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開慧。寂照一如、寂照平等、寂照不二,這才是禅宗頓教所講求的。六祖說:“心口俱善,內外一種,這就是定慧平等”。這一句是教導我們如何學定慧等學;換句話說,定慧等學的最初方便是心口俱善。內心和我們的外表要一致,不能口裏說的是一樁,心裏想的是另一樁,那就不是禅定。心裏想的、口裏說的、身體所行的,完全是一樣,這就叫定慧等學。這樁事情是要我們自己去悟,自己去修,如果有爭執,就是迷惑顛倒。稍有一點爭執的心,這就是勝負的煩惱沒有斷,必然增長四相的執著,即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的執著。宗旨大意是如此。
第叁段:是講一行叁昧。“一行叁昧”是定慧一體的修行要領,在中國南傳禅宗裏非常重要,特別重視“一行”。行就是修行,修什麼?修一,就是心、口、身行要一,這就叫叁昧。六祖說:“于一切處所,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者,就叫做一行叁昧。”六祖引經來證明他所說是有根據的,《淨名經》雲:“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這是修行最重要的一個綱領,若不能把握這個綱領,我們的修學是很難成就的。尤其對于“一行”,必須要有正確、清晰的了解,而後才有下手之處。
一般所犯的過失,所犯的錯誤,大師告訴我們,是迷著法相。對于法相認識不清楚,同時又執著,誤會了,以爲是只要坐在那裏不動,盤腿面壁,心中不起念頭,這就叫做一行叁昧。這是將一行叁昧錯解了,這種見解,實在說等于無情的衆生。一塊石頭,它擺在那個地方幾百年、幾千年,它在那裏不動,它也不打妄想;換句話說,這塊石頭就入了禅定?我們要想學佛、修禅定,修到最後就變成一塊石頭?所以,這種觀念是錯誤的,是誤解一行叁昧,這是障道的因緣。還有一種,譬如神秀大師他們所傳的,靜坐看心、觀靜,認爲心要是不動不起,這就是禅定。這種觀念、這種修行法,在佛教裏相當普遍。六祖告訴我們,若我們對于這個方法執迷,到最後不但不能成就禅定,還免不了著魔。這樣輾轉的相教,當然是錯誤的;這個錯誤就大了,不但是自己不能成就,而且誤了一些好心學佛之人,豈不是非常可惜!
如何正確修行“一行叁昧”?六祖說:“但行直心。”直心就是誠心。無論在什麼場所,無論在什麼境界,總要保持著心地的真誠,同時要空寂,不著一法,心境俱空。道應當要流通,佛祖爲我們說“應用無礙”,如《華嚴經》所顯示,不但理事無礙,而且事事無礙,這是正確的。六祖又告訴我們:“定慧名是有二,體是一個。”一個就不能住,就不能執著。心如果住法,無論什麼法,只要你有執著,只要你心有所住,這就是自己纏縛了自己。《金剛經》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生無所住心”,這都是世尊教誡菩薩的名言。迷人漸漸能契入這個修行方法;覺悟的人,他就頓修,速度就來得快。只要識心達本,知道一切法原無差別,所謂聖凡平等、性相不二。
第四段:禅宗自從世尊傳于迦葉後,祖祖相傳本來的正教,我們一定要記住、要理解、要依教修行。六祖提出叁條大綱:“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這是大乘佛法叁大綱領。能把握綱領,依照這個綱領去修學,決定不會錯誤。不但參禅如此,縱然是研教、念佛、持戒、修密也不離這叁大綱領。離開這叁大綱領,就不是佛法。
第一綱領是“無念爲宗”。何謂“無念爲宗”?六祖說:“于念離念。”這句話不太好懂。我們通常講“離念”,離念一定是無念,無念就沒有念了。“無念”沒有念,不是禅宗講的無念,禅宗講的是“念而無念”。可見,他是有念,有念而不執著,知道念的體相,這是離念。在相上講,他見聞覺知,六根照見六塵所起的作用,不染六塵境界,也不會因六塵境界而生起妄心。這個妄心,是唯識講的“心法”與“心所法”。說得再粗顯一點,就是不起心;八心王與五十一心所都不相應,這就是不在境界中生心。
“無”,是無任何的事情,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凡夫心裏面總有事,事就是煩惱。如果一個人心裏面沒有事,諸位想想:心沒有事,身當然沒有事,境界也沒有事,所以才能得到一切清淨。還有一個意思是“無二相”,以清淨心觀察世出世間,無非清淨,正是佛在大經所講:“生滅滅已,寂滅現前。”寂滅現前時就是無二相,萬法平等一如,我們在《華嚴》、《法華》都體會到這樣的境界。這是佛與大菩薩的真實境界,必須要到無念才能證得。這個境界中,決定沒有塵勞煩惱的念頭生起。這是“無”的意思。“念”,是真如自性起念;換句話說,就是真如之用。這是說明“無念”是念而無念,無的是妄念,念的是真念,就是真如起念,真如之用。經上說:“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這就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可見禅宗講“無念爲宗”,並不是教你什麼都不想,什麼念頭都沒有。這是誤會!它是教我們無心意識的妄念,存自性真如的正念,無念爲宗是如是講法。
第二綱領是“無相爲體”。無相爲體是說“于相離相”,這才是無相。“相”,是阿賴耶的本質相,在我們眼前,爲我們六根所緣的本質境界。離什麼相?離妄相。這個道理在唯識說得非常透徹。在一切相不起妄想、分別,也不起妄念,這就叫“于相離相”。能做到于相離相,法體就清淨,這個時候清淨法身現前,正是所謂心清淨則身清淨,身清淨則境界清淨,境界清淨則國土清淨,所謂“心淨則土淨”。這對于修淨土的同修來說尤其重要,若修淨土決定要取得理一心不亂,不懂得這個道理是無法起修。
第叁綱領是“無住爲本”。無住,佛在《金剛經》特別強調;而六祖也是在“無住”大徹大悟。何謂“無住”?六祖說:“于諸法上,要學著念念不住。念念之中,不思前境。”這句話說得實在是太好了。我們凡夫妄念紛飛,想東想西,想前想後,這是錯誤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與六祖說的“本來無一物”,都是講求“無住爲本”。這叁大綱領,是祖祖相傳本來正教。
第五段:是講修學違背了叁個綱領,有什麼樣的過失。第一,違背無念爲宗,這是起心動念的過失。六祖說:假如我們一切都不想,一切的念都除盡,實在講就是修無想定。無想定,果報在無想天,無想天是屬于外道天,不是真正的成就。六祖說:“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爲大錯。”就是生到無想天,還是大錯。其次,這樣的人,他對于如來所說之法、祖師所說之法義,並不了解,也不認識;自己錯了,猶算罷了,還要勸別人,教導別人,又謗佛經,這個罪過就大了。造這種罪過,他自己還不曉得,這真正是非常的可憐!六祖說:在境界裏,如果有念,必定就起邪見、不正確的見解,一切妄念都會從此而生。這是起念的毛病、過失。第二,講著相的過失。“諸法實相”是說一切法無相,如果我們在一切法分別執著,這就是取相。無相當中若是取相,還要執著相,這當然是大錯,與法性、實相相違背了。第叁,講有住的過失。這是不了解諸法空相,所以他的心時常住在境緣上,于是起惑造業,輪回不已。這是凡夫住相所造成的結果,就是生死輪回。修行人前念、今念、後念相續不斷,依舊是被業報纏縛,他不能見性,不能證得一心。可見,修行人心要是有住,也是錯了。
◎教授坐禅第四
師示衆雲。善知識。何名坐禅。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于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爲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爲禅。善知識。何名禅定。外離相爲禅。內不亂爲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爲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善知識。外離相即禅。內不亂即定。外禅內定。是爲禅定。淨名經雲。即時豁然。還得本心。菩薩戒經雲。我本性元自清淨。善知識。于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然此門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淨。亦不是不動。若言著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無所著也。若言著淨。人性本淨。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淨。起心著淨。卻生淨妄。妄無處所。著者是妄。淨無形相。卻立淨相。言是工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淨縛。善知識。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善知識。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若著心著淨。卻障道也。
這一章經文不長,是本經裏面文字最少的,但是很重要。因爲坐禅是禅宗的基本修學法,若對于坐禅的理論與事相不能真正了解,則會盲修瞎練。古德說:“坐禅雖標榜身口意叁業不動,然一切處心不動,則語默動靜無不是禅。”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在世間,講經叁百余會,說法四十九年,足迹遍五印度,大經常贊歎說:“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的禅定,這一點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若只說盤腿面壁是禅,不是盤腿面壁就不是禅,這決不是祖師門中正確的禅定。所以,在六祖平常教誡中,弟子特別集結法要,告訴我們大師教授坐禅的綱領。經文分爲四個段落:
第一段:“解釋坐禅”。六祖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這一句是這一章經的總綱,我們要牢牢的記住。大乘佛法、一乘佛法確實是無障無礙,正是《華嚴經》講的四無礙法界。尤其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就是真正的禅定;有礙則非禅定。六祖說:“外于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爲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爲禅。”由此可知,坐禅的“坐”字,並不是盤腿面壁打坐的“坐”,而是取這個字的意思;譬如,我們身坐在那裏,身就“不動”。坐禅不是教我們身坐;換句話說,不是教我們身不動,而是教我們心不動,這才是坐禅。心不動是“坐”,身不動不是“坐”。“禅”是什麼?見性不動。見性不動,《楞嚴經》十番顯見裏說得好,“顯見是心,顯見不動”,顯見不動就是禅。換句話說,說了一個“不動”,當然不滅、不失、無還、不雜、無礙、不分、超情、離見都包括在…
《六祖壇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