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讲记▪P21

  ..续本文上一页人之理忏。忽然觉悟了,悟的什么?悟的大乘法。这一悟大乘,就是真正的忏悔。为什么?因为大乘法是自度度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诸位想想:这样的心行,可以说是无比的至善,当然能灭一切罪。“除邪”,邪念、邪行统统远离;“行正”,心正、行为正直,这就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观”就是妙观察智,也是三种般若的观照般若。学道最重要的是,与自性相应之观照般若能时时现前,这是一乘菩萨的修因。“即与诸佛同一类”,这是讲果报。修因,后面当然证果。这是在大乘之上,也是成佛之道的捷径。

  第四首偈:“吾祖惟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吾祖惟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这两句就是说明“祖师西来意”。祖师西来意,主要就是讲达摩祖师到中国来,他的用意在哪里;换句话说,他何以到中国来?他之所以来,就是唯独传此顿超的法门,他是为这个来的。“普愿见性同一体”,普遍愿一切众生都能明心见性,与诸佛同证一体,即同证不二法门。“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这两句就是说修证一体三身法门。如果要想当来,当来就是现前,我们能证得清净法身,首先要修离相的法门。离相从哪里离?不是从外面境界上离,是从心中去离;把心中的妄相、邪念,都洗得干干净净,就能证得一体自性三身。

  第五首偈:“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这两句是六祖苦口婆心的劝勉我们,我们在字里行间,能看到他的慈悲、苦切之心,对我们的期望。“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我们一般讲,学生求老师不容易,所以明师可遇不可求。我们从这首偈来看,一个老师求学生,比学生求老师还要难,还要不容易。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若悟大乘得见性。“若”是假使,希望你能在大乘见性,这是大师对学生虔恭合掌至心祈求的。“依此修行,言下见性。”言下要不悟,那就是面对千里了。

  ◎参请机缘第六

  本章内容是六祖会下得法的十三位善知识;得道、证得明心见性的,共有四十三位,这十三位是代表。我们一位一位为诸位介绍。

  师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尼曰。字尚不识。曷能会义。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尼惊异之。遍告里中耆德云。此是有道之士。宜请供养。有晋武侯玄孙曹叔良及居民竞来瞻礼。时宝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废。遂于故基重建梵宇。延僧居之。俄成宝坊。师住九月余日。又为恶党寻逐。师乃遁于前山。被其纵火焚烧草木。师隐身挨入石中得免。石于是有师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纹。因名避难石。师忆五祖怀会止藏之嘱。遂行隐于二邑焉。

  第一位是无尽藏比丘尼。这位比丘尼的事迹,是在六祖二十四岁至黄梅东山得法之后,返回韶州避难的时候;换句话说,这是在六祖会下开悟的第一个人。时间是在六祖示现剃度之前,处所是在韶州曹侯村。事情概略是:在当时有一位读书人,姓刘名志略。六祖得法之后年岁很轻,只有二十四岁,可是这位刘先生对待六祖很优厚。刘先生有一位姑母出家,名字叫无尽藏比丘尼。无尽藏尼师常诵《大涅槃经》,六祖不识字,但他一听就懂得经中的意旨,于是就为无尽藏尼解释。无尽藏尼就拿著经本来请教他。六祖说:“我不认识字,若要问经中的道理,我可以为你说。”这位尼师觉得很奇怪,她说:“你字尚且不认识,怎能懂得经中的道理?”大师告诉她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这两句话非常重要,不但当时无尽藏比丘尼被这两句话惊醒了她的迷梦,就是对于后世,无论宗门或者教下,皆是当头棒喝。因为确实有不少人执著在名相、文字之中,以至于勤苦终身而不能开悟。六祖这两句话正是当头棒喝。文字是诠述道理的,正是禅家所谓“因指见月”。文字是指也,道理是月也,我们必须要因指见月;换言之,月无关于指。但是,佛教导我们假借指之因缘便能见月;换句话说,我们必须要借重文字、言说,以明佛理,佛理就是自性清净心之理。

  无尽藏比丘尼听了六祖这两句话,非常惊异。她遍告村中的大德们,尤其是长者们,对他们说:“这是一位真正有道之士,我们应该要礼请来供养。”由这句话我们就晓得,无尽藏比丘尼必定有悟处。若无悟处,则不能如是虔诚恭敬。六祖就在这里住了九个多月。以后,又被黄梅那些恶人找到这里来。他们找来,其目的就是来夺回衣钵。于是,六祖想起老师当年送他的时候,告诉他要隐居到怀集、四会这一带;这是五祖对他的嘱咐,当然这两个地方是比较安全。大师到怀集、四会之后,就隐居在猎人队里十五年。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参祖师。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师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等。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赞曰。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

  第二位是法海禅师。这部《坛经》能流传到今天,就是法海禅师记录编辑的。法海禅师初参六祖的时候,提出一个问题,这也是佛法中最常见到的问题,就是“即心即佛”这句话。即心即佛究竟是什么意思?几千年来,每一个学佛的人心里都在惦记、思惟:这个境界如何能证得?法海禅师对于这个问题也不例外,特地提出来请教六祖。“愿垂指谕”,就是请大师指示、开导。

  法海禅师提出“即心即佛”的问题,六祖答覆的言语非常简单:“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这两句看起来容易,意思有相当的深度。真心是清净圆明,是离一切相;这是一切万法之理体,正是大师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前念不生即心”,这个“心”是从本体讲的,它没有念,无念。“后念不灭即佛”,“佛”是印度话,中国意思是“觉”。后念不灭要著重在“后念”,体虽然是无念,用是无不念,这是说明觉知本体实实在在是清净湛然,可是应用自在,它是活活泼泼,不是一个死东西;这一句是讲用。我们合起来讲,就是常说的“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此地对这四字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注解。什么“不生”?前念不生,这是我们真心本体;什么“不灭”?后念不灭,这是我们真心的大用。这是解释什么叫心、什么叫佛,即心即佛。

  后面还有两句,重覆解释这句话。六祖说:“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这两句比前面两句的意思稍浅一点。虽然是浅,依旧有很深的深度。经论上常讲“一切唯心造”、“心生则法生”,这是讲“成一切相”。一切相就是一切万象,我们所讲的宇宙人生。这一切现象从什么地方来的?是心变现的,是心所造的,是心所生的。在性宗的经典、相宗的经典,都说得非常详细。这句话是说心体上的作用;我们通常讲,也从体、相、用三方面来说明,这句话是体之用。所以,成一切相,是真心的作用。“离一切相即佛”,换句话说,离一切相是佛之用。佛就是觉,是觉之用。顿息诸缘,于一切法中无分别、无妄想,这就是觉之用。六祖答覆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这四句。这四句是略说,若要具体说明即心即佛,说之不尽!也可以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经论,统统是即心即佛;历代祖师、一切大善知识,所作所说的也是即心即佛。可见,“具说无尽”这是一句真实话。

  六祖在此地有两首偈颂,这两首偈颂就是大师对他的开示,也就是进一步教导他修学即心即佛。第一首颂:“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等,意中清净”。“即心名慧,即佛乃定”,这两句是说定慧一体、心佛不二,我们要从此处去体会。“即心”也可以叫定,“即佛”也可以叫慧。此地所讲的体与用,是可以交互,定为慧之体,慧为定之用;反过来,慧为定之体,定为慧之用。所以,定慧本来是一体,才可以互为体用,才真正了解心佛不二。如果是二,就不能互为体用;凡是能互为体用,一定是一体,不是二体。“定慧等等,意中清净”。“等等”,有的本子是“等持”;“等持”这个意思也很好,“等等”也能讲得通,定等于慧,慧等于定。“意中清净”,这句是说受用。这两句是说明“本无一物”,“了了见性”。到自己定慧等持、意中清净,这时是明心见性的境界;换句话说,也就是即心即佛的境界。这首偈十六字,把“即心即佛”说得一清二楚,实在是难得。

  第二首偈:“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这是教导我们修行的方法。“悟此法门,由汝习性”,这两句是指示我们入处。我们从什么地方入?究竟如何修法才能明心见性?六祖在此指导我们一个活活泼泼的门路:由我们自己的习性。假如不从我们的习性、不由我们的习性,诸位想想,释迦牟尼佛何必说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因为众生习性不一样,所以随众生习性不同开种种方便法门,这才可以入道。这句话是活语,不是死句。“用本无生,双修是正。”前面这句是体用一如,后面这句是教我们定慧双修。定,是心无乱;慧,是无痴。无乱就是定,无痴就是慧。我们学佛,首先要断三毒烦恼,三毒烦恼是贪嗔痴。我们心中有贪、有嗔,定就没有了;有痴,慧就没有了。“双修是正”就是要离贪嗔痴。法海禅师听了这话,非常欢喜,立刻就悟入。

  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头不至地。师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曰。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

  法达禅师,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有一天,他到曹溪来参礼六祖,态度显得很傲慢,六祖说:“既然你到这里来礼拜,礼拜应当要合乎规矩。礼拜头不著…

《六祖坛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公案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