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經、做講記、做注解、進行佛學討論外,還編輯雜志、學習英語和電腦,並按次序定期升大座習講。
④、籌辦“佛陀教育學院”
九八年底,在新加坡創辦首間佛教學府“佛陀教育學院”的計劃,正式被淨空老法師和李木源居士提上日程。目前,所有文字資料准備工作已經完成,並已提交給新加坡教育部審批。“佛陀教育學院”以“學爲人師,行爲世範”爲辦學宗旨,准備開設叁級教學課程,即預科班(一年)、正科班(叁年)和研究班(叁年)。學院在課程設置、教學方式、教學理論等方面稍有別于一般的佛教院校。教學計劃將分單元逐步進行,一個單元課程學習結束後,經過導師驗收許可,學生才能進行下一單元的課程。學習方式基本上以攻讀一部經論爲主,圍繞自己所選學的這部經典展開必要的探討和研究,所涉及其他所有經論都爲其輔助,中途不得隨意轉換所學課程,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以這種教學方式爲指導原則,以撰寫講記、心得報告和小座習講、大座複講爲考試和實踐,所有聽衆都可根據自己的觀點提出建議,進行批評。課業結束後,以提交命題論文爲階段成績評估。老法師希望通過這種中國傳統的私塾教學方式,能爲祖國佛教界培養一批宗教兼通,解行並進,有修有證,並能運用現代科技設備爲弘揚佛法服務的高素質法門精英。
【叁】、以真誠增進交流
①、多元世界多元文化
“世界是多元的,種族是多元的,文化、宗教也是多元的……”,這是淨空老法師多年來所提倡和推行的團體、族群、社會以及各類宗教、文化實體之間的相處、對話、交流的基本思想概念。“只有拓開心量,念念爲別人著想,念念爲遍法界一切衆生著想,念念不忘自己是義務社會教育工作者的身分。這樣,我們的視野才能日益擴展,我們的心胸才能日益擴大,我們起心動念才是真誠,才是正念;如果有絲毫的私心和不平等心,就不能與佛陀的教化相應,不能把多元文化、多元種族、多元宗教的理念落實。”又說:“真覺了者,衆生即是自己;善知識者,法界即是家園。虛空法界與自己其實就是一個完美的整體。所以,佛陀才說出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慈悲是佛教導的中心理念”。這是老法師對出家弟子及學生們的要求。
②、真誠是相互交流的出發點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不管人與人之間、團體與團體之間,還是宗教與宗教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相互的交流和往來已在所難免。對抗和猜疑,甚至采取暴力手段絕對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用什麼樣的心態?什麼樣的方式方法去和對方交流?這是老法師思考多年的問題。問題的産生看起來頗爲複雜,也值得每個人去動腦筋思考,但老法師的答案卻簡單得讓人吃驚,他說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有兩個字“真誠”。“以真誠心平等看待一切衆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則種種難題會迎刃而解”。
討論起來,任何事情似乎單純而易于下手,但實行起來似乎就不是想像的那麼簡單和如願。但在老法師的“教育”理念下,宗教、種族、文化等一系列的問題都可以在十分融洽的氣氛中進行。從古至今,我們可能沒有看到過不同宗教的信仰者在同一個屋頂下作禱告、讀同一本經書、唱同一首贊美詩,但是我們卻看到各個不同國家和地域,不同宗教和種族的人們其樂融融地在同一間教室上課。很多宗教雖然是國際性的,但其國際性是相對範圍內的國際,是十分有針對性的國際,它們所劃定的界限依然十分狹隘,依然有頗多的排他成分。各個宗教都是以自我爲中心去評論他人,但在“教育”的理念下就不存在這些問題。如果以教育的理念爲出發點,我們便站在一個相對高度上,以同一個立場推心置腹地進行交流和對話,彼此之間坦誠布公、無成見、無顧慮、真誠以待,這樣交流才有成果,對話才有收獲。
③、求同存異共存共榮
在澳大利亞昆士蘭,每個月有一次由昆士蘭少數民族事務局尤裏局長所主持的“多元文化論壇”,各個不同的族群、宗教、學術界的領袖們同聚一堂,閑話交流,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以共同創造和諧、繁榮、安樂、福祉的社會爲目的,各各作出真誠的貢獻。淨空老法師在澳期間,應邀出席並就論壇所提出的問題發表看法,提出期望。在該論壇上,大家圍繞特定的主題展開辯論,交換意見,然後向政府提出解決宗教沖突或種族矛盾的方法。依老法師的觀點,每一種文化,每一種宗教,每一個族群都有其優良美好可取之處。雖然各種文化和宗教所産生的背景與發展不同,但如果細心觀察,我們會發現他們之間一定有相同點或相似之處。老法師提議我們完全可以將此作爲出發點,在這個基礎上求同存異,共存共榮,共同發展。並且,彼此之間假若能夠互相幫助,互取所長,在真誠和尊重的基礎上展開交流,既不蠻橫相互幹涉內部事物,又不運用一切非理性手段去解決問題,則我們的世界一定會和平無戰事,我們的社會一定會安定繁榮。以此因素,老法師深切期望能在澳洲創辦一間“多元文化大學”,或在當地大學內開辦“多元文化學院”、“多元文化學系”,來培育全球從事多元文化教學和推廣此一大事因緣的專業人才。
④、尊重傳統反對滲透
淨空老法師的交流理念其實與周恩來總理的外交思想不謀而合,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周總理在一九五五年萬隆會議上曾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以開展國際交流。這五項原則(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在當今社會仍然閃爍出煜煜光華,被國際社會所遵從,甚至已成爲聯合國憲章的基本條例。它們所表現出的是一種公正平等,不亢不卑的立場和崇尚和平的觀念。“我們如果以真誠心來踐履這五項原則,收到的效果則會更爲顯著,種種矛盾也就不稱之爲矛盾”老法師感歎地說,“這種好的思想觀念,我們每一個種族、文化和宗教團體都有義務把它繼承下來,發揚光大”。
老法師講經時常說:“不同的文化、族群和宗教之美,正如我們身體上的每個部位,它們各有其特色,各有其妙用。頭有頭之美、頭之用,手有手之美、手之用,但是本末不能倒置,不能因爲頭戴帽子便強迫手也戴帽子,這樣有違自然天性,也有違生存法則,會搞得不倫不類。不同的宗教與文化有其不同真善美的妙作,不可以差強人意甚或以強製手段去灌輸自己的文化、生活方式或處事原則給別人,不可淩駕于別人之上,認爲只有自己的東西才是最好的,全世界都得向我學習,這種觀念從著手處已經錯了。各個族群都有其優秀傳統,傳統的東西才能真正體現出這個民族的特色,也能體現出它文化的長處和妙處,都應該保留和發揚光大。”
翻開近代史,我們看到在二戰時代,強權政客打著維護世界和平,爲人民爭取民主自由的旗號,四處推銷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甚至人權和法製模式,完全不考慮其他國家的國情和曆史文化,完全不懂得尊重別國的思惟方式和人民意願,只想以自己一元文化、一極格局來強加別國,統治世界,這怎麼能行得通呢?所謂“得道者昌,失道者亡”,他們勢必要爲自己的所作所爲付出巨大的代價。老法師還常常譬喻說:“我們炎黃子孫所接受的是聖賢的教導,中國有五千年的悠久曆史,中國文化之廣博絕非他國人所能測度。中國文化就好像是一間獨具特色的千年老店,而有些國家,如美國就像是一群小攤販,他們沒有曆史淵源,大家推舉一個人來代表這個團體是正確的。但如果是一所老字號的老店,它自有其承傳管理的法則,不能任人宰割,不能輕易舍棄傳統,也不可貿然取法他人的經營模式,而自毀優良傳統文明,豈非可惜。因此不同的文化,我們不可厚非,應當平心看待,我們沒有控製人、事、物的意念,沒有占有人、事、物的心行,世界一切是完美的,不同文化更是多彩多姿,美不勝收”。老法師在演講中常申述此一觀點,既表明了立場,也維護了中華文化和整個民族的尊嚴,並且也稱揚贊頌一切不同異族文化的真善美慧,令在場者贊歎不已。
⑤、訪問伊斯蘭教中心
九八年底,在淨空老法師和李木源居士的率領下,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淨宗學會六十多位法師和居士,首次對新加坡伊斯蘭教中心及所屬慈善福利機構進行了訪問,並向該中心老人院及孤兒院住衆結緣紅包、贈送禮品,另外發出五十份助學金申請表格供新加坡馬來族貧困學生申請。此舉立即在新加坡社會各階層産生了極大的反響,當地華文報《聯合早報》、《新民日報》及英文報《海峽時報》都做了詳細報導,並且報章評論及社會人士在訪問結束兩叁個星期之後,還津津樂道地談論此事。看到政府及民衆如此珍視宗教融洽和種族交流,老法師和李木源居士已計劃在適當時候也對基督教、天主教和印度教等其它宗教團體進行友好訪問。期望能以此抛磚引玉,引導各宗教、各民族加強交流,鼎力維護社會安定,種族和諧。
【四】、以慈悲利益社會
①、慈悲是佛教的基本教義
毋庸置疑,佛教是以推行和平和慈悲爲其主導思想的特殊教育。淨空老法師經常教導弟子和學生們,要拓開心量,包容一切,並且時時提及佛教所要求的慈悲不僅僅是對家人、朋友、認識的人或不認識的人,它還包括了我們的對手、敵人、動物、植物和一切我們能看見或看不見的有情生命。佛教的慈悲觀主要是建立在“物我一體”,即“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的理論基礎上。它的立足點堅定精純,是佛弟子勇猛精進的推動力。佛教深明因果關系,不但坦然面對我們現前所報得的一切順逆境遇,還放眼在我們過去的造作和未來的果報上。佛門有一句“百年修得同船渡”的老話,假如我們能明了此事的真相,我們自然會善待和珍惜所遭遇的一切因緣,和言軟語,結歡喜緣,不再斤斤計較一些雞…
《淨空法師的理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