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電視弘法講記 (第一卷)
淨空法師講述
中國深圳鳳凰衛視
(此講錄出自淨空法師專集文字講堂)
各位同學,大家好!今天我們能夠在鳳凰衛視的攝影棚跟大家見面,來談談《了凡四訓》。這本書是我在二十六歲,剛剛接觸佛法,第一本念的書;它對我的影響非常之大,可以說影響了我一生。這部書,我對它非常愛好,也常常讀誦,也講過不少遍。過去所講的跟現在所講的,當然在境界上有些不同,但是往年所講的依舊可以做參考。
了凡先生姓袁,他的名字叫黃,紅黃藍白黑的黃,字坤儀,他是當時江南吳江縣人。他生于明世宗(世宗是明朝第十二代的皇帝)嘉靖十四年,公元一五叁五年。這樣子,諸位就比較有清晰的概念,距離我們現在有五百多年。《了凡四訓》後面附有一篇文章,《俞淨意公遇竈神記》,也是一篇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一門功課。俞淨意生于嘉靖四年,大了凡先生十歲。他們曾經在丁醜年,就是了凡先生第二次去考進士,那一年他是四十叁歲,俞淨意先生五十叁歲,他們兩個同科。俞淨意考取,了凡先生沒有考取。了凡先生一直到丙戌年,他五十二歲才考取進士。我們從他一生傳記裏面來觀察,改過自新也是相當辛苦的事情,不是那麼容易。特別是早年,前二十年很辛苦;到了晚年,功夫成熟了,斷惡修善是愈來愈容易。我們來看本文:
【余童年喪父】
“余”是了凡先生自稱。“童年”,童子的時候。根據“立命之學”來看,我們曉得,他喪父決定是在十五歲之前。怎麼知道?因爲他遇到孔先生那一年是十五歲,所以決定是在十五歲之前。
【老母命棄舉業學醫】
“舉業”,就是讀書求取功名。他的母親告訴他,不必去念書求取功名,勸他學醫。
【謂可以養生,可以濟人。】
學醫有好處,可以養活自己,也可以救濟一些病苦之人。
【且習一藝以成名,爾父夙心也。】
如果你真的把醫學學好了,將來能成爲名醫,這是你父親對你的一個願望。
【後余在慈雲寺遇一老者,修髯偉貌,飄飄若仙,余敬禮之。】
以後,“後”是他十五歲那一年,公元一五四九年。他在慈雲寺遇到一個老人,“修髯偉貌”,修髯是胡須很長,相貌非常魁梧。“飄飄若仙”,不像是凡人的樣子。他看到之後,對他非常禮敬。由此可知,了凡先生從小家教好,雖然年紀輕輕十五歲,處事待人接物就很懂規矩,這才能討人歡喜,逗人喜愛。
【語余曰】
這個老人告訴他。
【子仕路中人也】
這個老人好像是會看相的,一看到,你是個作官的命。
【明年即進學】
“進學”,就是明年你就會考取秀才。
【何不讀書】
爲什麼不讀書?你到處在外面遊蕩,爲什麼不讀書?
【余告以故】
他就把他母親教導他,不要念書,去學醫。他在外面遊蕩,可能是在采藥。因爲十五歲學醫,那一定是學徒;或者跟著大夫,或者跟藥店裏面作學徒,這都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所以他把緣故告訴道長。
【並叩老者姓氏裏居】
向老人請教貴姓,從哪裏來的?
【曰:吾姓孔,雲南人也。】
這老人告訴他,他姓孔,他是雲南人。
【得邵子皇極數正傳】
邵康節的《皇極數正傳》,現在《四庫全書》裏頭還收著有。我曾經去翻了一翻,實在說看不懂,完全是屬于高等的數學。這個書裏頭不但是可以講一個人的命運,講國家的命運,講世界的命運,完全是從《易經》卦數裏面來斷定。
【數該傳汝】
從定數上來講,我應該傳給你。這個老者第一次跟他見面,怎麼知道能傳給他?這裏頭就有大學問。這一種學問,跟佛門宗門教下祖師大德傳道,非常類似。
【余引之歸】
了凡先生就引導這個老人回家,看他的母親,告訴他的母親。
【母曰:善待之。試其數,纖悉皆驗。】
母親說:好好招待他。試驗試驗他算得靈不靈?結果一試驗,他算得果然靈。
【余遂起讀書之念】
從這個地方,他對老者給他推算,他有信心了,這樣又生起讀書的念頭。
【謀之表兄沈稱】
跟他的表兄商量。
【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開館,我送汝寄學甚便。余遂禮郁爲師。】
他的表兄把他送到郁海谷先生那裏,郁海谷在那裏教私塾,“開館”就是教私塾,他把他送到那裏去寄學。了凡先生就拜郁海谷先生爲老師。
【孔爲余起數,縣考童生當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學考第九名。】
孔先生替他推算,他說:你明年到縣裏面去考秀才,縣考是十四名,府考是七十一名,提學考第九名。提學是省考。那個時候考秀才要通過這叁關。
【明年赴考,叁處名數皆合。】
明年去考,明年是十六歲。十六歲去考的時候,果然考取了,而且名數完全相合。可見得孔先生算命的功夫很不錯,相當高明,他不是江湖術士,他是個真正有實學的數術專家,中國也講命理專家。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
【複爲蔔終身休咎】
既然這樣靈驗,請老先生算算一生的流年,吉凶禍福。
【言:某年考第幾名,某年當補廪。】
“廪”,也是秀才裏面一個等級,相當于我們現在講公費學生。廪是廪米,它的名額是有一定的,必須要有缺,出缺。秀才裏面考試名次最高的,再遞補上去,補禀。
【某年當貢】
貢生比廪生又要高一等,都還是秀才。秀才裏頭分很多等級,以貢生爲最高,廪生爲其次。
【貢後某年當選四川一大尹】
你當了貢生之後,某年,貢生就有資格入太學去讀書。所以那個時候入太學,太學就是國家辦的大學。古時候只有一個,叫國子監。太學都是設在首都,設在京城。明朝時候有兩個國子監,這什麼原因?明太祖建國的時候定都在南京,所以南京有國子監。以後到成祖,成祖遷都到北京,所以北京也有個國子監。明朝國家辦的大學就變成兩個,這個常識我們要懂。貢生以上,才有資格到國子監去讀書。這是貢後某一年,你會當選四川一位縣長,“大尹”是縣長。
【在任叁年半,即宜告歸。】
你在任叁年半,你就要告老還鄉。爲什麼?
【五十叁歲八月十四日醜時】
算得這麼准確。
【當終于正寢】
你壽終正寢,你的壽命到了。
【惜無子】
你命裏頭沒有兒子。
【余備錄而謹記之】
“備錄”,一樁一樁的,他所講的統統把它記起來。這是他一生的流年。
【自此以後,凡遇考校,其名數先後,皆不出孔公所懸定者。】
“懸”就是他算定的。以後每一年讀書考試,名次全都被孔先生算定了,絲毫不差。這裏面有個插曲。
【獨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鬥當出貢】
就是他當廪生,他領的國家給他的米糧,配給他的米糧,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公費生。他要領多少米糧?要領九十一石五鬥,他就出貢。換句話說,他從廪生就升到貢生。
【及食米七十一石,屠宗師即批准補貢,余竊疑之。】
算命是給他算,九十一石五鬥他才能出貢,但是他領廪米七十多石的時候,這個時候屠宗師,“宗師”就是當時的提學,管一省教育,相當于現在所說的教育廳長,他就批准補貢生。補貢生,那就是出貢。他心裏就疑惑,爲什麼這個不對?這個算的就不對。
【後果爲署印楊公所駁】
屠宗師批准補貢,文件上去了,被署印,“署印”是代理,代理的這位楊先生把它駁回來,不准他補貢。
【直至丁卯年】
丁卯年是明穆宗隆慶元年,了凡先生叁十叁歲。諸位想想,他十六歲考取秀才,到叁十叁歲才當上貢生。十幾年,這麼長的時間。直到丁卯年。
【殷秋溟宗師見余場中備卷,歎曰:五策,即五篇奏議也。】
這個時候督學,就是主持教學的長官殷秋溟先生。他在閑暇之中,把從前這些秀才,他們那些考試卷,沒有考中的這些考試卷,重新拿來看看。突然之間,看到了凡先生他的考卷寫得非常好,所以就感歎說:這五篇,他做的這五篇文章,就等于五篇奏議。他的見解、文字都好,可以比得上大臣對于皇帝的奏議。
【豈可使博洽淹貫之儒,老于窗下乎!】
“博”是說他見聞廣博,他的學識很豐富;“洽”是說他對于理論了解得很透徹;“淹”是說他的文義透徹;功夫一“貫”。這樣的文章,很難得看到。他說:不能讓這樣一個有學問、有德行、有能力的人,老于窗下,一輩子當窮秀才。
【遂依縣申文准貢】
再給他申請去補貢,這一次批准了。
【連前食米計之,實九十一石五鬥也。】
孔先生算得一點也沒錯,確確實實他的廪生米領到九十一石五鬥,他才能出貢。
【余因此益信進退有命,遲速有時,澹然無求矣。】
他到這個時候,完全肯定,相信一個人有命運。命運遲早都有時候,強求不得的,于是他的心定下來,妄念沒有了,真正做到“于人無爭,于世無求”。所以我說,這種人叫標准凡夫。我們作凡夫都不標准,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到處妄求,求不到的。命裏有的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妄求,哪裏求得到?
【貢入燕都】
做了貢生,到燕都,到北京。到北京,當然也許想看看那一邊的國家大學。我想他一定是去兩個大學都了解一下,選擇到底在哪裏讀書,這是我們能夠想像到的。
【留京一年,終日靜坐,不閱文字。】
爲什麼?一生都是命,想什麼都是枉然,所以把妄念止住了。實在說,他是被命運所拘,無可奈何。我們看了凡這個情形,也值得同情,也值得可憐。
【己巳歸】
第二年從北京回到南方。
【遊南雍】
這個時候了凡先生叁十五歲。“南雍”就是南京的國子監。可見得他調查,搞清楚了,他選擇南京的大學,想到這個學校去念書。
【未入監】
還沒有上學,在沒有上學之前。
【先訪雲谷會禅師】
沒有上學之前,聽說棲霞山,棲霞山在南京,現在南京有個棲霞寺,他到棲霞山去訪問雲谷禅師。“雲谷”是大師的號,他的法名叫做“法會”,所以此地稱他“會禅師”,這是尊稱他。雲谷禅師是當…
《了凡四訓電視弘法講記 (第一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