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空法師的理念▪P3

  ..續本文上一頁毛蒜皮的小事,也不會執著于個人的得失取舍,完完全全跳出“小我”的圈子,成就“大我”的功德。不但如此還要有一種“所有衆生皆是我過去父母、未來諸佛”的想法,尊敬愛護一切衆生,處處替他們著想,爲他們謀福祉,這樣,佛教所要求的慈悲才算是做到了第一步。

  當然,在慈悲的表現方式上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以自己的財力、物力、勞力在生活上幫助衆生,使他們重樹信心,度過難關,這是慈悲的基本形式;除此之外,如果能給予他們佛法的利益,讓他們明白今天所受苦報或善報的原因,並能告訴他們離苦得樂或獲得幸福快樂的方法,這是慈悲的深入和拓展。在這點上淨空老法師確實爲我們樹立了一個極好的榜樣。

  ②、說法四十年慈悲利人天

  淨空老法師自講經弘法以來,足迹已遍及亞洲、澳洲、美洲各地,四十余年來老法師以講經弘法爲唯一正業,橫說豎說無間斷說,教化勸導無以數記的東西方有緣衆生,使他們以積極正確的態度面對人生,超越瓶頸,滿懷信心,滿懷希望的迎接新的生活。

  這四十年來,在弘法生涯中老法師走過了一段鮮爲人知的不平凡曆程。那是一種孤寂和艱辛的曆程,是一種一時不能被人們理解和支持的曆程;當然,那也是一段磨煉身心,看破放下,得大自在的曆程。我們現在只看到老法師不管走到何處,總是被鮮花和掌聲包圍,總是有那麼多的擁護者和追隨者,總是在人們熱烈渴求和極度崇敬的目光中走向法座。但我們又有誰想過老法師那輕松微笑背後所飽含的沈重:那是一種全心全意爲衆生著想的沈重,是一種鞠躬盡瘁代佛宣化、讓正法永住世間的沈重,那也是一種念念不忘衆生苦、念念幫助有緣出離輪回的沈重。老法師悲天憫人的胸襟和“明月清風焉能比其朗潤”的情操造就了他處處隨緣、處處報恩、處處爲公、處處利衆的思想,在這種思想觀念下的一舉一動,便無不體現出無盡的悲心和無私無我的坦然胸襟。

  這裏,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老法師講經弘法近四十年的曆程中,始終不渝,克服一切障礙困難,護持講習不中斷的韓正士(韓館長)。韓館長是在老法師最需要幫助時,開始發心,並全家人鼎力以赴成就老法師的弘法事業的。當時離開法藏蓮社,何去何從,老法師眼前一片茫然。就在這時,在館長盛情邀請下,老法師開始暫住在她家裏,但誰能想到這一住就是十七年!這在常人眼裏是不可想像、不可思議的事,遭別人的誤解和非議也並不奇怪,但奇怪的是館長竟然全部忍受,不但毫無怨言,反而對老法師的照顧更加周到,對佛法的護持更加虔誠。

  如果稍有頭腦思惟,我們便不難發現館長對老法師的護持,並不是沖著老法師這個人來,而是她真正明了正法久住的重要性。對佛法的尊重和對弘法人才的愛護,是對衆生慧命負責,是對法運興衰飽具憂患意識的具體體現。正是這樣,在這種“爲護法而生”的力量及“舍我其誰”的氣慨推動下,才有她千方百計,四處奔走,借、租講堂讓老法師的講演得以中繼。這種護持,常人誰能做得到?難怪老法師感慨的說:“我這棵菩提樹苗是經方老師選種,章嘉大師孕育,李炳南老居士栽培,然後移植到此地(指臺北)接受韓館長叁十年的照顧,叁十年的灌溉。這棵菩提樹長成、開花、結果了,她的功德圓滿,阿彌陀佛就來接引她往生,這是我們親眼所見,從這裏我們能真正體會到護持正法的功德不可思議。不可思議的因緣,才有不可思議的成就”。老法師對師友之深情始終念念不忘,並以此耳提面命教導學生,知恩報恩他完全做到了。

  淨空老法師已步入古稀之年,在這個常人或盡享天倫或坐以待旦的年歲裏,老法師卻將無量衆生的生死大業一肩挑,處處以身作則,一年叁百六十五天裏講經說法從不中斷。九八年十一月中旬,老法師得重感冒已有數日,隨侍弟子及護法同修數次勸他休息幾日,可老法師一句話也不說,在講經之前甚至比平時提早搭好衣,准備好經本,正襟危坐,等候侍者到來。那幾日是新加坡四衆弟子永難忘懷的時光,早餐開示半小時,晚間大座兩小時老法師一次也沒有耽擱。尤其在晚間大座時間,聽衆們所看到的是老法師浮腫的雙眼和不斷掩面劇烈咳嗽的病相,但一等咳嗽稍停,便立刻神采奕奕,談笑風生地進入正題。那幾個晚上很多法師流淚了,很多居士流淚了,一千多人的講堂鴉雀無聲,那實在是一種頗爲悲壯的場面,從那以後,跟隨老法師修學的年輕法師們再也無顔輕易稱病,再也無人輕易請假。

  ③、捐款捐物救災救心

  九八年秋季,所有的中國人和全世界華人的眼睛都聚焦在祖國長江流域和東北松花江、嫩江流域。成千上萬的人民子弟兵和災區人民一道浸泡在百年不遇的洪水中,用自己的身體鑄起一道道“鋼鐵長城”來保護人民的家園和生命財産。“視衆生苦爲己苦”的老法師在焦慮中徹夜難眠,雖然,他知道在祖國各族人民的同心協力下,一定可以戰勝水災,但身爲華夏兒女又豈能袖手旁觀?

  八月中旬,在老法師和李木源居士的大力號召下,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和淨宗學會發起了爲祖國災區捐款捐物的熱潮,短短半個月中,即籌集到新幣十五萬元,交由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轉交給災區人民。而捐款救災的行動仍然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後來老法師和李木源居士又分別將所籌救災款額五十余萬新幣,分數次如數交由中國大使館轉交災區。中國駐新大使館一等秘書彭安海先生同隨同人員專程至居士林接受捐款,並訪問淨宗學會,轉達了特命全權大使陳寶鎏女士及中國災區人民的謝意。

  後來,當老法師得知東北災區已近寒冬,可災區人民過冬棉衣仍然不能及時供給到位時,老法師再一次號召四衆弟子們修大布施、修大慈悲、修大喜舍,盡力協助東北受災人民度過難關。在老法師的感召下,十萬套過冬棉衣和棉褲的款額很快便籌齊,然後,老法師委托本溪崔玉晶居士具體負責經辦此事。崔玉晶居士除了盡力辦好老法師交待的事情之外,還出資給每位災民結緣人民幣一百元和面粉一袋。

  災區人民的燃眉之急在一定範圍內得到了解決,老法師感到無比欣慰。祖國畢竟和他心連著心哪!老法師在水災後的這些舉措,不但在物質上大大緩解了災民的困境,而且使他們在精神上也得到極大的鼓舞。災民們一顆顆曾經絕望的心被溫暖了,一種重建更美好家園的信心之火被點燃了。

  ④、災區建校播種希望

  在這次松嫩流域水災中,大片農田農作物被淹沒,房屋被毀壞,很多學校不能再複啓用,就連大慶油田也遭受無妄之災。淨空老法師認爲災區重建和災民安居工程,中國政府已經做得非常圓滿,但是在學校重建方面他可以盡心盡力地予以協助。老法師認爲學校是播種希望的地方,是現代文明和文化知識的搖籃,任何重建工程可以推遲,但學校的重建進度,一分也不能延誤。于是,老法師的案頭又擺上一份援助災區重建中小學校的計劃。

  在老法師的親自督導下,爲東北災區捐建十所慈光中學,二十所孝廉希望小學的計劃已經在井然有序地進行著。不久,我們即可看到,凝結著老法師無限悲心的一所所新學校,在東北廣袤的黑土地上逐個建成。

  ⑤、祖國結緣由來已久

  其實,稍作回顧,我們便不難發現,淨空老法師對祖國各界的支持,尤其是對佛教界、文化教育界及各地災區的支持與資助,早在八十年代便已開始。一九八九年至一九九五年間老法師曾給國內各大寺院、佛學院居士林贈送《大藏經》達八百多部。一九九一年國內華東等地遭受特大水災,老法師傾全力與華藏佛教圖書館、華藏講堂共捐資二十五萬美元救災。一九九二年中國佛教文化教育基金會成立,老法師爲基金會捐資四萬美元。一九九叁年,老法師在南京金陵刻經處及上海佛學書局印贈《佛學大辭典》一萬部,與全國所有佛學院的學員結緣。同年,老法師還捐贈《四庫全書荟要》叁十叁套,每套五百巨冊,給北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及各省市高校圖書館。一九九四年,老法師在新加坡捐資六萬新幣支持祖國“萬村書庫”工程。一九九七年法師返回闊別五十年的故鄉,給廬江中學贈送一百臺586電腦,次年又爲廬江中學新建圖書館捐資六人民幣十萬元……

  【五】、以專修專弘求生淨土

  ①、淨土修學以孝親報恩爲基礎

  在《觀無量壽佛經》中佛陀對修學淨土的人提出了叁個基本條件,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觀經叁福”,這叁福第一條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也就是說,淨土宗的修學是以遵行孝道和師道爲入門第一要求。淨空老法師經常說:佛法是師道,但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一個連父母都不孝養的人,我們怎能相信他對社會大衆的真誠;一個連老師都不尊敬的人,我們怎能相信他對有情衆生的誠敬。當然,孝道所要求的是,不但要“養父母之身”還要“養父母之志”,中華傳統文化的源泉也就是從這裏開始的。但是,如果我們能以此爲基礎再將它加以拓展,不但孝養自己的父母而且還孝養別人的父母,尊敬一切有情生命、愛護一切無情事物、慎重一切因緣際遇;除此之外,還尊敬我們過去世無量劫以來的父母眷屬,甚至珍惜我們生存和生息的環境,珍愛一草一木,這樣孝道才能做得徹底、做得圓滿。

  由此看來,儒家講孝道是將它限定在一個家庭或一個族類的小界限內進行;而佛家講孝道是將它放在一個永永無窮的因果鏈中,並拓展于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這個無限廣袤的範圍之內。所以,每一個佛教修學者每天課誦時都有發四弘誓願,它首先就是“衆生無邊誓願度”。這是一種極度廣闊的心襟,這也就是佛教所提倡的知恩報恩思想,說實在的報恩思想也就是儒家孝道的無限延伸。

  當然,話說回來,淨土宗修學要求我們必須做到孝親尊師,報四重恩,佛教其他宗派又何嘗不是如此。佛教初傳進中國時,所以能完全被這個東方大國所接收,除了它圓滿的教理教義,高度智慧的人生態度等原因之外,尊師重道,孝親報恩思想的提倡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

  ②、一門深入是最直截的解脫方法

  淨空老法師在早年對禅宗、天臺、華嚴、唯識、叁論等佛教其他經教幾乎都有涉獵,當時由于所親近的老師都學養深厚且德高望重,所以老法師契入十分快捷,佛學基礎也打得非常紮實,研究極有心得。老法師經常說,在親近方東美先生時“我知道了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在追隨章嘉大師的年月裏,“我明了了“看得破,放得下”這六個字的真谛”。所以,後來老法師親近李炳南老居士,按老師的要求把以前所學全部放下。老法師那時深深地體會到縱然千經萬論,部部皆能大開圓解;八萬法門,門門都能直趣般若,但學佛者在下手時一定要遵循一門、一條路而入,也只有這樣心才會專,心專一,自然定力日增,智慧日長。持之以恒,不管在佛學知識上,還是在修行見地上都會有明顯的成就。

  自“佛陀教育學院”的創建計劃開始逐步落實之後,學院的課程安排便完全按照老法師的思路進行,這也是爲什麼學院實行單元教學製模式的原因。在現代社會中只有這種模式比較接近于中國傳統的私塾式教學方法,也只有這種方式才適合于運用在佛教教育之中,當然,它也符合“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的原則。老法師對于一般佛教學院安排課程時參照社會大學的教學理論不以爲然,因爲老法師經常說:“佛教學校與社會學校辦學的目的迥然不同。譬如社會醫學院的教育目的是培訓學生將來當醫生,法學院的目的是培訓學生將來當律師,而佛學院的目的是讓每一個受教育者將來作菩薩成佛。社會教育的理論方法、課程設置及管理模式等一系列東西,絕對不能適應佛教教育,如果這樣,我們不但會浪費人力財力,更重要的是我們會斷送很多人的法身慧命。這種事情我們千萬不能做。所以我主張佛陀教育學院采用單元教學製,並且強調一門深入的重要性是有原因的。古來祖師大德都是依這種方式而開悟而成就的,我們今天爲什麼不能在佛教教育上有成就,主要原因就是我們丟掉了好方法,而拿來了世間一些捆綁我們雙手雙腿的絆索,一句話我們在舍本而逐末,怎麼會有收獲呢?”

  ③、淨土法門最切合現代社會根基

  淨空老法師決定此生專修專弘淨土是在親近李炳南老居士之後(李炳南老居士是靈岩山印光大師的傳人)。當時受李老居士的影響,在臺灣地區修學淨土法門的人約有二十萬左右。李老居士的教學非常活潑,他老人家觀機逗教,隨緣施化,並且言行相應,心口一如,倍受當時教內外的尊崇。在親炙李老居士的十年中,淨空老法師的思想發生了極其深刻的變化,他認爲作一個“似乎什麼都知道,但是又什麼都不通”的通家或佛學家並不能解決生老病死等人生根本問題,也不能幫助有情衆生出離六道輪回。依據佛陀“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禅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的教誨,在我們現代,淨土法門最能應機,也最能在根本上幫助衆生,于是老法師有了盡形壽弘揚淨土法門的決心。

  現代社會,在東西方任何國家和地區,雖然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活受用日益豐富,但生活節奏卻日趨緊張,生活心態逐日苦悶。佛教教育在這個時代無疑是解決人們精神和心理問題屈指可數的門徑之一,當西方人在無奈中呐喊“上帝死了”時,獨有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色彩的佛教,在西方人渴盼的目光中進入他們的生活中。但是,由于佛教各個宗派側重不同,修學方式各異,華嚴、天臺、唯識等宗並未叩開西方的大門;而禅與淨土卻很快被許許多多人接受了。但我們知道,禅宗修學一定要有明眼人的指導才能有所成就,而我們又有多少明心見性和將要見性的禅師遠度重洋呢?這個問題我們大家誰都心裏有底。但淨土修學就不會存在這樣的難題,也不會有太大語言上的障礙和環境上的限製。

  淨土修學可在動中、靜中、工作中、休息中隨時隨處,不拘形式,隨意而就。它只要求修學者具足真信、切願,然後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即可帶業往生,不退成佛。時代在不斷發展,社會在不斷轉型,如果能在這個多變的群體中保持一顆真心不變,保持出離六道的意念不變,保持念佛修學,看破放下的精進不變,假以時日我們絕對不會說沒有收獲。所以老法師經常說:淨土法門雖難于産生信心,但卻易于修學,所以,只要大家肯幹、真幹,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一門深入,常時薰修,把每一個心念都轉換成“阿彌陀佛”,這樣我們一定會成就。

  

《淨空法師的理念》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