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空法师的理念▪P2

  ..续本文上一页经、做讲记、做注解、进行佛学讨论外,还编辑杂志、学习英语和电脑,并按次序定期升大座习讲。

  ④、筹办“佛陀教育学院”

  九八年底,在新加坡创办首间佛教学府“佛陀教育学院”的计划,正式被净空老法师和李木源居士提上日程。目前,所有文字资料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并已提交给新加坡教育部审批。“佛陀教育学院”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办学宗旨,准备开设三级教学课程,即预科班(一年)、正科班(三年)和研究班(三年)。学院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理论等方面稍有别于一般的佛教院校。教学计划将分单元逐步进行,一个单元课程学习结束后,经过导师验收许可,学生才能进行下一单元的课程。学习方式基本上以攻读一部经论为主,围绕自己所选学的这部经典展开必要的探讨和研究,所涉及其他所有经论都为其辅助,中途不得随意转换所学课程,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以这种教学方式为指导原则,以撰写讲记、心得报告和小座习讲、大座复讲为考试和实践,所有听众都可根据自己的观点提出建议,进行批评。课业结束后,以提交命题论文为阶段成绩评估。老法师希望通过这种中国传统的私塾教学方式,能为祖国佛教界培养一批宗教兼通,解行并进,有修有证,并能运用现代科技设备为弘扬佛法服务的高素质法门精英。

  【三】、以真诚增进交流

  ①、多元世界多元文化

  “世界是多元的,种族是多元的,文化、宗教也是多元的……”,这是净空老法师多年来所提倡和推行的团体、族群、社会以及各类宗教、文化实体之间的相处、对话、交流的基本思想概念。“只有拓开心量,念念为别人着想,念念为遍法界一切众生着想,念念不忘自己是义务社会教育工作者的身分。这样,我们的视野才能日益扩展,我们的心胸才能日益扩大,我们起心动念才是真诚,才是正念;如果有丝毫的私心和不平等心,就不能与佛陀的教化相应,不能把多元文化、多元种族、多元宗教的理念落实。”又说:“真觉了者,众生即是自己;善知识者,法界即是家园。虚空法界与自己其实就是一个完美的整体。所以,佛陀才说出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慈悲是佛教导的中心理念”。这是老法师对出家弟子及学生们的要求。

  ②、真诚是相互交流的出发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不管人与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还是宗教与宗教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的交流和往来已在所难免。对抗和猜疑,甚至采取暴力手段绝对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用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去和对方交流?这是老法师思考多年的问题。问题的产生看起来颇为复杂,也值得每个人去动脑筋思考,但老法师的答案却简单得让人吃惊,他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两个字“真诚”。“以真诚心平等看待一切众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种种难题会迎刃而解”。

  讨论起来,任何事情似乎单纯而易于下手,但实行起来似乎就不是想像的那么简单和如愿。但在老法师的“教育”理念下,宗教、种族、文化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可以在十分融洽的气氛中进行。从古至今,我们可能没有看到过不同宗教的信仰者在同一个屋顶下作祷告、读同一本经书、唱同一首赞美诗,但是我们却看到各个不同国家和地域,不同宗教和种族的人们其乐融融地在同一间教室上课。很多宗教虽然是国际性的,但其国际性是相对范围内的国际,是十分有针对性的国际,它们所划定的界限依然十分狭隘,依然有颇多的排他成分。各个宗教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去评论他人,但在“教育”的理念下就不存在这些问题。如果以教育的理念为出发点,我们便站在一个相对高度上,以同一个立场推心置腹地进行交流和对话,彼此之间坦诚布公、无成见、无顾虑、真诚以待,这样交流才有成果,对话才有收获。

  ③、求同存异共存共荣

  在澳大利亚昆士兰,每个月有一次由昆士兰少数民族事务局尤里局长所主持的“多元文化论坛”,各个不同的族群、宗教、学术界的领袖们同聚一堂,闲话交流,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以共同创造和谐、繁荣、安乐、福祉的社会为目的,各各作出真诚的贡献。净空老法师在澳期间,应邀出席并就论坛所提出的问题发表看法,提出期望。在该论坛上,大家围绕特定的主题展开辩论,交换意见,然后向政府提出解决宗教冲突或种族矛盾的方法。依老法师的观点,每一种文化,每一种宗教,每一个族群都有其优良美好可取之处。虽然各种文化和宗教所产生的背景与发展不同,但如果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他们之间一定有相同点或相似之处。老法师提议我们完全可以将此作为出发点,在这个基础上求同存异,共存共荣,共同发展。并且,彼此之间假若能够互相帮助,互取所长,在真诚和尊重的基础上展开交流,既不蛮横相互干涉内部事物,又不运用一切非理性手段去解决问题,则我们的世界一定会和平无战事,我们的社会一定会安定繁荣。以此因素,老法师深切期望能在澳洲创办一间“多元文化大学”,或在当地大学内开办“多元文化学院”、“多元文化学系”,来培育全球从事多元文化教学和推广此一大事因缘的专业人才。

  ④、尊重传统反对渗透

  净空老法师的交流理念其实与周恩来总理的外交思想不谋而合,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周总理在一九五五年万隆会议上曾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开展国际交流。这五项原则(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在当今社会仍然闪烁出煜煜光华,被国际社会所遵从,甚至已成为联合国宪章的基本条例。它们所表现出的是一种公正平等,不亢不卑的立场和崇尚和平的观念。“我们如果以真诚心来践履这五项原则,收到的效果则会更为显著,种种矛盾也就不称之为矛盾”老法师感叹地说,“这种好的思想观念,我们每一个种族、文化和宗教团体都有义务把它继承下来,发扬光大”。

  老法师讲经时常说:“不同的文化、族群和宗教之美,正如我们身体上的每个部位,它们各有其特色,各有其妙用。头有头之美、头之用,手有手之美、手之用,但是本末不能倒置,不能因为头戴帽子便强迫手也戴帽子,这样有违自然天性,也有违生存法则,会搞得不伦不类。不同的宗教与文化有其不同真善美的妙作,不可以差强人意甚或以强制手段去灌输自己的文化、生活方式或处事原则给别人,不可凌驾于别人之上,认为只有自己的东西才是最好的,全世界都得向我学习,这种观念从着手处已经错了。各个族群都有其优秀传统,传统的东西才能真正体现出这个民族的特色,也能体现出它文化的长处和妙处,都应该保留和发扬光大。”

  翻开近代史,我们看到在二战时代,强权政客打着维护世界和平,为人民争取民主自由的旗号,四处推销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人权和法制模式,完全不考虑其他国家的国情和历史文化,完全不懂得尊重别国的思惟方式和人民意愿,只想以自己一元文化、一极格局来强加别国,统治世界,这怎么能行得通呢?所谓“得道者昌,失道者亡”,他们势必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巨大的代价。老法师还常常譬喻说:“我们炎黄子孙所接受的是圣贤的教导,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文化之广博绝非他国人所能测度。中国文化就好像是一间独具特色的千年老店,而有些国家,如美国就像是一群小摊贩,他们没有历史渊源,大家推举一个人来代表这个团体是正确的。但如果是一所老字号的老店,它自有其承传管理的法则,不能任人宰割,不能轻易舍弃传统,也不可贸然取法他人的经营模式,而自毁优良传统文明,岂非可惜。因此不同的文化,我们不可厚非,应当平心看待,我们没有控制人、事、物的意念,没有占有人、事、物的心行,世界一切是完美的,不同文化更是多彩多姿,美不胜收”。老法师在演讲中常申述此一观点,既表明了立场,也维护了中华文化和整个民族的尊严,并且也称扬赞颂一切不同异族文化的真善美慧,令在场者赞叹不已。

  ⑤、访问伊斯兰教中心

  九八年底,在净空老法师和李木源居士的率领下,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净宗学会六十多位法师和居士,首次对新加坡伊斯兰教中心及所属慈善福利机构进行了访问,并向该中心老人院及孤儿院住众结缘红包、赠送礼品,另外发出五十份助学金申请表格供新加坡马来族贫困学生申请。此举立即在新加坡社会各阶层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当地华文报《联合早报》、《新民日报》及英文报《海峡时报》都做了详细报导,并且报章评论及社会人士在访问结束两三个星期之后,还津津乐道地谈论此事。看到政府及民众如此珍视宗教融洽和种族交流,老法师和李木源居士已计划在适当时候也对基督教、天主教和印度教等其它宗教团体进行友好访问。期望能以此抛砖引玉,引导各宗教、各民族加强交流,鼎力维护社会安定,种族和谐。

  【四】、以慈悲利益社会

  ①、慈悲是佛教的基本教义

  毋庸置疑,佛教是以推行和平和慈悲为其主导思想的特殊教育。净空老法师经常教导弟子和学生们,要拓开心量,包容一切,并且时时提及佛教所要求的慈悲不仅仅是对家人、朋友、认识的人或不认识的人,它还包括了我们的对手、敌人、动物、植物和一切我们能看见或看不见的有情生命。佛教的慈悲观主要是建立在“物我一体”,即“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的理论基础上。它的立足点坚定精纯,是佛弟子勇猛精进的推动力。佛教深明因果关系,不但坦然面对我们现前所报得的一切顺逆境遇,还放眼在我们过去的造作和未来的果报上。佛门有一句“百年修得同船渡”的老话,假如我们能明了此事的真相,我们自然会善待和珍惜所遭遇的一切因缘,和言软语,结欢喜缘,不再斤斤计较一些鸡…

《净空法师的理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