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开慧。寂照一如、寂照平等、寂照不二,这才是禅宗顿教所讲求的。六祖说:“心口俱善,内外一种,这就是定慧平等”。这一句是教导我们如何学定慧等学;换句话说,定慧等学的最初方便是心口俱善。内心和我们的外表要一致,不能口里说的是一桩,心里想的是另一桩,那就不是禅定。心里想的、口里说的、身体所行的,完全是一样,这就叫定慧等学。这桩事情是要我们自己去悟,自己去修,如果有争执,就是迷惑颠倒。稍有一点争执的心,这就是胜负的烦恼没有断,必然增长四相的执著,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执著。宗旨大意是如此。
第三段:是讲一行三昧。“一行三昧”是定慧一体的修行要领,在中国南传禅宗里非常重要,特别重视“一行”。行就是修行,修什么?修一,就是心、口、身行要一,这就叫三昧。六祖说:“于一切处所,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者,就叫做一行三昧。”六祖引经来证明他所说是有根据的,《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这是修行最重要的一个纲领,若不能把握这个纲领,我们的修学是很难成就的。尤其对于“一行”,必须要有正确、清晰的了解,而后才有下手之处。
一般所犯的过失,所犯的错误,大师告诉我们,是迷著法相。对于法相认识不清楚,同时又执著,误会了,以为是只要坐在那里不动,盘腿面壁,心中不起念头,这就叫做一行三昧。这是将一行三昧错解了,这种见解,实在说等于无情的众生。一块石头,它摆在那个地方几百年、几千年,它在那里不动,它也不打妄想;换句话说,这块石头就入了禅定?我们要想学佛、修禅定,修到最后就变成一块石头?所以,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是误解一行三昧,这是障道的因缘。还有一种,譬如神秀大师他们所传的,静坐看心、观静,认为心要是不动不起,这就是禅定。这种观念、这种修行法,在佛教里相当普遍。六祖告诉我们,若我们对于这个方法执迷,到最后不但不能成就禅定,还免不了著魔。这样辗转的相教,当然是错误的;这个错误就大了,不但是自己不能成就,而且误了一些好心学佛之人,岂不是非常可惜!
如何正确修行“一行三昧”?六祖说:“但行直心。”直心就是诚心。无论在什么场所,无论在什么境界,总要保持著心地的真诚,同时要空寂,不著一法,心境俱空。道应当要流通,佛祖为我们说“应用无碍”,如《华严经》所显示,不但理事无碍,而且事事无碍,这是正确的。六祖又告诉我们:“定慧名是有二,体是一个。”一个就不能住,就不能执著。心如果住法,无论什么法,只要你有执著,只要你心有所住,这就是自己缠缚了自己。《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这都是世尊教诫菩萨的名言。迷人渐渐能契入这个修行方法;觉悟的人,他就顿修,速度就来得快。只要识心达本,知道一切法原无差别,所谓圣凡平等、性相不二。
第四段:禅宗自从世尊传于迦叶后,祖祖相传本来的正教,我们一定要记住、要理解、要依教修行。六祖提出三条大纲:“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是大乘佛法三大纲领。能把握纲领,依照这个纲领去修学,决定不会错误。不但参禅如此,纵然是研教、念佛、持戒、修密也不离这三大纲领。离开这三大纲领,就不是佛法。
第一纲领是“无念为宗”。何谓“无念为宗”?六祖说:“于念离念。”这句话不太好懂。我们通常讲“离念”,离念一定是无念,无念就没有念了。“无念”没有念,不是禅宗讲的无念,禅宗讲的是“念而无念”。可见,他是有念,有念而不执著,知道念的体相,这是离念。在相上讲,他见闻觉知,六根照见六尘所起的作用,不染六尘境界,也不会因六尘境界而生起妄心。这个妄心,是唯识讲的“心法”与“心所法”。说得再粗显一点,就是不起心;八心王与五十一心所都不相应,这就是不在境界中生心。
“无”,是无任何的事情,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凡夫心里面总有事,事就是烦恼。如果一个人心里面没有事,诸位想想:心没有事,身当然没有事,境界也没有事,所以才能得到一切清净。还有一个意思是“无二相”,以清净心观察世出世间,无非清净,正是佛在大经所讲:“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寂灭现前时就是无二相,万法平等一如,我们在《华严》、《法华》都体会到这样的境界。这是佛与大菩萨的真实境界,必须要到无念才能证得。这个境界中,决定没有尘劳烦恼的念头生起。这是“无”的意思。“念”,是真如自性起念;换句话说,就是真如之用。这是说明“无念”是念而无念,无的是妄念,念的是真念,就是真如起念,真如之用。经上说:“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这就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可见禅宗讲“无念为宗”,并不是教你什么都不想,什么念头都没有。这是误会!它是教我们无心意识的妄念,存自性真如的正念,无念为宗是如是讲法。
第二纲领是“无相为体”。无相为体是说“于相离相”,这才是无相。“相”,是阿赖耶的本质相,在我们眼前,为我们六根所缘的本质境界。离什么相?离妄相。这个道理在唯识说得非常透彻。在一切相不起妄想、分别,也不起妄念,这就叫“于相离相”。能做到于相离相,法体就清净,这个时候清净法身现前,正是所谓心清净则身清净,身清净则境界清净,境界清净则国土清净,所谓“心净则土净”。这对于修净土的同修来说尤其重要,若修净土决定要取得理一心不乱,不懂得这个道理是无法起修。
第三纲领是“无住为本”。无住,佛在《金刚经》特别强调;而六祖也是在“无住”大彻大悟。何谓“无住”?六祖说:“于诸法上,要学著念念不住。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这句话说得实在是太好了。我们凡夫妄念纷飞,想东想西,想前想后,这是错误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与六祖说的“本来无一物”,都是讲求“无住为本”。这三大纲领,是祖祖相传本来正教。
第五段:是讲修学违背了三个纲领,有什么样的过失。第一,违背无念为宗,这是起心动念的过失。六祖说:假如我们一切都不想,一切的念都除尽,实在讲就是修无想定。无想定,果报在无想天,无想天是属于外道天,不是真正的成就。六祖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就是生到无想天,还是大错。其次,这样的人,他对于如来所说之法、祖师所说之法义,并不了解,也不认识;自己错了,犹算罢了,还要劝别人,教导别人,又谤佛经,这个罪过就大了。造这种罪过,他自己还不晓得,这真正是非常的可怜!六祖说:在境界里,如果有念,必定就起邪见、不正确的见解,一切妄念都会从此而生。这是起念的毛病、过失。第二,讲著相的过失。“诸法实相”是说一切法无相,如果我们在一切法分别执著,这就是取相。无相当中若是取相,还要执著相,这当然是大错,与法性、实相相违背了。第三,讲有住的过失。这是不了解诸法空相,所以他的心时常住在境缘上,于是起惑造业,轮回不已。这是凡夫住相所造成的结果,就是生死轮回。修行人前念、今念、后念相续不断,依旧是被业报缠缚,他不能见性,不能证得一心。可见,修行人心要是有住,也是错了。
◎教授坐禅第四
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然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若言著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著心著净。却障道也。
这一章经文不长,是本经里面文字最少的,但是很重要。因为坐禅是禅宗的基本修学法,若对于坐禅的理论与事相不能真正了解,则会盲修瞎练。古德说:“坐禅虽标榜身口意三业不动,然一切处心不动,则语默动静无不是禅。”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在世间,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足迹遍五印度,大经常赞叹说:“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这就是释迦牟尼佛的禅定,这一点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若只说盘腿面壁是禅,不是盘腿面壁就不是禅,这决不是祖师门中正确的禅定。所以,在六祖平常教诫中,弟子特别集结法要,告诉我们大师教授坐禅的纲领。经文分为四个段落:
第一段:“解释坐禅”。六祖说:“此法门中,无障无碍。”这一句是这一章经的总纲,我们要牢牢的记住。大乘佛法、一乘佛法确实是无障无碍,正是《华严经》讲的四无碍法界。尤其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就是真正的禅定;有碍则非禅定。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由此可知,坐禅的“坐”字,并不是盘腿面壁打坐的“坐”,而是取这个字的意思;譬如,我们身坐在那里,身就“不动”。坐禅不是教我们身坐;换句话说,不是教我们身不动,而是教我们心不动,这才是坐禅。心不动是“坐”,身不动不是“坐”。“禅”是什么?见性不动。见性不动,《楞严经》十番显见里说得好,“显见是心,显见不动”,显见不动就是禅。换句话说,说了一个“不动”,当然不灭、不失、无还、不杂、无碍、不分、超情、离见都包括在…
《六祖坛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