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無量壽經簡注易解(下)▪P12

  ..續本文上一頁佛刹、龍天佛刹、勝力佛刹、師子佛刹、離塵佛刹、德首佛刹、仁王佛刹、華幢佛刹,這些諸佛刹土中的不退菩薩,當來要往生的,或者數十百億,或者數百千億,乃至萬億。

  《注》

  (1)(摩诃薩)是大菩薩的意思。通常稱地上菩薩爲摩诃薩。

  其第十二佛名無上華,彼有無數諸菩薩衆,皆不退轉。智慧勇猛,已曾供養無量諸佛。具大精進,發趣一乘(1)。于七日中,即能攝取百千億劫,大士所修堅固之法。斯等菩薩,皆當往生。

  《解》其第十二佛刹名無上華。這個刹土有無數的菩薩,都已證得不退轉位。智慧勇猛,在無量劫中,已曾供養過無量諸佛。在修學上都具足大精進,發心趣向成佛的法門。他們能在七日之中,就能攝取百千億劫大菩薩們所修的功德之法。這些菩薩皆當往生。

  《注》

  (1)(發趣一乘)發心趣向成佛的法門。

  其第十叁佛名曰無畏。彼有七百九十億大菩薩衆,諸小菩薩及比丘等,不可稱計,皆當往生。

  《解》其第十叁佛刹名叫無畏。這個刹土有七百九十億大菩薩。其余小菩薩以及比丘四衆等,人數不可稱說計算。他們當來也都能往生。

  十方世界諸佛名號,及菩薩衆當往生者,但說其名,窮劫不盡。

  《解》十方世界諸佛的名號、刹土的名號,以及彼菩薩衆當來往生的人數,如果要詳細的說出來,經無量劫的時間也說不完。足見西方極樂世界,確實是十方一切諸佛稱贊,一切諸大菩薩向往的修學聖地。我們今世有緣,切莫錯過。

  本經正宗分,至此節已說竟。

  【非是小乘第四十叁】

  《解》從四十叁到四十八品是本經的流通分。

  這一品經,是世尊告訴我們,念佛求生極樂世界的人不是小乘的根性。因爲這個法門是大乘。不但是大乘,而且是大乘中的大乘,一乘中的一乘,無上微妙的法門。

  佛告慈氏,汝觀彼諸菩薩摩诃薩,善獲利益。

  《解》佛告訴彌勒菩薩說,你看十方世界一切大小菩薩衆,他們往生到極樂世界,就能善巧地獲得這個一生平等成佛的真實利益。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阿彌陀佛名號,能生一念喜愛之心,歸依瞻禮,如說修行,當知此人爲得大利,當獲如上所說功德。心無下劣(1),亦不貢高。成就善根,悉皆增上。當知此人非是小乘,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解》如果有具足信願行的善男子、善女人,得聞阿彌陀佛名號,能生起一念歡喜愛好之心,歸依瞻禮,依佛所說如法修行,當知此人,即得往生淨土一生圓滿成佛的大利,應當獲得如經上所說的種種功德利益。

  佛再次表明,念佛人不能心存自卑,也不貢高我慢,時時處處要謙虛、厚道、老實念佛,這樣來成就增長善根。其人決定不是小乘根性,不但不是小乘,佛在此贊歎這樣的人:“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實在是與本經第一品中,以憍陳如尊者排名第一的旨趣,先後相映。

  《注》

  (1)(下劣)在此指卑下低劣。

  是故告汝天人世間阿修羅等(1),應當愛樂修習,生希有心。于此經中,生導師(2)想。欲令無量衆生,速疾安住得不退轉(3)。及欲見彼廣大莊嚴,攝受殊勝佛刹,圓滿功德者。當起精進,聽此法門。爲求法故,不生退屈谄僞(4)之心。

  《解》所以告訴你們天人、阿修羅等參加法會的大衆們,應當熱愛、喜樂修習這個法門,對此念佛成佛之法,生起希有難逢的心。以本經作爲自己真正的歸依處,把本經看作自己的導師,無論起心動念,所作所爲都以本經爲標准,不敢違背,方能令無量無邊的衆生,快速證得不退轉的果位。

  以及想要見到阿彌陀佛所攝受的廣大、莊嚴、殊勝、微妙的極樂佛刹,想要圓滿以上功德者,應當更加精進接受這個念佛求願往生的法門,爲求往生成佛,就不能生起退屈谄僞的心。

  《注》

  (1)(天人世間阿修羅等)這句是指參加這一法會的六道衆生。

  (2)(導師)是對佛的尊稱。佛能引導衆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3)(速疾安住得不退轉)“速疾”很快。“安住得不退轉”是不要經長時間,只要生到西方淨土就能圓證叁不退,安住在諸佛境界。

  (4)(退屈谄僞)“退屈”退心、後悔。“谄僞”谄曲虛僞不實。

  設入大火,不應疑悔。何以故,彼無量億諸菩薩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門,尊重聽聞,不生違背。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是故汝等,應求此法。

  《解》假如遇到大火等極大的災難,也不應該懷疑、後悔。爲什麼呢?因爲十方世界無數的菩薩衆,都是希求這個微妙的法門,能尊重聽聞、深信切願、依教奉行,對本經的教誨不生違背。

  十方世界有很多的菩薩衆,希望聽聞這部《無量壽經》、這個念佛法門,無奈因緣不具足而得不到。所以,你們大衆有緣遇到,就要認真修學,應努力求得此法的真實功德,才能在這一生中圓滿成就無上佛道。

  【受菩提記第四十四】

  《解》這一品經,是世尊給每一位信受奉行本經的人,普授成佛之記。也就是爲將來一定成佛作證明,非常希有。

  若于來世,乃至正法滅時,當有衆生,植諸善本,已曾供養無量諸佛。由彼如來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廣大法門。攝取受持,當獲廣大一切智智(1)。于彼法中,廣大勝解(2),獲大歡喜。廣爲他說,常樂修行。

  《解》若在將來之世,一直到佛陀的正法滅時,在這一萬二千年中,如果有衆生培植念佛的善根,宿世已曾供養過無量諸佛,由于諸佛威神力的加持,能使他在這一生中遇到如此廣大法門《大乘無量壽經》。

  遇到之後,歡喜信受經中的教誨,能攝取、受持,就必定能獲得廣大一切智智,對于這一法門徹底了解,生大歡喜。然後再把這個利益廣爲他人宣說,勸人常樂修習這個法門。

  《注》

  (1)(一切智智)指究竟圓滿真實智慧。

  (2)(廣大勝解)徹底了解。

  諸善男子,及善女人,能于是法,若已求、現求、當求者,皆獲善利。汝等應當安住無疑。種諸善本,應常修習,使無疑滯。不入一切種類珍寶成就牢獄(1)。

  《解》這些善男子、善女人,對于念佛往生法門,或者已經求得了,或是現在正在求,或是將來要求此法者,都可獲得往生不退成佛的殊勝利益。

  你們應當對這個法門要堅信不疑,積功累德,應常修行學習,使心中沒有疑惑、障礙,這樣便不會迷失在一切種類珍寶成就的叁界牢獄之中。

  《注》

  (1)(牢獄)在這裏是比喻住叁界如同牢獄。

  阿逸多,如是等類大威德者(1),能生佛法廣大異門(2)。由于此法不聽聞故,有一億菩薩,退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解》佛告訴彌勒菩薩說:如上所講的修學諸大乘法門的菩薩們,雖能開示佛法中的諸大乘法門,但由于未能聽聞彌陀淨土法門的緣故,有一億菩薩在成佛的道路上,他們退失了無上菩提的心行。

  《注》

  (1)(大威德者)是指修學大乘佛法的人。

  (2)(廣大異門)淨土法門以外的大乘法門。

  若有衆生,于此經典,書寫、供養、受持、讀誦,于須臾頃爲他演說,勸令聽聞,不生憂惱,乃至晝夜思惟彼刹,及佛功德。于無上道,終不退轉。

  《解》倘若有人對于這一部經,能發心書寫、供養、受持、讀誦,即使是在很短的時間、偶然的機會,也要爲他人演講宣說,勸令聽聞,不生憂愁煩惱,乃至晝夜思念西方極樂世界及阿彌陀佛的功德。這樣的人在成佛的道路上決定不會退轉。

  彼人臨終,假使叁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亦能超過,生彼國土。是人已曾值過去佛,受菩提記。一切如來,同所稱贊。是故應當專心信受、持誦、說行。

  《解》這樣依教奉行的人,在他臨命終時,假使叁千大千世界到處都是劫火災難,他也能避免。並能夠順利的往生極樂世界。爲什麼呢?因爲他曾經供養過無量無數諸佛,諸佛如來爲他授記。並得到一切諸佛如來的稱贊。由于以上的種種殊勝利益,所以你們應當專心信受、持誦、宣說、奉行此經。

  【獨留此經第四十五】

  《解》佛這一品經中特爲顯示世尊大慈大悲,在佛法滅後,再留此經住世一百年,普度一切罪苦衆生。

  吾今爲諸衆生說此經法,令見無量壽佛,及其國土一切所有。所當爲者,皆可求之。無得以我滅度之後,複生疑惑。

  《解》釋迦牟尼佛說,我今天爲一切衆生說這一部《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就是希望一切衆生能夠見到阿彌陀佛,以及極樂國土中的種種殊勝莊嚴。所以你們所應當學習的,就是發願往生,這是大衆都可以求得。不要等到我入涅槃之後,對這一部經又生起疑惑。

  當來之世(1),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衆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解》將來末法盡時(佛入滅後一萬二千年),佛所說一切經論學習方法,都會在這個世界消失。那時,我以大慈悲心哀愍衆生,又以威神加持,特留此經繼續在世間流通一百年。那個時候的衆生,若有遇到這部經,肯依教奉行,歡喜信願求生極樂世界,都可以得到度脫。

  《注》

  (1)(當來之世)指釋迦牟尼佛示現滅度之後,佛的法運有正法、像法、末法叁個時期,共有一萬二千年。

  如來興世(1),難值難見。諸佛經道(2),難得難聞。遇善知識(3),聞法能行,此亦爲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解》佛示現在這個世間,是很難遇到、見到的。佛所講的經和所講的修行方法,也是很難聽得到的。想要遇到善知識也很不容易。即使遇到善知識的教導,聞法之後,而能依教奉行,也很難得。如果聽到這部經、這個念佛往生的法門,能真正相信,歡喜受持,那是難中之難,沒有比這個難更難了。

  《注》

  (1)(興世)是出現于世。

  (2)(道)指修行的理論與方法。

  (3)(善知識)指正知正見、如法修行的人,能引導衆生于善道的人。

  若有衆生得聞佛聲(1),慈心清淨,踴躍歡喜,衣毛爲起(2)或…

《大乘無量壽經簡注易解(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