊!所以彌勒菩薩介紹:“我們去見佛。”大家聽到佛,當然就沒有話說了。我們一同到佛那個地方去。“如來、應供、正遍知。”這是如來十號裏面的叁種,我們在這裏也不詳細解釋了。“而彼如來,一切知者,一切見者。”這是贊歎佛的智慧德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所謂佛果地上是具足成就,就是一絲毫的欠缺都沒有。佛的智慧是圓滿的,佛的自在是圓滿的,而且佛的方法非常巧妙,“以方便力”教誨衆生契機、契理。前面講“具足成就,無障礙智,解脫知見”,這是理,佛說法“契理”啊!又說“善知一切衆生所行”,一切衆生,生生世世所造的因、所受的果報,佛都知道,所以說法就“契機”啊!他們去見佛,佛一定隨其根性種種說法,這是契機、契理。
經文的叁分,發起序應當到此,這是個大段落。下面是本經正宗分的開始,應當要單起一行,這部經當時我是叫悟廣師從頻伽藏裏面抄出來,再依大正藏去分段落。大正藏裏面分的段落跟標點問題很多,但是這個經文諸位一看就曉得,你仔細看它,四個字一句,所以不難讀誦
二、正宗分
(一)有六十人隨勸詣佛·投地悲淚·佛慰令起·並說其往昔誹謗法師惡業·多受衆苦·後亦當生極樂世界
是時。五百衆中。有六十菩薩。與彌勒菩薩。往詣佛所。五體投地。頂禮佛足。悲感流淚。不能自起。彌勒菩薩。修敬已畢。退坐一面。
當時在會菩薩有五百人,五百人當中只有六十個人,聽了彌勒菩薩的話,跟彌勒菩薩一起去見釋迦牟尼佛。這些菩薩剛才說過了,大權示現。那麼彌勒菩薩把這些人帶到世尊面前,行禮完畢之後就坐下了。
爾時。佛告諸菩薩言。善男子。汝等應起。勿複悲號。生大熱惱。
彌勒菩薩致敬之後是坐在一邊,這六十個菩薩跪在地上沒起來,這忏悔,很難過啊!所以佛看到這個樣子,也安慰他們,叫他們不必悲傷、也不必煩惱。
在這個地方,有一點常識,順便跟諸位說說。如果正宗分要從“爾時,佛告諸菩薩言……”,這個地方開始,這個經題可以加上“佛說”,就是《佛說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也就是正宗分第一句話是佛講的,通常經題上加“佛說”。如果正宗分第一句話不是佛說的,就不加“佛說”;所以如果正宗分從“是時,五百衆中有六十菩薩”這個地方開始,就不加“佛說”了。這是一點常識,以後諸位看經典,有些經是佛說,有些經不加佛說。那不加“佛說”,難道就不是佛說的嗎?還是佛說的。加佛說,不加佛說,關系在這個地方——正宗分第一句話,是不是佛說的。
我們看下面佛這一段開示就非常重要了,這是我們應當警惕的。
汝于往昔。造作惡業。
這一句是總說:你過去生中造作很重的惡業。
哪些惡業呢?
于諸衆生。以暢悅心。
這“暢悅心”是很痛快、很舒服啊!幹些什麼事情呢?
瞋罵毀辱。障惱損害。
八樁事情。對待這一些衆生,他罵人,罵得自己好痛快。造這個惡業啊!
隨自分別。
隨著自己的知見分別,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感情用事、剛愎自用,不講理啊!
不能了知。業報差別。
造作這些業的時候,這個業因有果報;他不知道啊!
是故汝等。今爲業障之所纏覆。
你們今天雖然聽佛講經說法,不解如來真實義啊!這是業障纏覆。
于諸善法。不能修行。
而于惡法很容易去造作,善法很難修行,這個都是業障深重的狀況啊!
時諸菩薩。聞是語已。從地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善哉世尊。願爲我等。說此業障。我等知罪。當自調伏。我從今日。更不敢作。
這一段所說的,非常難得而稀有啊!肯改過、肯自新,這樣的人就有救了。有慚、有愧,求佛詳細說明,自己過去生中所造的惡業,和今天所遇到的這些障難,知道這些罪,他就能夠改過自新,像《無量壽經》上所講的“灑心易行”,從今以後不敢再造了。
爾時。佛告諸菩薩言。
這就是給這六十個菩薩講。
善男子。汝曾往昔。于俱留孫佛。如來法中。出家爲道。
這個時間太久了。“俱留孫佛”是賢劫第一尊佛,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這個時間很久了。俱留孫佛那個時代,他們出家、修行。“俱留孫”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所應斷,煩惱是所應斷的,無明是所應斷的,所應斷的他統統都斷盡了,這個名號的意思在此地。
自恃多聞。修持淨戒。
可見這一些人很聰明、也很有智慧,聽的經很多;他們仗著自己聞經多,又自己以爲戒律很清淨。這個倒也不錯,修得也蠻好,那業障在哪裏呢?底下講:
常懷憍慢。傲逸之心。
這毛病出來了,對人表現得驕傲;現在的時髦話——值得驕傲啊!這些菩薩的毛病就在此地。你看,他多聞,多聞本來是很好啊,值得驕傲!戒律清淨,也很好啊!值得驕傲!這一“值得驕傲”就完了。
你們今天自己有一點長處,別人不如你的,你還值不值得驕傲呢?
如果你也值得驕傲了,那你好好念念這一段經,看你再驕傲不驕傲。“慢”是傲慢,“逸”是放逸,就是很隨便。
又行頭陀。少欲知足。
這個更難得了!“頭陀”是苦行,這些人修行的時候,曾經修苦行;“少欲知足”,非常難得啦!
于是功德。複生執著。
他毛病出來了,著相啊!這個著相也是值得驕傲——別人的修行都不如他,他得到這些在家信徒們恭敬供養。這裏頭的意思很深、很廣,諸位要很冷靜、很仔細的去體會,這些文字不能夠含糊籠統放過。下面佛把造作罪業的具體事相說出來了。
爾時。有二說法比丘。
有兩個出家人,大概是常常在外面講經說法的,講經說法當然聽衆多,供養也多。
多諸親友。名聞利養。
這是說法的法師一定會得到,一定會有這個現象啊!
汝于是人。以悭嫉心。
你們這些菩薩看到這個法師講經說法了,你嫉妒他。
妄言誹謗。
你要破壞、嫉妒他。破壞他,怎麼誹謗呢?造謠生事,說這些比丘
行淫欲事。
是時法師。親友眷屬。由汝離間。說其重過。皆令疑惑。不生信受。
這是把聽衆對法師講經說法的信心破壞了,使大衆對這個法師不能夠相信了。
彼諸衆生。于是法師。無隨順心。斷諸善根。
要曉得,在一切法裏面,聞法的功德是沒有一樣能夠跟它相比的;聞法能生智慧啊!特別是恭敬心。佛在經上說,古大德也常說,印光大師說得更好,“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啦!
如果恭敬心全部破壞了,那什麼功德都得不到了。這個叫什麼?
斷一切衆生的法身慧命。
他造的是這個罪業——造謠生事,破壞道場。
是故汝等。由斯惡業。
就由于造這種惡業,你們已經
于六十百千歲中。生阿鼻地獄。
“六十百千歲”就是六百萬;造這個罪業,你們已經在阿鼻地獄裏面度過六百萬年了。這個六百萬年是指人間的歲月,是我們人間的時間來計算的。你看造罪太容易啊!已經在阿鼻地獄過了六百萬年了。這個阿鼻地獄,諸位讀《地藏菩薩本願經》有詳細解…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