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上是走錯方向,得不到叁皈真實的利益。
大師在此地真正是極其善巧方便,從義理上指出,叁皈原是自性叁寶。“皈依佛”,佛就是覺,就是我們心性中朗然本覺。本覺是福慧具足,所以稱爲“二足尊”。“皈依正”,正是平等正直,平等正直當然遠離五欲六塵,所以稱爲“離欲尊”。“皈依淨”,淨就是叁業清淨,叁業清淨之人在一切衆生中是最尊最貴,稱爲“衆中尊”。這個說法與自性叁寶完全相應,實在是非常難得,真正是智慧的開示。從這裏我們看到六祖的善巧開示,從名稱上就教導我們自悟自性、自修自性。這樣皈依,它的作用,內可調適我們的心性,外敬他人,這是真正的自皈依。
大師爲我們說了之後,特別教導我們修學叁皈的方法,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爲凡是學佛的同修,進佛門來第一課就是受叁皈。我們想想:我們皈依叁寶之後,究竟得到什麼功德利益?如果認真的反省就會知道,其中有許多的問題值得檢討。我們讀了《壇經》這一段,給我們很大的啓示,使我們真正明白佛門第一課是多麼的重要。這一課是多麼的有意義,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是修學佛法的基礎。
皈依之後,並不就算完了,皈依一定要依著叁大綱領來修學佛法的基礎。第一是“自心歸依覺”。大師告訴我們,必須要做到“邪迷不生”,邪是邪見,迷是迷惑;真正能遠離邪見、迷惑,這才是覺悟的人。在日常生活之中,無論精神生活或者物質生活,要能做到“少欲知足”。少欲知足,不覺悟的人是做不到的。“能離欲塵”,欲塵是指世間五欲六塵。五欲是財色名食睡,從心地裏面離開,絕不沾染;六塵是指色聲香味觸法,眼見色塵不爲色塵所染著,不爲它所動搖,耳聞聲塵不爲聲塵所染汙,這就叫遠離。果然六根不被色聲香味觸法所染著,這時就不稱這六樣東西爲“塵”。爲什麼?“塵”是塵土,是肮髒的東西。譬如,桌子一天不擦它,上面就落許多灰塵,染汙了桌面,必須天天清潔。這六樣東西常常染汙我們的清淨心,叫做“塵”。如果我們的心不被它染汙,這六樣東西還是存在,這時就不稱它作“塵”,稱它作“性”。眼見的是色性,因爲性是清淨無染的,耳聞的是聲性,鼻所嗅的是香性,舌所嘗的是味性,身所觸的是觸性,意所緣的是法性。由此可知,六塵與六性原是一不是二,正是六祖所謂“佛法是不二之法”,只是迷悟不同而已。迷了叫六塵,悟了叫六性,如果能遠離五欲六塵,你就見性。這叫做“二足尊”,這就是修“福、慧”究竟圓滿的行法。經文文字不多,實在是非常簡要,雖然簡要,可是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學者,必須牢牢的記住,依教奉行,不辜負祖師苦口婆心的教誡才好。這是皈依佛的意思,就是皈依覺。
第二是“自心皈依正”。這是皈依法的修學方法。大師教導我們,一定要做到“念念無邪見”。何謂邪見?邪見的反面就是正見。我們聽到這句話,一定就會想到邪正的標准是什麼?這個標准在佛法有種種不同的建立,譬如,人乘的佛法就有人乘邪正善惡的標准,天乘有天乘的標准,乃至于聲聞、緣覺、菩薩,各有各的標准。而本經所講的是一乘佛法,在大乘之上,經典中明白的說,六祖是接上上根人,因此他的標准也就是上上乘的標准。上上乘的標准,“正見”就是與真如本性相應;若與真如本性不相應的,都叫做“邪見”。換句話說,在一切順逆境緣之中,若有一念違背《壇經》所講的原理原則,這個見解就是邪見;若起心動念完全符合這部經典所講的,不相違背,我們的見解就是正知正見,這就是皈依正。大師教導我們,要“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這是一切邪見的根本;換句話說,一定要破除人我執與法我執。要想斷人我執與法我執,從哪裏下手?先要斷除自己貢高我慢的習氣。要從謙虛恭敬中,來修學皈依自性正法。這叫做“離欲尊”,在一切離欲法門中,它是最尊貴的。
第叁是“自心皈依淨”。這是講清淨,也就是叁業清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諸位特別要重視“自性不染著”。真如本性中,決定沒有塵勞愛欲。《壇經》第一章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講自性清淨心。換句話說,一切塵勞愛欲境界,不是自性清淨心中本有之物,因此我們一定不可以染著。只要你一切不染著,一切法就是真實法,所謂“凡所有相,皆是實相”;不染著的時候是實相,染著的時候就是虛妄。這叫做“衆中尊”,能在一切法中不染著,在衆中是最爲尊貴。
第六段:講“一體叁身自性佛”。這段經文相當重要,六祖說明這段經文的用意,是教我們親自見到叁身,自悟自性。大師首先指出:要于自己的色身,也就是現前這個身體上,“皈依清淨法身佛”,“皈依圓滿報身佛”,“皈依千百億化身佛”。這是自心叁皈。此處重要的,是要我們在自身中證實自性叁身佛。叁身佛是從自性生,而非從外得,這是這一章主要的意旨所歸。
六祖爲大衆講解“叁身佛”。第一是“清淨法身”,性本來清淨,一切萬法無不從自性中生,只要自己除去迷妄,內外自然明徹,這就是自己的清淨法身。第二是“圓滿報身”,念念圓明,無二實性,清淨平等,非有非無,這是說自受用身。重要的是第一句,一定要能做到念念都是圓滿、都是光明。要做到這一句,一定要證得清淨平等不二法門,我們才能得到這樣具體的受用。這種受用,也就是諸佛與大菩薩們親證的境界。第叁是“千百億化身”,這是他受用身,也就是利益一切衆生,成就一切善法。“不思萬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爲變化”;換言之,“不思萬法,性本如空”是說清淨法身,一念思量起就是變化之開始。這個道理若要細說,全在唯識學裏面,唯識說明叁能變的道理。由此可知,千百億不是一個具體的數字,它是代表“無量無邊”的意思,這就是真正所謂的化身。不但一切身相是化身,乃至于一切境界相無不是清淨自性的化身,這個意思大師說得非常圓滿。
六祖大師教導我們一定要“自心皈依自性”,這才是真正的皈依佛。關于叁皈依,若只是著重在形式叁寶,而不能會歸自性,這樣的皈依是談不上功德,這是曲解佛法,當然不是真正的皈依。真正的叁皈依,見到佛像就要想到自己清淨法身、圓滿報身、千百億化身,如此才能真正做到自心皈依自性,這才是真實皈依叁寶。六祖告訴我們,這樁事情必須要自悟;換句話說,得自己開悟,要自己修行自性功德,這才是佛法講的真皈依。“皈”是回頭。在不懂得皈依之前,我們的心總是爲外面境界所左右,心爲境轉。皈依的意思,就是教我們將妄心從妄境上收回來;依靠什麼?依靠自性,才能成就自性無量功德。自性無量功德具體來說,就是叁身。這個意思我們若體會得,大乘佛法所說的清淨法身、圓滿報身、千百億化身,確實就在我們現前自身裏面完全得到了。
自皈依者,必須除卻自性中一切不善。爲什麼?因爲自性清淨心中,確實沒有一切不善之物。一切不善之物、一切不善之心,全不是真性,而是妄心中物,因此,我們必須要將它除去。六祖說:“但悟自性叁身,即識自性佛。”我們學佛的目的是成佛,成佛一定要見自性佛,才是真正的成佛;只要你悟自性叁身,就見自性佛。這一段開示是一體叁身自性佛,終極的目的就在此處。諸位聽了這段大意,再細細的深究經文,不難體會得自性叁身,真正的皈依叁寶,這樣我們所得的利益功德就無有窮盡。
第七段:“偈頌”。這一章的大意,都歸納在這五首偈頌中。第一首偈:“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養福無邊,心中叁惡元來造。”世間的衆生,對于佛法的教義不甚了解,迷信,盲修瞎練;特別是將修福當作修道,這是大錯特錯!修福的果報離不開叁界;換句話說,果報仍然在六道之中,所謂善業感得叁善道的果報,惡業則招感叁惡道的果報。修福,簡單的說,以菩薩修學的綱領來講,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若以無漏的心修行,這就是菩薩的六度;若以有漏的心修學,這六種都叫做修福而不是修道。“布施供養福無邊,心中叁惡元來造”,叁惡是指貪嗔癡;換句話說,若貪嗔癡不斷,即使是修大乘菩薩法,還是修福不是修道。
第二首偈:“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但向心中除罪緣,各自性中真忏悔”。“擬將修福欲滅罪”,如果我們誤會,以爲修福就可以滅罪,這是很大的錯誤。“後世得福罪還在”,這一點,稍稍通達佛法的同修們都非常明白。修福之人,如果心中叁惡不能滅除,他的福報有的是在人天享受,有的是在惡道中享受。我們讀《安世高傳》,安世高前世有一位同學,是一位出家人,經典中記載:他是明經好施,對于教理非常通達,又喜歡布施。可惜他心中叁惡沒有斷!第二世享福,享福到什麼地方去享?神道。這個神是水神,就是世俗講的龍王,臺灣北港的媽祖就是屬于龍王一類。福報很大,周圍千余裏的人,都到這個廟裏來燒香拜拜。這個神很靈驗,因爲前世明經;福報大,是前世喜歡布施。由此可知,他得福罪還在。“但向心中除罪緣,各自性中真忏悔。”這兩句是六祖說明真正消災滅罪的方法。信佛的同修,甚至于不信佛的一般人,常有人覺得自己有過失、有罪業,就到佛菩薩面前求消災,或者到神廟裏求消災。這個災是否能消得了?確實是大有問題。諸位一定要明白,不可以迷信,迷信只有增長罪業,決定不能消除罪業。要想消除罪業,一定要向心中除罪緣。何謂“罪緣”?就是從今以後不再造惡業;也就是古聖先賢教導我們的“君子不貳過”。過失只有一次,不會再犯第二次的過失,這就是除罪緣。“各自性中真忏悔”,“性”是真心,就是要以真實心、真誠的心求忏悔,從今以後不再造罪業。
第叁首偈:“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無罪。學道常于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無罪”,這兩句是講大乘…
《六祖壇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