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之理忏。忽然覺悟了,悟的什麼?悟的大乘法。這一悟大乘,就是真正的忏悔。爲什麼?因爲大乘法是自度度他,上求佛道,下化衆生。諸位想想:這樣的心行,可以說是無比的至善,當然能滅一切罪。“除邪”,邪念、邪行統統遠離;“行正”,心正、行爲正直,這就無罪。“學道常于自性觀”,“觀”就是妙觀察智,也是叁種般若的觀照般若。學道最重要的是,與自性相應之觀照般若能時時現前,這是一乘菩薩的修因。“即與諸佛同一類”,這是講果報。修因,後面當然證果。這是在大乘之上,也是成佛之道的捷徑。
第四首偈:“吾祖惟傳此頓法,普願見性同一體。若欲當來覓法身,離諸法相心中洗”。“吾祖惟傳此頓法,普願見性同一體”,這兩句就是說明“祖師西來意”。祖師西來意,主要就是講達摩祖師到中國來,他的用意在哪裏;換句話說,他何以到中國來?他之所以來,就是唯獨傳此頓超的法門,他是爲這個來的。“普願見性同一體”,普遍願一切衆生都能明心見性,與諸佛同證一體,即同證不二法門。“若欲當來覓法身,離諸法相心中洗。”這兩句就是說修證一體叁身法門。如果要想當來,當來就是現前,我們能證得清淨法身,首先要修離相的法門。離相從哪裏離?不是從外面境界上離,是從心中去離;把心中的妄相、邪念,都洗得幹幹淨淨,就能證得一體自性叁身。
第五首偈:“努力自見莫悠悠,後念忽絕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見性,虔恭合掌至心求”。“努力自見莫悠悠,後念忽絕一世休”,這兩句是六祖苦口婆心的勸勉我們,我們在字裏行間,能看到他的慈悲、苦切之心,對我們的期望。“若悟大乘得見性,虔恭合掌至心求。”我們一般講,學生求老師不容易,所以明師可遇不可求。我們從這首偈來看,一個老師求學生,比學生求老師還要難,還要不容易。老師對學生的期望:若悟大乘得見性。“若”是假使,希望你能在大乘見性,這是大師對學生虔恭合掌至心祈求的。“依此修行,言下見性。”言下要不悟,那就是面對千裏了。
◎參請機緣第六
本章內容是六祖會下得法的十叁位善知識;得道、證得明心見性的,共有四十叁位,這十叁位是代表。我們一位一位爲諸位介紹。
師自黃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無知者。有儒士劉志略。禮遇甚厚。志略有姑爲尼。名無盡藏。常誦大涅槃經。師暫聽即知妙義。遂爲解說。尼乃執卷問字。師曰。字即不識。義即請問。尼曰。字尚不識。曷能會義。師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尼驚異之。遍告裏中耆德雲。此是有道之士。宜請供養。有晉武侯玄孫曹叔良及居民競來瞻禮。時寶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廢。遂于故基重建梵宇。延僧居之。俄成寶坊。師住九月余日。又爲惡黨尋逐。師乃遁于前山。被其縱火焚燒草木。師隱身挨入石中得免。石于是有師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紋。因名避難石。師憶五祖懷會止藏之囑。遂行隱于二邑焉。
第一位是無盡藏比丘尼。這位比丘尼的事迹,是在六祖二十四歲至黃梅東山得法之後,返回韶州避難的時候;換句話說,這是在六祖會下開悟的第一個人。時間是在六祖示現剃度之前,處所是在韶州曹侯村。事情概略是:在當時有一位讀書人,姓劉名志略。六祖得法之後年歲很輕,只有二十四歲,可是這位劉先生對待六祖很優厚。劉先生有一位姑母出家,名字叫無盡藏比丘尼。無盡藏尼師常誦《大涅槃經》,六祖不識字,但他一聽就懂得經中的意旨,于是就爲無盡藏尼解釋。無盡藏尼就拿著經本來請教他。六祖說:“我不認識字,若要問經中的道理,我可以爲你說。”這位尼師覺得很奇怪,她說:“你字尚且不認識,怎能懂得經中的道理?”大師告訴她說:“諸佛妙理,非關文字。”這兩句話非常重要,不但當時無盡藏比丘尼被這兩句話驚醒了她的迷夢,就是對于後世,無論宗門或者教下,皆是當頭棒喝。因爲確實有不少人執著在名相、文字之中,以至于勤苦終身而不能開悟。六祖這兩句話正是當頭棒喝。文字是诠述道理的,正是禅家所謂“因指見月”。文字是指也,道理是月也,我們必須要因指見月;換言之,月無關于指。但是,佛教導我們假借指之因緣便能見月;換句話說,我們必須要借重文字、言說,以明佛理,佛理就是自性清淨心之理。
無盡藏比丘尼聽了六祖這兩句話,非常驚異。她遍告村中的大德們,尤其是長者們,對他們說:“這是一位真正有道之士,我們應該要禮請來供養。”由這句話我們就曉得,無盡藏比丘尼必定有悟處。若無悟處,則不能如是虔誠恭敬。六祖就在這裏住了九個多月。以後,又被黃梅那些惡人找到這裏來。他們找來,其目的就是來奪回衣缽。于是,六祖想起老師當年送他的時候,告訴他要隱居到懷集、四會這一帶;這是五祖對他的囑咐,當然這兩個地方是比較安全。大師到懷集、四會之後,就隱居在獵人隊裏十五年。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參祖師。問曰。即心即佛。願垂指谕。師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說。窮劫不盡。聽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等。意中清淨。悟此法門。由汝習性。用本無生。雙修是正。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贊曰。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雙修離諸物。
第二位是法海禅師。這部《壇經》能流傳到今天,就是法海禅師記錄編輯的。法海禅師初參六祖的時候,提出一個問題,這也是佛法中最常見到的問題,就是“即心即佛”這句話。即心即佛究竟是什麼意思?幾千年來,每一個學佛的人心裏都在惦記、思惟:這個境界如何能證得?法海禅師對于這個問題也不例外,特地提出來請教六祖。“願垂指谕”,就是請大師指示、開導。
法海禅師提出“即心即佛”的問題,六祖答覆的言語非常簡單:“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這兩句看起來容易,意思有相當的深度。真心是清淨圓明,是離一切相;這是一切萬法之理體,正是大師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前念不生即心”,這個“心”是從本體講的,它沒有念,無念。“後念不滅即佛”,“佛”是印度話,中國意思是“覺”。後念不滅要著重在“後念”,體雖然是無念,用是無不念,這是說明覺知本體實實在在是清淨湛然,可是應用自在,它是活活潑潑,不是一個死東西;這一句是講用。我們合起來講,就是常說的“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此地對這四字做了一個非常好的注解。什麼“不生”?前念不生,這是我們真心本體;什麼“不滅”?後念不滅,這是我們真心的大用。這是解釋什麼叫心、什麼叫佛,即心即佛。
後面還有兩句,重覆解釋這句話。六祖說:“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這兩句比前面兩句的意思稍淺一點。雖然是淺,依舊有很深的深度。經論上常講“一切唯心造”、“心生則法生”,這是講“成一切相”。一切相就是一切萬象,我們所講的宇宙人生。這一切現象從什麼地方來的?是心變現的,是心所造的,是心所生的。在性宗的經典、相宗的經典,都說得非常詳細。這句話是說心體上的作用;我們通常講,也從體、相、用叁方面來說明,這句話是體之用。所以,成一切相,是真心的作用。“離一切相即佛”,換句話說,離一切相是佛之用。佛就是覺,是覺之用。頓息諸緣,于一切法中無分別、無妄想,這就是覺之用。六祖答覆這個問題,最重要的就是這四句。這四句是略說,若要具體說明即心即佛,說之不盡!也可以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經論,統統是即心即佛;曆代祖師、一切大善知識,所作所說的也是即心即佛。可見,“具說無盡”這是一句真實話。
六祖在此地有兩首偈頌,這兩首偈頌就是大師對他的開示,也就是進一步教導他修學即心即佛。第一首頌:“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等,意中清淨”。“即心名慧,即佛乃定”,這兩句是說定慧一體、心佛不二,我們要從此處去體會。“即心”也可以叫定,“即佛”也可以叫慧。此地所講的體與用,是可以交互,定爲慧之體,慧爲定之用;反過來,慧爲定之體,定爲慧之用。所以,定慧本來是一體,才可以互爲體用,才真正了解心佛不二。如果是二,就不能互爲體用;凡是能互爲體用,一定是一體,不是二體。“定慧等等,意中清淨”。“等等”,有的本子是“等持”;“等持”這個意思也很好,“等等”也能講得通,定等于慧,慧等于定。“意中清淨”,這句是說受用。這兩句是說明“本無一物”,“了了見性”。到自己定慧等持、意中清淨,這時是明心見性的境界;換句話說,也就是即心即佛的境界。這首偈十六字,把“即心即佛”說得一清二楚,實在是難得。
第二首偈:“悟此法門,由汝習性。用本無生,雙修是正。”這是教導我們修行的方法。“悟此法門,由汝習性”,這兩句是指示我們入處。我們從什麼地方入?究竟如何修法才能明心見性?六祖在此指導我們一個活活潑潑的門路:由我們自己的習性。假如不從我們的習性、不由我們的習性,諸位想想,釋迦牟尼佛何必說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因爲衆生習性不一樣,所以隨衆生習性不同開種種方便法門,這才可以入道。這句話是活語,不是死句。“用本無生,雙修是正。”前面這句是體用一如,後面這句是教我們定慧雙修。定,是心無亂;慧,是無癡。無亂就是定,無癡就是慧。我們學佛,首先要斷叁毒煩惱,叁毒煩惱是貪嗔癡。我們心中有貪、有嗔,定就沒有了;有癡,慧就沒有了。“雙修是正”就是要離貪嗔癡。法海禅師聽了這話,非常歡喜,立刻就悟入。
僧法達。洪州人。七歲出家。常誦法華經。來禮祖師。頭不至地。師诃曰。禮不投地。何如不禮。汝心中必有一物。蘊習何事耶。曰。念法華經已及叁千部。
法達禅師,七歲出家,常誦《法華經》。有一天,他到曹溪來參禮六祖,態度顯得很傲慢,六祖說:“既然你到這裏來禮拜,禮拜應當要合乎規矩。禮拜頭不著…
《六祖壇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