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讲记▪P18

  ..续本文上一页这一句的意思里面。这就是真心,这就是佛性。所以,自性不动就是禅,自性清净心就是禅心,就是真正的禅定。这是大师在此地特别教诫我们,我们必须要体认。

  这一章题目是“教授坐禅”,似乎是偏重在禅宗的修学上,实际说来,一切大乘佛法,包括净土法门在内,无不是修学禅定。尤其是《楞严经》,所讲求的是“楞严大定”,那是上上之禅。而《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观世音耳根圆通章》是《楞严经》的精华,可见念佛就是修的禅定。因此,教授坐禅这一章的宗旨、方法,是遍及一切大乘所有的法门,我们不要看得太窄小。

  第二段:“解释禅定”。六祖说:“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面我们能离相,这就是禅。内要是不乱,若见境心不乱者,这是真正的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这是南传顿教对于禅定解释的精义,语言虽然很简单,意境确实是有相当的深度。尤其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能够心不乱、心不动,这才是佛祖所谓的禅定。六祖又举《净名经》做证明,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高子遗书》云:“但自默观吾性本来清净无物,不可自生缠扰”,只要自生缠扰,就是违背了自性清净心。“吾性本来完全具足,不可自疑亏欠。”实在讲,一切众生与诸佛如来是平等不二,诸佛如来比我们并没有增加一些,我们比诸佛如来也没有缺少什么;法法本来具足,我们要能体认这个事实真相。“吾性本来荡平正直,不可自作迂曲。”平等正直是本来心,本性本来如是;我们在境界里不平等,行事不正直,这是病,这不是真心里面所有的。所以,不可自作迂曲。“吾性本来广大无垠,不可自为局促。”这个意思在《楞严经》有详细的说明。“吾性本来光明照朗,不可自为迷昧。”迷是迷惑,昧是愚昧;迷惑、愚昧也不是我们真心本性原有之物。“吾性本来易简直截,不可自增造作。”我们要像佛菩萨一样,在日常待人接物之中,要修学“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如此才能与真性相应,才是真正的禅定现前。

  第三段:“大师教导我们正确的修行方法”。这里面有几句话非常重要。六祖说:“于念念之中,要自见本性清净”。念念之中,就是二六时中。六根接触六尘起作用的时候,正如宗门说的“六根门头放光动地”,这是要“自见本性清净”。特别要注意到的,大师教我们要“自修自行,自成佛道。”修就是修正我们的毛病过失。我们念念中不见自性清净,这就是过失;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这就是正确的。这一个大前提非常重要。

  六祖说:“此门坐禅,原本并不执著心,也不执著净,也不是不动。”大师在黄梅东禅寺八个月,每天舂米破柴,可见他不是不动;他在黄梅八个月是修的真定,而我们凡夫肉眼却看不出来。这是修学坐禅重要的纲领。六祖说:“四威仪中,即行住坐卧,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诸位特别要记住,前面所讲的“自修自行,自成佛道”,不是对人,也不是对事。对人、对事则有是非曲直,对自己决定没有是非善恶。自性本来清净,自性本来不动,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第四段:教导我们,不明了这桩事的真实相,免不了要发生过失。祖师开导我们:“心元是妄”,这是讲心意识;“故无所著”,著就是迷。修行人起心若执著净,“我现在修的是净土,我现在的身心很清净”,你自己妄立一个清净相,这样就不清净,就将我们的自性本净障碍住,就被妄境所缠缚。迷人身虽不动,口里常说别人是非长短好恶;换句话说,自己身不动,接触外面,妄心、妄念还是随时起来,与道就相违背。由此可知,真正修行人,如六祖所说的不见他人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总而言之,修行人如果执著心、执著净,总是障道,总是错误。这是“教授坐禅”的纲领,希望我们能记住,对我们的修学能有所帮助。

  ◎传香忏悔第五

  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于是升座告众曰。来。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自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众胡跪。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善知识。此香各自内薰。莫向外觅。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憍诳染。从前所作恶业憍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善知识。已上是为无相忏悔。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愆不灭。后过又生。前愆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惠能度。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又无上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愿力法。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善知识。归依觉。二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从今日去。称觉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二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归依。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归戒。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善知识。既归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总随我道。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何名清净法身。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善知识。自心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憍慢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人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善知识。从法身思量。即是化身佛。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归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舍宅。不言归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吾有一无相颂。若能诵持。言下令汝积劫迷罪一时消灭。颂曰。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吾祖惟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若欲…

《六祖坛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公案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