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讲记▪P22

  ..续本文上一页地,这样的礼拜存有傲慢之心,与不礼拜没有什么两样。想必你心中一定有一样东西,值得你骄傲的。你一向学的是什么?”法达禅师说:“我念《法华经》已经有三千部。”在佛经里,《法华经》可以说是一部很重要的经典。在中国,天台智顗大师就是依据这部经建立法华宗,即天台宗。这部经的经文相当长,将近七万字。照一般来读诵,若是一天念一部,三千部《法华经》大概要十年才能念完。由此可知,法达禅师对于《法华经》已经是非常的精熟,可以说是熟透了,这是他值得骄傲之处。

  师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听吾偈曰。礼本折幔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

  六祖说:“别说你念三千部,你就是念到一万部,要是真正通达经义,自己一点傲慢心都没有,你就可以与我同行。”“同行”,就是境界达到相同的层次。说:“你今天实在是辜负自己修学佛法的大事,你还不晓得过失。”于是祖师为他说一首偈:“礼本折幔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礼本折幔幢”,礼是礼敬,在佛门里礼拜是五体投地,它的用意就是折服我们贡高我慢的习气,因为骄慢是一切众生与生俱来的烦恼。“头奚不至地”,你礼拜为何头不著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亡”与“无”相通。一切罪都是有“我”而起的,“我”就是我贪、我见、我慢。所以,只要有“我”,就有种种的分别、执著、妄想。在佛法里讲,我执是一切罪业的根源。亡功的“亡”,就是“无我”。如果一个人能做到无我,这个功德、福报就无与伦比。

  师又曰。汝名什么。曰。法达。师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复说偈曰。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

  六祖又问:“你叫什么名字?”他说:“我叫法达。”六祖说:“你的名字叫法达,这个名字不错,很好!可是你何曾通达佛法?”于是,又为他说一首偈。“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这是指法达这么多年来,每天勤奋的读诵《法华经》。“空诵但循声”,虽然念《法华经》念了这么多年,念了三千部,很可惜你并没有能解义,《法华经》的义趣没有懂。“明心号菩萨”,这句话很重要,提醒他,念经的目的是在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才叫做菩萨。可惜!你念了这么多年,并没有明心见性。“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我们两个很有缘分,如果没有缘分,那什么都不能谈了。既然有缘,当然我要给你说明。“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只要真正相信佛无言;这句话是讲至理绝言,“道本无言,言说是妄”。世尊在《金刚经》曾经说过,如果有人说佛说法,就是谤佛。这是说明,佛说法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因此,我们修学佛法、读诵经典,千万不可以执著言语、文字、名相等等;这就是“但信佛无言”,说无言之言;如此才能“莲华从口发”,莲华就是指《妙法莲华经》。

  达闻偈。悔谢曰。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达曰。学人根性暗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之一遍。吾当为汝解说。法达即高声念经。至方便品。师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

  法达禅师听了这两首偈之后,深为感动,于是向六祖忏悔、礼谢。他说:“我从今以后,一定学习谦虚恭敬一切。”说了这些话之后,他又向大师请教:“弟子念《法华经》,对于经的意思并不了解,心中时常有疑问,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的义理。”六祖说:“法达,法是非常的通达,可惜你的心没有通达;经本来没有疑惑,而是你心里自己疑惑。”于是问他:“你念这部经,以什么为宗旨?”法达禅师说:“我的根性非常暗钝,只晓得依文字来念,并不懂得这部经的宗趣。”六祖说:“我不认识字,你把这部经念一遍给我听,我来为你解释。”法达就高声念经,念到方便品,六祖说:“好了!可以止住了。这部经原来是以因缘出世为宗旨。无论它说多少譬喻,也不能超过这一个原则。什么因缘?经上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一大事,就是说佛之知见。世间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如果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就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就是开佛知见。”

  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

  “佛”字是梵语,意思是觉者。六祖说:“经的旨趣可以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这个讲解是既简单又透彻。《法华经》本文说“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六祖完全是从义理来说明。特别教导法达:“若闻开示,便能悟入。”这两句话非常重要,说明觉知见,觉是迷的反面,不迷就是觉。迷与觉的定义,可以分为许多层次来说,在小乘有四果四向,在大乘法菩萨有五十一个阶级。由此可知,它的标准层次是各个不同。本经,六祖是对上上乘根性之人而说,换句话说,六祖的标准是最高的标准:一乘佛法的标准,这个标准还在大乘之上。觉,什么是一乘之觉?一乘之觉一定要明心见性;换句话说,迷失了本性,都叫做不觉。不但凡夫不觉,二乘人、权教菩萨,都说之为不觉。这个道理,《大乘起信论》说得很透彻。六祖说:“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这就是明心见性。又说:“你不可以错解经义。佛说开示悟入,若你误会这个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是诸佛的知见,我们自己没有分,若要这样解释,这就叫谤经毁佛。”

  佛教,诸位从一切经论中仔细去观察,它不是宗教。我们承认佛教是宗教,这也是谤佛谤法。为什么?它不是宗教,你说它是宗教,那不是毁谤它吗?大凡宗教,一定有个主宰的神,教徒与神是不能平等的。譬如,外道的宗教讲上帝,人与上帝不能平等,不能说人人都去作上帝,那还得了!佛教里没有这个,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我们真正做到续佛慧命,弘扬佛法,利益众生,首先自己不可以谤佛谤法。佛是讲平等的,佛是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得作佛。“佛”是什么?佛是大智大觉之人。佛说,这种大智大觉我们每个人都有分,并不是他独有的。所以,六祖在此处提醒法达:佛之知见是我们自己的知见。佛就是觉,觉悟的知见是人人皆有。

  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嗔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

  六祖说:“彼既是佛;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讲的,他已经成佛,已经成就圆满的智慧觉悟。他已经具足觉悟的知见,何必还要开什么?应当要相信,佛之知见就是我们自己的心地,是我们自己的真心。除了自己真心之外,更无别佛。”很可惜一切众生自己把自己的真心蒙蔽,使我们无尽的智慧光明不能现前。这个毛病出在哪里?毛病就是障碍,这个障碍,在佛法里将它归纳,不外乎两种:一种是“烦恼障”,一种是“所知障”。何谓“烦恼障”?我们根尘相接触的时候,生起贪嗔痴慢,“贪爱尘境,外缘内扰”,于是将我们自己本性里的智慧光明、觉之知见障碍住。佛的教学,无非教我们恢复自己真性的本能而已。这桩事情,佛对于我们只是做为一个增上缘,从旁边给我们一点帮助,只要我们肯接受,自己肯努力。这桩事要自修、自悟、自度,没有法子依赖任何一个人。

  六祖说:“我们现在是麻烦释迦牟尼佛,从定中发起种种苦口婆心,无非劝我们止息妄念。”我们要想学佛,学佛就是学觉;我们要想成佛,就是成就大智大觉。从哪里做起?得从放下万缘做起;换言之,要从心地清净做起。心里不清净,这就是障碍,这就是烦恼。所以,学佛的人心一定要清净。要想心清净,必须要将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统统放下,修平等心,修清净心。由平等清净中,一定会生起无量的慈悲,利益一切众生。所以,这桩事情一定要向内求,而不是向外求。向内求,则与十方诸佛没有两样,所以叫开佛知见。这一条懂得,“示、悟、入”的意思就可想而知。

  六祖说:“我时常劝一切人,要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在自己心里要常常觉悟,不可以迷在境界里,也不可以迷在自己知见里。迷在自己知见里面,这叫所知障,还是障碍自己大觉之知见。“世间人心地邪念、妄念很多,于是他才造作种种的罪业,口善心恶,贪嗔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这些都是自开众生知见,不是佛知见。”这几句话说得非常好,让我们了解邪知邪见的意思,知道了,就应当改过自新。

  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见。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牦牛爱尾。

  以下这段六祖大师的开示,实在是非常的重要,也是教导我们明心见性的方法。首先,大师教导我们要“正心”,这个意思与中国儒家讲的实在是不谋而合。《大学》讲“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此处的“正心”与《大学》讲的“正心”,是一样的意思。心要如何才能得其…

《六祖坛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公案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