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讲记▪P19

  ..续本文上一页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师言。善知识。总须诵取。依此修行。言下见性。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于此言下不悟。即对面千里。何勤远来。珍重好去。一众闻法。靡不开悟。欢喜奉行。

  这章经文可以分为七个段落。末后一段是偈颂,前面属于长行文。“传香”,“传”是指传授,“香”是指五分法身香,也就是说的法身因果;换句话说,就是六祖传授弟子们明心见性、修因证果的法门。

  第一段:“总明修行的方法”。六祖说:“此事须从自性中起。”此事是讲明心见性之事,也就是无上菩提之事,在净土宗的学人,就是理一心不乱之事。应当要知道,这是真正的大事。佛在《法华经》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就是这桩事情。六祖在经中所谓“此事”,就是指“一大事因缘”,必须要晓得,这是从自性当中生起的。他教导我们,“一切时要念念自净其心”,这就是修学明心见性的原则。“一定要见自己的法身,见自己心中之佛,这就叫自修自行、自度自戒。从修学的开始到证得无上的果位,都是真实不虚的。”这几句话,可以说是修学的总纲领。

  第二段:讲“传香”。举出具体修行的细则,虽然说细则,依旧是修学纲领。“传香”,先传自性五分法身香。经典讲的“五分法身”,名称与小乘所说的相同,但它的意思、境界,比小乘要超越得太多。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香:第一是“戒香”。所谓戒香,“心里确实做到无非、无恶,没有一切恶念,无嫉妒、无贪、无嗔、无劫害”;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处所,顺境也好,逆境也好,起心动念决定没有伤害一切众生的念头,这就叫戒香。可见,这样的“戒”才能称性,才是从自性中生起的。第二是“定香”。“定”,于善恶境界一切相状之中,都能保持自心不乱,这就叫做定。这是自性本定,《楞严经》称作“首楞严大定”。第三是“慧香”。“慧”是般若的智照,这也是起于自性的。虽然在相上来看,确实是有断恶修善,有这些事,可是决没有断恶修善的执著,这才叫做慧。如果著相,就不叫做慧香。由此可知,六祖所谓的慧香,就是“离一切相,修一切法”。

  第四是“解脱香”。解脱就是自在,我们世间法所谓是自由自在,在佛法里称为“无碍”;必须要做到心无攀缘。佛法里,尤其是大乘佛法,可以说是弘愿甚深。无边的弘愿,但是菩萨决定没有攀缘。譬如,菩萨有普度众生的大愿,菩萨要不要做度众生的事业?当然要。如果机缘不成熟,菩萨还是如如不动。这里面有个重要的问题:第一,菩萨虽有愿,愿不能成就,菩萨本身有障碍,所谓是业障,障碍了他;第二,众生没有福,也障碍了菩萨的弘愿。菩萨必须要忏除自己的业障,同时又要众生有福,这时菩萨就示现祖师的地位,能够建大道场,做大佛事,普度一切众生。这两种障碍有一种还不能排除,菩萨就在深山里住茅篷,或者闭关自守,正如古人所说:“进则兼善天下,退则独善其身。”这里面没有攀缘,只有随缘,正是普贤菩萨所谓“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所以,菩萨的心是清净的,不思善也不思恶,一切自在无碍,这叫做解脱香。第五是“解脱知见香”。这是说要识自本心,真正的认识自己本来的真心,通达诸佛所证的真理,和光接物,永远离开人我执与法我执,这样的知见就是佛知佛见,我们称作解脱知见香。这是五分法身香。末后,大师劝我们应当“各自内薰,莫向外觅”,这两句话是苦口婆心,非常恳切。

  第三段:“大师教导我们无相忏悔”。我们先说无相忏悔的功德利益,大师在经中明白的开示:“无相忏悔的功德,确实能消灭三世罪”,三世是指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换句话说,无罪不灭,“果报是得三业清净”,身清净、意清净、口清净,换句话说,无不清净。由此可知,灭罪、清净是从忏悔中得来的。菩萨能随缘而不攀缘,主要就是他明白这个道理,他真正能修学无相忏悔。

  “忏悔”,可以连起来看,也可以分开来讲。“忏”这个字,原是印度梵文的音译,叫做“忏摩”,意思是忏除过去的罪业,也就是指往昔所有种种的恶业。恶业,当然不外乎身口意三业的造作。恶业中最重的,六祖在此特别指出三条纲要。第一条是“愚迷”,愚是愚痴,迷是迷惑。一个人若离开了愚迷,他决定不会造罪业,所以愚迷摆在第一。第二条是“憍诳”,这确实是一切众生无始劫以来的俱生烦恼。在过去,上自帝王下至庶民都有憍诳的习气,《礼记.曲礼》特别教诫我们“傲不可长”。傲慢人人皆有,若能不再增长,就很好了。儒家讲的是世间法,希望这个烦恼逐渐能减少,并不要求将它消除。佛法是讲清净法、讲出世法,这种严重的烦恼必须要求断除。第三条是“嫉妒”,这也可以说是人人皆有。我们仔细观察一、两岁的小孩,他就有嫉妒心。由此可知,嫉妒也是无始俱生的恶业烦恼。重的恶业等罪我们要消除,轻的小过,并不是说就可以不忏悔。重罪消除了,小过失也不犯,如此才能真正做到身心清净,才能真正做到三世罪灭。所以,在“忏悔”这一段,祖师教导我们应当“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再讲到“悔”。“悔”,这个字是中国字,就是“后悔”。悔是悔过,悔其后过,这里面最重要的是讲求“后不再作”。孔老夫子教学生“不贰过”,过失只有一次,一次自己觉悟了,以后再不会重犯同样的过失,这叫做悔过。“悔过”与印度“忏摩”意思相通,在翻译时就把“忏摩”译作“忏悔”;忏悔二字可以说是梵华合译,上面是印度字,下面是中国字。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染著,今天既然已经觉悟了,以后不可以再造作,这叫真正的忏悔。若说今天忏悔,明天又造作,这不是忏悔的本意,这样的忏悔法不能灭罪,不能得到三业清净,求证五分法身、明心见性是不可能的。忏悔的修学法,无论在大小乘法里,无论在哪个宗派,都非常重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四条“忏除业障”,前面三条是讲修福,第四条是讲忏除业障,业障若不忏除,福德不能积聚,道业不能成就;可见,它是我们修学成败关键之所在,我们应当认真的修学。

  第四段:“大师教我们发愿”。发愿,我们在经论上看到过去诸佛菩萨所发无量无边的弘愿,尤其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地藏菩萨的本愿,这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诸佛菩萨弘愿虽然多,总不外四大纲领,就是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六祖在四弘誓愿里加了几个字样,这几个字样加在此处非常要紧。前面两句,六祖加上“自心”。这就是关键所在。我们一定要明白,自己心中的众生无边,我们要誓愿度;自己心中的烦恼无边,我们要发愿去断除。末后两句,六祖加上“自性”。实在说,心就是性,性就是心。唯识里面讲,阿赖耶称为心,真如本性则称为性。你就能看出,这个词句所指的意旨是稍有差别。自性法门确实是无尽,我们所学的是学自性法门;换句话说,确实是如大经上常讲“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末后一句,“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这是大师教导我们的四弘誓愿。我们若从唯识学方面来看,本性一念不觉而起无明,这才有众生与烦恼。所以,大师教我们愿度、愿断的是自心众生与烦恼。而在真如本性中,本来具足无量法门,本来具足无上佛道,大师教我们愿学、愿成。愿,不能成为虚愿,一定要力行践愿。

  第五段:六祖讲了几个很具体的修学方法。大师说:“若我们心中有一念邪思起来,这个时候要用正念去度邪念。若心中起迷惑,一定要以觉悟去度迷惑。以诚实去度憍诳,以信实度虚妄,以大悲心度不善心,以喜舍度嫉妒,以善度恶,以慈悲度毒害。”心中的邪见、烦恼、愚痴,这是心中的众生。众生的本意,众缘和合而生起者。我们起心动念都是众缘和合而现的现象,这都是众生。大师指给我们看,各须自性自度,以一样来对付一样。以八万四千法门度自心中八万四千尘劳烦恼,以般若智慧观照破除迷妄的众生,各各自度,这叫做真度。这就是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的修行方法。以自性智慧的观照,才能除去虚妄的思想,也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妄念,这才是真正的断烦恼。断烦恼与度众生是一而不二,是一桩事情从两方面来观察,从性质上来说,它是烦恼;从现象上来说,它是众生。至于自性法门的修学方法,大师指出,必须是“自性常行正法”。这一句重要的是“自性”二字,因为加上这两个字,我们才晓得,正法一定是与自性相应,违背自性就不是正法。佛法常说的“称性起修”,就是自性常行正法,这是真正的修学自性法门。至于佛果,大师教导我们要“下心行于真正”。“下心”就是谦虚、谦下、恭谨,心与行都与自性相应的真实纯正之法。这个时候,迷觉双离。觉是对迷而说的,迷要是断了,觉也不存在。迷断了之后,若还有觉存在,这个觉就是迷,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明白;正是所谓“两边不立,中道不存”。这就是见佛性,这就是真正的圆满修成自性无上的佛道。这一节说力行践愿,发愿的功德才能圆满。

  既发愿,发心认真修学,修学入手必须要皈依三宝,所以大师教导我们修三皈依法。本经讲的是“无相三皈”。大师教我们所唱的三皈是:“皈依觉,二足尊。皈依正,离欲尊。皈依净,众中尊。”这与普通所讲的三皈是不同的。这个不同只是在词句上的不同,义理上是相通的。通常我们讲的三皈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大师在此是完全从三宝义理来说明。“佛”就是觉,这个说法实在是非常好。一般人讲到皈依佛,总是想到心外有一个佛,一定会想到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十方诸佛;皈依法,一定想到佛教的许多经典;皈依僧,立刻就想到出家人;心中起了许多的妄念、邪念,心外求法,纵然发心皈依,实际…

《六祖坛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公案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