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一句的意思裏面。這就是真心,這就是佛性。所以,自性不動就是禅,自性清淨心就是禅心,就是真正的禅定。這是大師在此地特別教誡我們,我們必須要體認。
這一章題目是“教授坐禅”,似乎是偏重在禅宗的修學上,實際說來,一切大乘佛法,包括淨土法門在內,無不是修學禅定。尤其是《楞嚴經》,所講求的是“楞嚴大定”,那是上上之禅。而《大勢至念佛圓通章》、《觀世音耳根圓通章》是《楞嚴經》的精華,可見念佛就是修的禅定。因此,教授坐禅這一章的宗旨、方法,是遍及一切大乘所有的法門,我們不要看得太窄小。
第二段:“解釋禅定”。六祖說:“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面我們能離相,這就是禅。內要是不亂,若見境心不亂者,這是真正的定。外禅內定,是爲禅定。”這是南傳頓教對于禅定解釋的精義,語言雖然很簡單,意境確實是有相當的深度。尤其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能夠心不亂、心不動,這才是佛祖所謂的禅定。六祖又舉《淨名經》做證明,經雲:“即時豁然,還得本心。”《菩薩戒經》雲:“我本性元自清淨。”《高子遺書》雲:“但自默觀吾性本來清淨無物,不可自生纏擾”,只要自生纏擾,就是違背了自性清淨心。“吾性本來完全具足,不可自疑虧欠。”實在講,一切衆生與諸佛如來是平等不二,諸佛如來比我們並沒有增加一些,我們比諸佛如來也沒有缺少什麼;法法本來具足,我們要能體認這個事實真相。“吾性本來蕩平正直,不可自作迂曲。”平等正直是本來心,本性本來如是;我們在境界裏不平等,行事不正直,這是病,這不是真心裏面所有的。所以,不可自作迂曲。“吾性本來廣大無垠,不可自爲局促。”這個意思在《楞嚴經》有詳細的說明。“吾性本來光明照朗,不可自爲迷昧。”迷是迷惑,昧是愚昧;迷惑、愚昧也不是我們真心本性原有之物。“吾性本來易簡直截,不可自增造作。”我們要像佛菩薩一樣,在日常待人接物之中,要修學“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如此才能與真性相應,才是真正的禅定現前。
第叁段:“大師教導我們正確的修行方法”。這裏面有幾句話非常重要。六祖說:“于念念之中,要自見本性清淨”。念念之中,就是二六時中。六根接觸六塵起作用的時候,正如宗門說的“六根門頭放光動地”,這是要“自見本性清淨”。特別要注意到的,大師教我們要“自修自行,自成佛道。”修就是修正我們的毛病過失。我們念念中不見自性清淨,這就是過失;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這就是正確的。這一個大前提非常重要。
六祖說:“此門坐禅,原本並不執著心,也不執著淨,也不是不動。”大師在黃梅東禅寺八個月,每天舂米破柴,可見他不是不動;他在黃梅八個月是修的真定,而我們凡夫肉眼卻看不出來。這是修學坐禅重要的綱領。六祖說:“四威儀中,即行住坐臥,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諸位特別要記住,前面所講的“自修自行,自成佛道”,不是對人,也不是對事。對人、對事則有是非曲直,對自己決定沒有是非善惡。自性本來清淨,自性本來不動,這才是真正的修行。
第四段:教導我們,不明了這樁事的真實相,免不了要發生過失。祖師開導我們:“心元是妄”,這是講心意識;“故無所著”,著就是迷。修行人起心若執著淨,“我現在修的是淨土,我現在的身心很清淨”,你自己妄立一個清淨相,這樣就不清淨,就將我們的自性本淨障礙住,就被妄境所纏縛。迷人身雖不動,口裏常說別人是非長短好惡;換句話說,自己身不動,接觸外面,妄心、妄念還是隨時起來,與道就相違背。由此可知,真正修行人,如六祖所說的不見他人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總而言之,修行人如果執著心、執著淨,總是障道,總是錯誤。這是“教授坐禅”的綱領,希望我們能記住,對我們的修學能有所幫助。
◎傳香忏悔第五
時大師見廣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聽法。于是升座告衆曰。來。善知識。此事須從自性中起。于一切時。念念自淨其心。自修自行。見自己法身。見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從遠來。一會于此。皆共有緣。今可各各胡跪。先爲傳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無相忏悔。衆胡跪。師曰。一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嗔。無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睹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名定香。叁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衆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名慧香。四解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名解脫香。五解脫知見香。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沈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善知識。此香各自內薰。莫向外覓。今與汝等授無相忏悔。滅叁世罪。令得叁業清淨。善知識。各隨我語一時道。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所有惡業愚迷等罪。悉皆忏悔。願一時消滅。永不複起。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憍诳染。從前所作惡業憍诳等罪。悉皆忏悔。願一時消滅。永不複起。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嫉妒染。所有惡業嫉妒等罪。悉皆忏悔。願一時消滅。永不複起。善知識。已上是爲無相忏悔。雲何名忏。雲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盡忏。永不複起。是名爲忏。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複作。是名爲悔。故稱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後過。以不悔故。前愆不滅。後過又生。前愆既不滅。後過複又生。何名忏悔。善知識。既忏悔已。與善知識發四弘誓願。各須用心正聽。自心衆生無邊誓願度。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善知識。大家豈不道衆生無邊誓願度。恁麼道。且不是惠能度。善知識。心中衆生。所謂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衆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見。煩惱。愚癡衆生。將正見度。既有正見。使般若智打破愚癡迷妄衆生。各各自度。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如是度者。名爲真度。又煩惱無邊誓願斷。將自性般若智除卻虛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門無盡誓願學。須自見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學。又無上佛道誓願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離迷離覺。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見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願力法。善知識。今發四弘願了。更與善知識授無相叁歸依戒。善知識。歸依覺。二足尊。歸依正。離欲尊。歸依淨。衆中尊。從今日去。稱覺爲師。更不歸依邪魔外道。以自性叁寶常自證明。勸善知識歸依自性叁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二足尊。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衆中尊。若修此行。是自歸依。凡夫不會。從日至夜。受叁歸戒。若言歸依佛。佛在何處。若不見佛。憑何所歸。言卻成妄。善知識。各自觀察。莫錯用心。經文分明言自歸依佛。不言歸依他佛。自佛不歸。無所依處。今既自悟。各須歸依自心叁寶。內調心性。外敬他人。是自歸依也。善知識。既歸依自叁寶竟。各各志心。吾與說一體叁身自性佛。令汝等見叁身。了然自悟自性。總隨我道。于自色身歸依清淨法身佛。于自色身歸依圓滿報身佛。于自色身歸依千百億化身佛。善知識。色身是舍宅。不可言歸。向者叁身佛。在自性中。世人總有。爲自心迷。不見內性。外覓叁身如來。不見自身中有叁身佛。汝等聽說。令汝等于自身中見自性有叁身佛。此叁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何名清淨法身。世人性本清淨。萬法從自性生。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爲浮雲蓋覆。上明下暗。忽遇風吹雲散。上下俱明。萬象皆現。世人性常浮遊。如彼天雲。善知識。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妄念浮雲蓋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識。聞真正法。自除迷妄。內外明徹。于自性中萬法皆現。見性之人。亦複如是。此名清淨法身佛。善知識。自心歸依自性。是歸依真佛。自歸依者。除卻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憍慢心。吾我心。诳妄心。輕人心。慢人心。邪見心。貢高心。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常自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歸依。常須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見性通達。更無滯礙。是自歸依。何名千百億化身。若不思萬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爲變化。思量惡事。化爲地獄。思量善事。化爲天堂。毒害。化爲龍蛇。慈悲。化爲菩薩。智慧。化爲上界。愚癡。化爲下方。自性變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覺。念念起惡。常行惡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何名圓滿報身。譬如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莫思向前。已過不可得。常思于後。念念圓明。自見本性。善惡雖殊。本性無二。無二之性。名爲實性。于實性中。不染善惡。此名圓滿報身佛。自性起一念惡。滅萬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惡盡。直至無上菩提。念念自見。不失本念。名爲報身。善知識。從法身思量。即是化身佛。念念自性自見。即是報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歸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舍宅。不言歸依也。但悟自性叁身。即識自性佛。吾有一無相頌。若能誦持。言下令汝積劫迷罪一時消滅。頌曰。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養福無邊。心中叁惡元來造。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但向心中除罪緣。各自性中真忏悔。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無罪。學道常于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吾祖惟傳此頓法。普願見性同一體。若欲…
《六祖壇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