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歸傳授 (新加坡)▪P2

  ..續本文上一頁佛法傳到中國,年代太久了,怕一般人提到佛、法、僧,會産生一個錯誤的觀念,講到佛,就會想到泥塑木雕的佛像;說到僧,馬上想到出家人,這不是真正的歸依處。叁歸依講的佛,是自性佛,就是你自性的覺悟,也就是本覺。馬鳴講的“本覺本有”,你要依你本有的本覺,這就對了。你不能依你的錯覺,不能依你的不覺。你從你的錯覺,從你的不覺,回過頭來,依你本有的本覺,這叫歸依佛。所以釋迦牟尼佛講歸依佛,並不說你歸依我釋迦牟尼佛,佛沒有這個說法。這非常重要的,歸依自性佛,就是回頭依靠自性覺,千萬不能搞錯了。搞錯了,你要依靠泥塑木雕的佛像,要依靠它,那俗話常說:“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這是不可以的,這是大錯。歸依自性佛,實在就是交光大師在楞嚴正脈裏說的“舍識用根”。

  第二是歸依法。法是正知正見,就是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見解;對于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都沒有錯誤,這叫法寶。這是自性本來具足的真實智慧。佛經常講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就是自性的法寶。我們在這個世間,對人、對事、對物,如果我們想錯了、看錯了、說錯了、做錯了,佛教我們必需從一切錯誤回過頭來,依靠自性本有的智慧,這叫歸依法寶。叁寶裏面,佛滅度之後,是以法寶爲中心,以法寶爲主。換一句話說,是以智慧的經典爲主。

  智慧畢竟不是短時期能夠恢複的,當我們智慧沒有開,這個時候怎麼辦?佛告訴我們,佛爲我們所說的一切經論,就是佛對于宇宙人生的正知正見。暫時給我們做一個標准。所以我們自己智慧沒有開,我們就依照佛的經論,凡是我們所想的,把經典展開來對照對照,佛是這個想法,我也是這個想法,證明我的想法沒錯,我的見解是正確的,是正知正見。譬如說,佛教我們要孝養父母,要奉事師長,要慈心不殺,要修十善業。而我也是這個想法,這就證明我這個想法是正確的。假如我的想法跟佛所說的不一樣,那你千萬要記住,我們想法一定錯誤,絕對不是佛在經上的想法、看法錯誤。千萬不要以爲佛是叁千年前的人,他的思想那有我們現代進步!你這樣想,那就錯了。我們這些想法,實在是胡思亂想。不要認爲科技這麼發達,而我們還要用這麼多的機械工具,才能把音聲記錄下來,把影像記錄下來。佛菩薩不用這個,過去世、未來世,他統統都知道,他不要用錄影機。他有能力把十方世界顯現在你面前,就像電視一樣,而且是立體的,不是平面的。他不需這些機械工具。那是什麼能力?是正知正見。性德功能能生萬法,可以做得到。我們今天發明這麼多機器,都是妄想發現的,比起佛菩薩無量的神通實在差得太遠了。所以我們要肯定、要承認,佛在經典上所講的是真的,是正確的。我們要把自己的成見舍棄,要依照佛所說的來修行。

  不過說到這一點,我們又要注意到一樁事情,什麼事情呢?“經”有假的。假如我們遇到假的經典,被人騙了,這個上當就大了。尤其是近代,提倡民主自由、言論自由、出版自由,誰都可以寫書。不像從前。從前經典傳到中國來,是經過當時的專家學者監定,由國家統一頒布,證明這一本經書是真實的。曆代祖師對于經論的注解,也要經過當代高僧大德證明,他講的沒錯,確實符合佛的意思。這樣呈報給皇帝,皇帝批准,他這部書才可以流通、才可以印行。不像現在,現在沒人管製了。所以我們要查明看經、讀經,一定要讀真正的經典。

  真正的經典跟假經如何辨別呢?辨別不難,可查大藏經。大藏經裏面所收的,決定是真的。在此時此地,我要勸同學們,要看中國古代的大藏經。爲什麼呢?現在人編的大藏經,有些作品,沒有經過權威的審查,就收到大藏經裏面去。所以現代編的大藏經不及古代編的大藏經。所以你要讀大藏經,至少要讀清朝以前的版本,比較嚴謹可靠。清朝大藏經就是乾隆時代所編的,叫“龍藏”。現在臺灣把它縮印成一百六十二冊,稱爲“乾隆大藏經”,這是我們中國曆代編大藏經最後的一部。民國年間當然也編了很多,但是我剛才跟同學說了,沒有經過權威的審查,怕有人摻假在裏頭。在乾隆以前絕對沒有摻假的,因爲經典的流通,是要經過皇帝批准的。皇帝根據當時的高僧大德的審議,所以非常嚴格。這樣我們才能夠辨別那個經是真的,那個是假的;那個注解值得看,那個注解可以不必看。這是一個選擇的標准,一定要虛心,對佛要相信,深信不疑,要能夠舍棄自己的成見,接受佛菩薩的教誨。

  第叁是歸依僧。僧不全是指出家人。僧是什麼意思呢?是清淨的意思,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我們現代人很可憐,不如古人。你看看心理的染汙、精神的染汙、思想的染汙、見解的染汙,甚至于到生理的染汙。我昨天講經的時候跟大家說過,不但我們今天身心受到嚴重的染汙,我們地球的生態環境已經不平衡了,這是大地的染汙。聽說天上臭氧層也破了幾塊,天也有染汙,不得了呀!天、地、人統統都有嚴重的染汙。佛教給我們從這一切染汙回過頭來,依靠清淨心。今天環境汙染是大家都已經意識到的,所以許多國家政府都提倡環保,保護一個清淨的環境。這個環保工作能夠有效嗎?很有問題。問題在那裏呢?還是佛跟我們講的,佛說“依報隨著正報轉”。假如我們的心理染汙,不能夠淨化,我們環境的染汙就沒有辦法達到清淨的標准。所以要想把環境的染汙改善,必需先從淨化人心改起。這是叁歸的第叁個歸依處,是從染汙回歸到清淨心。

  僧寶不但含有清淨的意思,還有和合的意思。我們觀察世界今天國家與國家不和,宗教與宗教不和抔抔,衆生生活就非常痛苦。所以佛教給我們“六和敬”,六和敬是佛弟子必需要修學的課目。所以“僧”的意思是有“清淨和敬”之意。我們從不和不淨回過頭來,依六和敬,依清淨心。這就是初入佛門傳授給你學佛修行的綱領。這個綱領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都不能夠改變,都不能離開的,所以它是學佛絕對的綱領,真實的綱領。

  歸依佛,覺而不迷;歸依法,正而不邪;歸依僧,淨而不染。所以叁歸依是覺、正、淨。以後人家要問你:“你學佛了,你修行,你修什麼?”我們能說得出來,我修“覺、正、淨”。你們學佛,學的什麼?我學的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我修的是覺、正、淨;覺正淨達到圓滿的程度,無上正等正覺就得到了,這就是成佛。究竟圓滿的智慧要怎麼樣才能得到?要修覺正淨才能得到。這是我們學的、修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麼人家要問:“你用什麼方法修?”方法就是佛家講的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方法門徑太多了,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方法門徑不是一定的,是可以活活潑潑,時常變換來使用。可是要記住,目標不能變換,就是覺、正、淨的目標不可以變換,方法手段可以常常變換。我們今天主要采取的方法是“持名念佛”,這就是大勢至菩薩所提倡的,“華嚴經”上普賢菩薩所提倡的,我們采取這個方法作爲主修。除主修之外,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可以采取很多法門來配合,這叫助修。在助修方面,我們提倡五德,用五德來幫助我們修養身心。

  五德是孔老夫子所修的。論語說,孔子的學生聚會在一起,大家來說說老師有那幾樣德行?同學們共同承認的有五德:“溫、良、恭、儉、讓”。這是我們中國聖人,我們以他作榜樣,以他作標准,我們要學五德。五德是基礎的基礎,從五德上再奠定叁福。

  “叁福”是觀無量壽經上所講的。第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第叁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佛給我們說的。叁福是叁世諸佛淨業正因。換句話說,十方叁世所有一切諸佛,他們是怎麼成佛的?都是從這個基礎上修成。因此我們學佛,將來想成佛,當然不能離開這個基礎,這是非常重要課程。

  由叁福再進修六和,六和是建立在叁福的基礎上。叁福做不到,六和是不可能的。六和敬,第一是“見和同解”;見和同解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建立共識。假如我們全世界的人,我們的思想、見解都很接近,世界就和平了,就不會有爭執了。所以佛教育是對于盡虛空扤法界所有一切衆生建立共識,這個共識實在是太高明了,是自性的共識,我們不是跟著釋迦牟尼佛走。所以釋迦牟尼佛高明、叫我們佩服。他不牽著我們鼻子走,他叫我們每一個人頂天立地,發揮自性的智慧德能,不是學他的,是開發自己自性的智慧德能。這個教學的理念,真正叫人心服口服。

  第二是“戒和同修”。戒和就是說守法,人人培養成一個守法的觀念。大家見解很接近,大家都能守法,社會安定繁榮,天下太平自然實現。六和敬裏還有一條很重要的,就是“利和同均”。今天這個社會上,許多人知道,就是財富差距,不要太大,愈接近愈好,這就是財富的平均分配,人心就平了,就不會有爭執了。當然這個財富平均分配,是很高的智慧,是真正的修福。因爲人的財富絕對不平等,爲什麼不平等呢?每個人修的福報不一樣,每個人修的因不一樣。有人種樹,他就收果實;有人不種樹,他就沒有果實收。有收成的要分一點給你,就要人家肯慈悲布施給你才行呀!所以這一種事實真相,唯獨佛法裏面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一面勸有福報的人要照顧沒有福報的人,同時勸沒有福報的人要多多修福。你到來生來世,你的福報跟他一樣,甚至還超過他,所以這是本末統統兼顧到了。唯獨佛法確實殊勝,能夠治天下太平。

  有了叁福六和的基礎,從這上面才能建立真正的佛法,“戒定慧”叁學,這是叁乘共學。由此基礎再建立大乘佛法,就是“六度”,菩薩六波羅密。由六波羅密再建立一乘佛法。像“法華經”所說的,“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那就是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所以我們修學淨宗的同學應知,我們是以孔夫子的五德作我們爲人處世的根本。從這個根本上再修叁福、六和、叁學…

《叁歸傳授 (新加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十善業道經大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