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歸傳授 一九九二年淨空法師講于新加坡
諸位同學:
今天爲大家傳授叁歸依,首先要把叁歸依的意義認識清楚。由于近代佛法的承傳發生了許多誤會,我們必需要辨別清楚,才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佛法究竟是什麼?它是不是宗教?嚴格地來說,佛法是佛陀對于九法界有情衆生的教育,它不是宗教。民國十二年歐陽竟無先生在第四中山大學(現在的南京師範大學)發表過一次講演,題目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爲今時所必需”。這次講演曾經震撼了當時的佛教界,歐陽先生所分析的非常有道理。這一篇講詞經過王恩洋居士的記錄流傳于世,最近我們在臺灣也翻印流通,提供給諸位作研學的參考。
佛教既然是教育,它的目的、方法、宗旨又何在呢?這是我們不能夠不知道的。佛教教育的宗旨,如果用佛學名詞來說,就是般若經典裏面常講的“諸法實相”。這一句話要用現代話來講,諸法就是一切法;換句話說,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們生活的環境,人生就是我們本人。佛教教育的內容,就是教我們認清自己與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諸位想想,這個重要不重要?世間教育,只說到人生宇宙的一部分,還未見得真實,多半在摸索、在探討,不敢驟然下結論。宗教也不能包含我們生活的全部,只是生活的局部。由此可知,佛教教學內容範圍之廣大精深,是我們必須要修學的。
我們生活的空間,不僅限于現前的一個都市、一個地區,乃至于這個地球;地球之外還有太空,太空之中有無量的星球,許許多多的星球有生物,有比我們更聰明、更高等的生物,這一切全都是我們生活的環境。除空間之外,還有過去,還有未來。所以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我們生活的環境。
今天我們教育的範圍沒有討論這樣廣泛,即使儒家所講的教育,始從懷胎終至老死,直到慎終追遠。儒家是一世的教育。它的教育範圍,講到人道,充其量講到天道。孔夫子說天,說鬼神很少,人道說得很詳細。而釋迦牟尼佛把六道的情況給我們說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六道之外,還有四聖法界,所謂聲聞、緣覺、菩薩、佛,總稱爲十法界。十法界都是我們活動的範圍,我們都必須要把它認識清楚。
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了,認清楚了,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行自然就跟從前不一樣了。爲什麼呢?從前認不清楚,迷惑顛倒。所以想錯了、看錯了、做錯了,這就是我們一般人常講的造業。造業當然有果報,所謂善業有善果,惡業有惡報,果報都是自己造作的,自己必需要承受,任何一個人都不能夠代替的。由此可知,佛弟子對于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了,明了之後,有什麼好處呢?好處可多了,說不盡啊。第一個好處就是從今而後不再造業了。不造業就沒有叁途六道的果報。沒有果沒有報,那到哪兒去了?這就是佛在經典上常說超越十法界了。十法界是果,是報。如佛所說:四聖法界是果,都是修行證果的人;六道是報。六道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又如水災之因是貪欲,火災之因是鎮恚,風災之因是愚疑,地震之因是心地叁毒不平所生的。就六道來說,叁善道是果,叁惡道是報。這是把標准降低,所以這個標准是可高可低的。明了之後不再造業,至少不再造惡業。落實在我們生活當中。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在這一生,能夠得到真正的幸福、快樂、家庭美滿、事業順利、社會和諧、國家富強、世界和平。能不能得到呢?從理論上講,應該是統統可以得到。同學們,唯獨佛陀教育會給我們百分之百圓滿的結果。假如我們把這一樁事看清楚了,才知道佛教教育是我們必須要修學的。佛教育的範圍是盡虛空扤法界,當然超過了國界,超過了種族,超過了黨派,也超過了宗教。換一句話說,九法界有情衆生,人人都應當修學,都應當接受。
宗教徒學佛,從釋迦牟尼佛當時,我們在經典裏面就看到很多。“大方廣佛華嚴經”裏面,我們就看到許多不同的宗教徒,都到釋迦牟尼佛的道場來求學。像五十叁參的勝熱婆羅門—婆羅門是印度的宗教—是宗教徒。他是婆羅門宗教裏的學者,也是他們教徒的老師。就像基督教的牧師,天主教的神父一樣的身份。又如扤行外道等。地藏經裏講的婆羅門女,是婆羅門教的一位女子,也都在佛門裏修學,他們同樣證得阿羅漢的果位,證得菩薩的果位。從這些地方來看,就曉得佛教確實超越宗教,任何宗教徒都可以學佛。在佛陀教育裏,阿羅漢是第一個學位,就像我們現在一般大學的學士學位,他可以得到這個學位。菩薩是高一級的學位,像是碩士學位,他也可以得到。佛是最高的學位,像是博士學位,他還是可以得到,也就是說他能成佛。他無需改變他所信奉的宗教。就像我們進學校去念書一樣,我們到國外留學,我不需要改變我的國籍,我不需要改變我的種族,我也不需要改變我的宗教信仰,我是來求學的。佛教是教育,諸位要記住,阿羅漢、菩薩、佛,都是佛陀教育裏的學位名稱。九法界一切衆生,只要發心向佛陀學習,都可以平等獲得。當我們認識清楚,真正理解了。我們就應當發心求學,願作釋迦牟尼佛的學生。中國人俗話常說的,既然要來求學,那先要正式的拜老師。老師就把你修學的方向、修學的綱領、修學的目標傳授給你,這就是“傳授叁歸依”,所以叁歸依就是正式拜老師。
我們的老師是釋迦牟尼佛,所以我們稱他爲本師釋迦牟尼佛。本師是根本的老師,佛陀教育是他老人家創始的,一直傳到今天,代代承傳。我們始終不忘本,不忘記這位根本的老師。實在講,所有佛門弟子只有一個老師。過去老師的學生,在我們之前,他們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我們今天也以釋迦牟尼佛爲老師,我們跟他們的關系是同學的關系。像諸大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他們都是佛的學生,是我們的學長。當然他有能力教導我們,我們也可以把他看作老師來看待,來尊重。但真正的身份,他是我們的校友,是我們的學長,我們是他們的學弟。這些關系也要辨別清楚。不能把佛、菩薩、阿羅漢當作神明來看待、來祈禱,那就錯了。
佛法的修學目的何在呢?佛在經論裏面常常教我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一句話是梵語的音譯,在當時五不翻的體例裏屬尊重不翻。這句話很重要,我們非常尊重,所以保留它的原音,用音譯,它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要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是對于宇宙人生的真相,無所不知,無所不覺的意思。這是學佛人希望得到的目標。學佛首先應知我們想學的是什麼?學的是“究竟圓滿的智慧”,學的是要對于“宇宙人生真相徹底明了”。佛告訴我們,究竟圓滿的智慧,是你本來有的。“華嚴經出現品”裏說:“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是真正平等,一切衆生,不但指人天,所有一切動物、蚊蟲、螞蟻也是衆生,餓鬼、地獄也是衆生,統統都有跟佛一樣圓滿的智慧。那麼現在爲什麼沒有呢?這智慧跑那裏去了?佛跟我們講:“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佛一句話把我們的病根說破了。也就是說我們本來是佛,現在變成這個樣子,就是因爲有妄想、有執著,才把自己的本能失掉了。這不是真正失掉,如果真正失掉,那就不叫本能了。那到底是怎麼失掉?它確實存在,是迷失了。因此,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裏告訴我們說:“本覺本有,不覺本無”。這兩句話說得很好。“本覺”就是如來智慧德相,這是我們本來有的。本來有,當然可以證得。這使我們建立了信心,也就是說我們能夠恢複本能圓智,能夠達到這個願望。
“不覺”就是佛講的妄想執著。妄想執著本來無啊!本來沒有,一定可以斷得了。本來有的,一定可以證得。這使我們對成佛道、斷妄想、破執著的信心就具足了。所以說,事實的真相要不能明了,我們總是懷疑。佛道,我們這些罪業深重的凡夫能證得嗎?我們的煩惱、習氣、無明這麼重,能斷得掉嗎?今天佛菩薩真誠慈悲爲我們宣說,本有的,一定可以獲得;本來沒有的,一定可以斷掉。理是沒錯,可是事實上又該怎麼辦呢?事實上就是要講究修行了。
理是講的性德,本性裏面的德能確實是具足的,可是今天我們畢竟是有障礙。好像天上有太陽,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有雲層遮蓋,我們看不到太陽,這也是事實啊!雖然看不見,太陽確實有,不是沒有。只要把雲層去掉,陽光就現前了。我們的性德就像太陽。只要把妄想執著的雲層去掉,這一層功夫叫修德;你有修德,你的性德才能夠現前。性德雖有,沒有修德,就是六道凡夫,權教二乘。性德雖然本具,還是要輪回,還是有生死,還是要受種種的苦痛,可見修德是非常重要的。
修什麼?怎麼個修法?初進佛門來求授叁歸,就是請求善知識將佛教的修行綱領傳授給我們。知道自己修的是什麼。“叁歸依”:歸是回頭的意思,依是依靠。佛家常說:“回頭是岸”。中國古人講:“回首如意”!你看中國作的“如意”,那個如意頭是回過來的。從前做大官、大富長者們手上常拿個如意,拿個如意是爲什麼?是常常提醒自己,要回頭,知道回頭啊!所以如意拿在手上,是叫你看到它,就知道回頭,“回頭是岸”。從那裏回頭呢?叁歸依第一是歸依佛,這是講的叁寶、修行的叁寶。第一是佛寶。佛是什麼意思呢?佛是覺悟的意思。佛陀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是覺悟。換句話說,是教我們從不覺,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要依覺悟。同學們仔細想想,我們今天發心學佛,我要來求受叁歸依,你想想你有沒有覺悟?你要沒覺悟,你就不肯回頭,你就不肯來學佛。所以學佛,來求受叁歸依,就是覺悟!你看街上那麼多人,你叫他,他爲什麼不肯學佛?他爲什麼不肯受叁歸依?他還沒覺,他還迷惑顛倒。所以發心學佛,發心求受叁歸依,就是覺悟的開始。
禅宗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上給我們講叁歸依,他不說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他不講這個叁寶。我們推測他老人家的用意,大概是…
《叁歸傳授 (新加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