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上是走错方向,得不到三皈真实的利益。
大师在此地真正是极其善巧方便,从义理上指出,三皈原是自性三宝。“皈依佛”,佛就是觉,就是我们心性中朗然本觉。本觉是福慧具足,所以称为“二足尊”。“皈依正”,正是平等正直,平等正直当然远离五欲六尘,所以称为“离欲尊”。“皈依净”,净就是三业清净,三业清净之人在一切众生中是最尊最贵,称为“众中尊”。这个说法与自性三宝完全相应,实在是非常难得,真正是智慧的开示。从这里我们看到六祖的善巧开示,从名称上就教导我们自悟自性、自修自性。这样皈依,它的作用,内可调适我们的心性,外敬他人,这是真正的自皈依。
大师为我们说了之后,特别教导我们修学三皈的方法,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凡是学佛的同修,进佛门来第一课就是受三皈。我们想想:我们皈依三宝之后,究竟得到什么功德利益?如果认真的反省就会知道,其中有许多的问题值得检讨。我们读了《坛经》这一段,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使我们真正明白佛门第一课是多么的重要。这一课是多么的有意义,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是修学佛法的基础。
皈依之后,并不就算完了,皈依一定要依著三大纲领来修学佛法的基础。第一是“自心归依觉”。大师告诉我们,必须要做到“邪迷不生”,邪是邪见,迷是迷惑;真正能远离邪见、迷惑,这才是觉悟的人。在日常生活之中,无论精神生活或者物质生活,要能做到“少欲知足”。少欲知足,不觉悟的人是做不到的。“能离欲尘”,欲尘是指世间五欲六尘。五欲是财色名食睡,从心地里面离开,绝不沾染;六尘是指色声香味触法,眼见色尘不为色尘所染著,不为它所动摇,耳闻声尘不为声尘所染污,这就叫远离。果然六根不被色声香味触法所染著,这时就不称这六样东西为“尘”。为什么?“尘”是尘土,是肮脏的东西。譬如,桌子一天不擦它,上面就落许多灰尘,染污了桌面,必须天天清洁。这六样东西常常染污我们的清净心,叫做“尘”。如果我们的心不被它染污,这六样东西还是存在,这时就不称它作“尘”,称它作“性”。眼见的是色性,因为性是清净无染的,耳闻的是声性,鼻所嗅的是香性,舌所尝的是味性,身所触的是触性,意所缘的是法性。由此可知,六尘与六性原是一不是二,正是六祖所谓“佛法是不二之法”,只是迷悟不同而已。迷了叫六尘,悟了叫六性,如果能远离五欲六尘,你就见性。这叫做“二足尊”,这就是修“福、慧”究竟圆满的行法。经文文字不多,实在是非常简要,虽然简要,可是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学者,必须牢牢的记住,依教奉行,不辜负祖师苦口婆心的教诫才好。这是皈依佛的意思,就是皈依觉。
第二是“自心皈依正”。这是皈依法的修学方法。大师教导我们,一定要做到“念念无邪见”。何谓邪见?邪见的反面就是正见。我们听到这句话,一定就会想到邪正的标准是什么?这个标准在佛法有种种不同的建立,譬如,人乘的佛法就有人乘邪正善恶的标准,天乘有天乘的标准,乃至于声闻、缘觉、菩萨,各有各的标准。而本经所讲的是一乘佛法,在大乘之上,经典中明白的说,六祖是接上上根人,因此他的标准也就是上上乘的标准。上上乘的标准,“正见”就是与真如本性相应;若与真如本性不相应的,都叫做“邪见”。换句话说,在一切顺逆境缘之中,若有一念违背《坛经》所讲的原理原则,这个见解就是邪见;若起心动念完全符合这部经典所讲的,不相违背,我们的见解就是正知正见,这就是皈依正。大师教导我们,要“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这是一切邪见的根本;换句话说,一定要破除人我执与法我执。要想断人我执与法我执,从哪里下手?先要断除自己贡高我慢的习气。要从谦虚恭敬中,来修学皈依自性正法。这叫做“离欲尊”,在一切离欲法门中,它是最尊贵的。
第三是“自心皈依净”。这是讲清净,也就是三业清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诸位特别要重视“自性不染著”。真如本性中,决定没有尘劳爱欲。《坛经》第一章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讲自性清净心。换句话说,一切尘劳爱欲境界,不是自性清净心中本有之物,因此我们一定不可以染著。只要你一切不染著,一切法就是真实法,所谓“凡所有相,皆是实相”;不染著的时候是实相,染著的时候就是虚妄。这叫做“众中尊”,能在一切法中不染著,在众中是最为尊贵。
第六段:讲“一体三身自性佛”。这段经文相当重要,六祖说明这段经文的用意,是教我们亲自见到三身,自悟自性。大师首先指出:要于自己的色身,也就是现前这个身体上,“皈依清净法身佛”,“皈依圆满报身佛”,“皈依千百亿化身佛”。这是自心三皈。此处重要的,是要我们在自身中证实自性三身佛。三身佛是从自性生,而非从外得,这是这一章主要的意旨所归。
六祖为大众讲解“三身佛”。第一是“清净法身”,性本来清净,一切万法无不从自性中生,只要自己除去迷妄,内外自然明彻,这就是自己的清净法身。第二是“圆满报身”,念念圆明,无二实性,清净平等,非有非无,这是说自受用身。重要的是第一句,一定要能做到念念都是圆满、都是光明。要做到这一句,一定要证得清净平等不二法门,我们才能得到这样具体的受用。这种受用,也就是诸佛与大菩萨们亲证的境界。第三是“千百亿化身”,这是他受用身,也就是利益一切众生,成就一切善法。“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换言之,“不思万法,性本如空”是说清净法身,一念思量起就是变化之开始。这个道理若要细说,全在唯识学里面,唯识说明三能变的道理。由此可知,千百亿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字,它是代表“无量无边”的意思,这就是真正所谓的化身。不但一切身相是化身,乃至于一切境界相无不是清净自性的化身,这个意思大师说得非常圆满。
六祖大师教导我们一定要“自心皈依自性”,这才是真正的皈依佛。关于三皈依,若只是著重在形式三宝,而不能会归自性,这样的皈依是谈不上功德,这是曲解佛法,当然不是真正的皈依。真正的三皈依,见到佛像就要想到自己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如此才能真正做到自心皈依自性,这才是真实皈依三宝。六祖告诉我们,这桩事情必须要自悟;换句话说,得自己开悟,要自己修行自性功德,这才是佛法讲的真皈依。“皈”是回头。在不懂得皈依之前,我们的心总是为外面境界所左右,心为境转。皈依的意思,就是教我们将妄心从妄境上收回来;依靠什么?依靠自性,才能成就自性无量功德。自性无量功德具体来说,就是三身。这个意思我们若体会得,大乘佛法所说的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确实就在我们现前自身里面完全得到了。
自皈依者,必须除却自性中一切不善。为什么?因为自性清净心中,确实没有一切不善之物。一切不善之物、一切不善之心,全不是真性,而是妄心中物,因此,我们必须要将它除去。六祖说:“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我们学佛的目的是成佛,成佛一定要见自性佛,才是真正的成佛;只要你悟自性三身,就见自性佛。这一段开示是一体三身自性佛,终极的目的就在此处。诸位听了这段大意,再细细的深究经文,不难体会得自性三身,真正的皈依三宝,这样我们所得的利益功德就无有穷尽。
第七段:“偈颂”。这一章的大意,都归纳在这五首偈颂中。第一首偈:“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世间的众生,对于佛法的教义不甚了解,迷信,盲修瞎练;特别是将修福当作修道,这是大错特错!修福的果报离不开三界;换句话说,果报仍然在六道之中,所谓善业感得三善道的果报,恶业则招感三恶道的果报。修福,简单的说,以菩萨修学的纲领来讲,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若以无漏的心修行,这就是菩萨的六度;若以有漏的心修学,这六种都叫做修福而不是修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三恶是指贪嗔痴;换句话说,若贪嗔痴不断,即使是修大乘菩萨法,还是修福不是修道。
第二首偈:“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拟将修福欲灭罪”,如果我们误会,以为修福就可以灭罪,这是很大的错误。“后世得福罪还在”,这一点,稍稍通达佛法的同修们都非常明白。修福之人,如果心中三恶不能灭除,他的福报有的是在人天享受,有的是在恶道中享受。我们读《安世高传》,安世高前世有一位同学,是一位出家人,经典中记载:他是明经好施,对于教理非常通达,又喜欢布施。可惜他心中三恶没有断!第二世享福,享福到什么地方去享?神道。这个神是水神,就是世俗讲的龙王,台湾北港的妈祖就是属于龙王一类。福报很大,周围千余里的人,都到这个庙里来烧香拜拜。这个神很灵验,因为前世明经;福报大,是前世喜欢布施。由此可知,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这两句是六祖说明真正消灾灭罪的方法。信佛的同修,甚至于不信佛的一般人,常有人觉得自己有过失、有罪业,就到佛菩萨面前求消灾,或者到神庙里求消灾。这个灾是否能消得了?确实是大有问题。诸位一定要明白,不可以迷信,迷信只有增长罪业,决定不能消除罪业。要想消除罪业,一定要向心中除罪缘。何谓“罪缘”?就是从今以后不再造恶业;也就是古圣先贤教导我们的“君子不贰过”。过失只有一次,不会再犯第二次的过失,这就是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性”是真心,就是要以真实心、真诚的心求忏悔,从今以后不再造罪业。
第三首偈:“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这两句是讲大乘…
《六祖坛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