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無量壽經簡注易解(下)▪P11

  ..續本文上一頁樂,像忉利天人一樣。

  《注》

  (1)(道止)停留。

  于其城中,不能得出。所居舍宅在地,不能隨意高大。于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衆。其人智慧不明,知經複少。心不開解,意不歡樂。是故于彼,謂之胎生。

  《解》他們在疑城中不能出離。所住的宮殿只在地上,不能隨意大小。五百年之內,見不到佛,聽不到佛說法,見不到九品往生的菩薩、聲聞聖衆。因他們心裏有疑障,所以智慧很難開明,對經典的義理知道的很少。不能心開意解,生不起歡樂之心。因爲以上的種種原因,才稱他們爲胎生。

  若有衆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1),斷除疑惑。信己善根。作諸功德,至心回向。皆于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彌勒當知,彼化生者,智慧勝故。

  《解》如果有衆生能明了深信佛的圓滿智慧,乃至四種殊勝智慧,斷除疑惑,深信自己善根,勤修六度萬行,持名念佛,種諸功德,把所修功德回向求願,往生極樂世界。臨命終時,在很短的時間內,都能蒙佛接引在七寶池蓮花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身色相好,光明、智慧、功德都像諸菩薩們一樣,具足成就。彌勒你們應當知道,這些九品化生的菩薩,皆是因爲智慧超勝的緣故。

  《注》

  (1)(勝智)指佛智、普遍智、無等智、威德廣大不思議智。

  其胎生者,五百歲中,不見叁寶(1),不知菩薩法式,不得修習功德。無因奉事無量壽佛。當知此人,宿世之時,無有智慧,疑惑所致。

  《解》如果往生在邊地疑城胎生的衆生,五百歲中(是以我們的世間計時)不見叁寶,不知道菩薩修行生活的方法,也不能修習種種功德,沒有因緣奉事阿彌陀佛。應當知道,這些往生邊地的人,過去世中沒有智慧,懷疑自己的善根和佛的圓滿大智。所以,導致往生到邊地疑城之中。

  《注》

  (1)(不見叁寶)這裏指見不到阿彌陀佛,以及極樂世界的諸大菩薩,也聽不到佛說法。

  【惑盡見佛第四十一】

  《解》這一品經,是講生在邊地的衆生,一定要把疑惑完全斷盡了,才能花開見佛。

  譬如轉輪聖王,有七寶獄。王子得罪,禁閉其中。層樓绮殿(1),寶帳金床,欄窗榻座,妙飾奇珍。飲食衣服,如轉輪王。而以金锞,系其兩足。諸小王子,甯樂此不。慈氏白言,不也世尊。彼幽絷(2)時,心不自在。但以種種方便,欲求出離,求諸近臣,終不從心。輪王歡喜,方得解脫。

  《解》譬如轉輪聖王有七寶所造成的牢獄。王子犯罪,就囚禁在其中。這個牢獄裏有重樓、宮殿,都裝飾得很華麗。那裏面有金床和寶帳,以及欄窗榻座,都是珍貴奇妙的衆寶裝飾而成。衣服飲食等物質生活的享受都與轉輪王一樣。所不同的是用金質的腳鐐,把他的雙腳鎖起來。這些小王子難道還喜歡住在裏面嗎?

  彌勒菩薩回答說:“不會的,世尊。他們被囚禁的時候,失去了自由,心不自在,只想用種種方法,求得出離這個七寶獄。他求助于輪王身邊的大臣,終究未能如願。等到輪王心裏高興的時候,才能得到解脫”。

  《注》

  (1)(绮殿)裝飾華麗的宮殿。

  (2)(幽絷)囚禁。

  佛告彌勒,此諸衆生,亦複如是。若有墮于疑悔,希求佛智,至廣大智(1)。于自善根,不能生信。由聞佛名,起信心故。雖生彼國,于蓮華中,不得出現。彼處華胎,猶如園苑宮殿之想。何以故,彼中清淨,無諸穢惡。然于五百歲中,不見叁寶。不得供養奉事諸佛,遠離一切殊勝善根(2)。以此爲苦,不生欣樂。

  《解》佛告訴彌勒菩薩,這一類往生到邊地疑城的衆生,也像王子一樣。他們對于求得佛的智慧這件事感到懷疑、後悔,或者對于自己的善根不深信。他們雖然有這些疑惑,但是還相信念佛能往生極樂世界,也具足信願行,所以也能往生。

  雖然生到極樂世界,但在花胎中,不能立即見佛聞法。他們在花胎內的生活,猶如處在園苑宮殿之中。爲什麼呢?因爲他們在蓮花胎內清淨沒有汙染,也沒有惡事,處在非常清淨安樂的環境中。就像前面譬喻中的王子處在七寶牢獄一樣。

  但是他們在那裏要停留如此間五百歲的長時間,不能得見阿彌陀佛,聽不到佛的說法,也見不到九品往生的菩薩聖衆,所以也不能供養承事諸佛。無緣修習一切殊勝善根。他們以此爲苦,對邊地的生活不會感到欣喜快樂。

  《注》

  (1)(廣大智)指前一品所說的四智。

  (2)(一切殊勝善根)指供佛、聞法等善根。

  若此衆生,識其罪本(1),深自悔責(2),求離彼處。往昔世中,過失(3)盡已,然後乃出。即得往詣無量壽所,聽聞經法,久久亦當開解歡喜,亦得遍供無數無量諸佛,修諸功德。

  《解》這些往生在邊地的衆生,如果知道了自己生在邊地的原因,深深忏悔、責備自己的過失,要求出離邊地疑城。由于有忏悔的力量,等到過去世的疑惑全部斷盡了,然後才能出離。

  從邊地出來即可前往親近阿彌陀佛,聽佛講經說法。這些從邊地疑城出來的衆生,雖然聽佛講經說法,但必須要經過一段時間熏習,才能了解體悟佛的說法,心生歡喜。此時也有能力遍供無量無數諸佛,修習種種功德。

  《注》

  (1)(罪本)指前面經文所說的兩種疑惑。

  (2)(悔責)忏悔、責備自己。

  (3)(過失)指疑惑心。

  汝阿逸多,當知疑惑,于諸菩薩爲大損害,爲失大利。是故應當明信(1)諸佛無上智慧。

  《解》佛告訴彌勒菩薩,應當知道這兩種疑惑給菩薩們所帶來的損害很大。只要有懷疑,這種一生不退成佛的殊勝大利益就得不到。所以應當明了深信諸佛無上的智慧。

  《注》

  (1)(明信)明了、深信沒有疑惑。

  慈氏白言,雲何此界一類衆生,雖亦修善,而不求生。佛告慈氏,此等衆生,智慧微淺。分別西方,不及天界。是以非樂,不求生彼。

  《解》彌勒菩薩請問佛,爲什麼這個世界有一類衆生,他們雖然也肯修善,但不想求生極樂世界?

  佛告訴彌勒菩薩,這一類衆生,由于智慧淺薄,分別極樂世界比不上天界,所以他們不喜歡求生極樂淨土。

  慈氏白言,此等衆生,虛妄分別。不求佛刹,何免輪回。佛言彼等所種善根,不能離相,不求佛慧。深著世樂,人間福報。雖複修福,求人天果。得報之時,一切豐足。而未能出叁界獄中。假使父母妻子男女眷屬,欲相救免。邪見業王(1),未能舍離。常處輪回而不自在。

  《解》彌勒菩薩又請問佛,這些分別西方不及天界的衆生,因爲他們有虛妄分別,所以不願求生極樂世界。他們怎樣能脫離輪回呢?

  佛回答彌勒菩薩,這些人對所修的善根念念不忘,不求真實的智慧,貪圖世間的福報享受,所以他們雖然修福,所求的卻是人天福報。得報的時候,一切所需都能滿願,但是終究不能出離叁界牢獄。假使父母、妻子、男女眷屬想要救他免卻輪回,但是因爲他的邪知邪見、分別、執著太重,主宰著他自己,無法舍離。所以常在輪回,不得自在。

  《注》

  (1)(邪見業王)“邪見業”指邪知邪見、分別執著的業。“王”比喻主宰的意思。

  汝見愚癡之人,不種善根,但以世智聰辯,增益邪心(1)。雲何出離生死大難(2)。

  《解》你們看那些愚癡的人,他們不培植善根,只以世智聰辯來增長邪知邪見。這種人天天在造惡業,又如何能出離生死苦海呢?

  《注》

  (1)(邪心)指邪知邪見。

  (2)(生死大難)指六道輪回。

  複有衆生,雖種善根,作大福田。取相分別,情執深重。求出輪回,終不能得。

  《解》 還有一類衆生,雖然也在種善根,修大福報,持佛名號。但是,他們對做過的好事卻念念不忘,分別、執著的情執十分深重。這樣,縱然有心求出輪回,也不可能。

  若以無相智慧(1),植衆德本。身心清淨,遠離分別。求生淨刹,趣佛菩提。當生佛刹,永得解脫。

  《解》如果以無相的智慧,培植一切功德根本,專念阿彌陀佛聖號,身心決定能得到清淨,遠離妄想、分別、執著。這時心心念念只求往生極樂世界,趣向無上菩提。能這樣修學,一生中決定往生成佛,永遠脫離輪回的痛苦。

  《注》

  (1)(無相智慧)“無相”就是不執著,對世法、佛法都不執著。這不執著的心,就是清淨心。由清淨心生起的智慧便是“無相智慧”。

  【菩薩往生第四十二】

  《解》這一品經,是世尊爲我們介紹十方無量無邊世界中的菩薩,念佛往生淨土的狀況,爲我們作最好的證明。

  彌勒菩薩白佛言,今此娑婆世界,及諸佛刹,不退菩薩,當生極樂國者,其數幾何。

  《解》彌勒菩薩向佛請教:現在娑婆世界以及他方諸世界的不退菩薩,將來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數有多少?

  佛告彌勒,于此世界,有七百二十億菩薩,已曾供養無數諸佛。植衆德本,當生彼國。諸小行菩薩(1),修習功德,當往生者,不可稱計。

  《解》佛告訴彌勒菩薩:在娑婆世界,有七百二十億菩薩,已曾供養過無數諸佛,培植無量的功德善本,將來決定得生極樂淨土。也有無量無數的小行菩薩,也曾修習功德,將來往生的人數是不可計算的。

  《注》

  (1)(小行菩薩)指不退位以下的菩薩。

  不但我刹諸菩薩等,往生彼國。他方佛土,亦複如是。從遠照佛刹,有十八俱胝那由他菩薩摩诃薩(1),生彼國土。東北方寶藏佛刹,有九十億不退菩薩,當生彼國。從無量音佛刹,光明佛刹,龍天佛刹,勝力佛刹,師子佛刹,離塵佛刹,德首佛刹,仁王佛刹,華幢佛刹,不退菩薩當往生者,或數十百億,或數百千億,乃至萬億。

  《解》不但娑婆世界的無數諸菩薩,當來要往生極樂世界。他方諸佛世界的菩薩,往生的情況也是一樣。從遠照佛刹,有十八萬億的小行菩薩和大菩薩當來往生。

  東北方寶藏佛刹,有九十億不退菩薩,當來也要往生。從無量音佛刹、光明…

《大乘無量壽經簡注易解(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