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講記▪P2

  ..續本文上一頁蜜法。師升座次。刺史官僚叁十余人。儒宗學士叁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時作禮。願聞法要。

  這一段經文,和佛經上的序分相同。這是大師自廣州法性寺,來到韶州曲江縣曹溪寶林寺時,其確實年代,依法海舊序推算,大約是唐高宗儀鳳二年,就是公元六百七十七年的春天。寶林寺就是現在的南華寺。當時的韶州刺史韋璩與他的部屬、幕僚多人,仰慕六祖的道學,特地來到寶林寺禮請大師,到韶州近郊的大梵寺(宋以後改名爲報恩光孝寺),在該寺講堂爲大衆廣開佛法因緣,演說大乘佛法的精義妙法-摩诃般若波羅蜜法。這八個字,就是當時六祖演講題目,這個題目也是當時大衆們所請求。敦煌本的經題:《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一卷》,實際所指,當爲今經首章。而此八字題目非常重要,因爲六祖在黃梅,悟入摩诃般若波羅蜜,成爲千古第一人。五祖爲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處,六祖言下大悟,悟入自性摩诃般若波羅蜜,自性本來具足,與十方諸佛所悟得者無二無別。“摩诃般若波羅蜜”是古印度語,中文意思是“圓滿究竟的大智慧”。佛法總以信爲能入,智爲能度,成就圓滿究竟大智就是成佛。讀此章末後一句“何期嶺南有佛出世”,便是明證。

  六祖已悟入、已證得,今韋刺史、同參道友等輩,哪一個不希望能知六祖是如何開悟?更希望大師慈悲,也指點我們大家皆能開悟,這是此次講演宗旨所在。而流行本竟將這麼重要的講題刪掉,實爲不當。而只說“爲衆開緣說法”,究竟說的什麼法?全然莫名其奧妙也。原本,即敦煌本,講題俱陳,令人一見便知大師所說宗旨,即時就可以抓到綱領,方是說聽無二。這樣的講題,的確很能吸引人。當六祖升座時,講堂中的聽衆有刺史、官僚叁十余人,儒宗學士也有叁十余人,僧尼、道士、在家居士們共一千余人,同時向大師敬禮,希望能聽到摩诃般若波羅蜜法的精要,可見當時法會的莊嚴殊勝。

  “摩诃”譯作“大”;“般若”譯作“智慧”;“波羅蜜”譯作“到彼岸”,或譯“到家”,有圓滿究竟的意思;“法”是指法門,就是悟入摩诃般若波羅蜜精要的方法門徑。這個題目多麼動人!我們怎能輕易放棄這樣大好的機緣而不去聽法?

  大師告曰。善知識。總淨心念摩诃般若波羅蜜。大師良久複告衆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大師告訴大衆:“善知識!總而言之,此事須要以清淨心念摩诃般若波羅蜜。”我們可以想像得到,當時的會場必定非常甯靜,大衆都聚精會神的傾聽說法。實際上,大師已經將般若法要和盤托出,只是大衆不悟。于是,大師隔了很久又告訴大衆:“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這四句話是解釋前一句,肯定前一句,教導我們“總淨心念”的法要。也可以說,在大梵寺開示,到此地已經將悟入的法要講完了。

  在此簡短開示裏,最重要的就是“淨心念”。“淨心”就是無住,“念”就是生心。佛在金剛般若會上教誡須菩提尊者:“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諸菩薩由此悟入,六祖也是由此悟入。六祖之所教所傳,無不由此門出,無不與此相應,真傳佛心印之法主也。“淨心”,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的心就是淨心,就是無住心,也就是自己不生不滅的真心。生滅心是妄想心、分別心、執著心。“生滅滅已,寂滅現前”,才是圓成總淨心念。“念”,不是分別,不是叫我們起心動念;而是一心正念,是大乘經常說的“一心正念真如”,就是真正圓滿的智慧。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菩提意思是覺,自性就是本性。人人都有本性、智慧覺性,本來是清淨的,從來也沒有染汙,就是禅家所說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個面目從未缺失,只可惜衆生日用而不覺,所謂迷失真性。佛與衆生的差別,只在一心。一心是真,一心是正念,一心是真如,一心是實相,一心見真法界,就叫做佛菩薩,就叫做覺者。衆生一念不覺,叁心二意,緣慮妄境,染著五欲六塵、名聞利養,妄想、分別、執著,心爲境轉,這才無迷自迷,不見自性本來面目,不能證得自性如來智慧德相;愈轉愈遠,愈迷愈深,所謂可憐憫者,就叫做凡夫、就叫做迷。六祖大慈大悲,只教人認得真性,性德本淨,然後直指說:“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正是無上佛道,何其簡易!永明大師說:“至理一言,點凡成聖。狂心不歇,歇即菩提。”性淨心明本來是佛,正是這個意思。這一段開示是大師一生教學的總綱領,我們千萬不可輕易忽略。大衆願聞般若法要,大師于此總示法要。

  以下經文開示,是大師敘述自己求法得道的經過,對于後學極具啓示作用,是大師的身教,現身說法。

  善知識。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意。能嚴父本貫範陽。左降流于嶺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海。艱辛貧乏。于市賣柴。

  大師原籍是範陽,現在的河北省。大師先人作官,被降職流放到嶺南,嶺南就是五嶺之南,是現在的廣東省,新州即廣東新興縣,落籍爲平民。大師童年遭遇非常不幸,父親早亡,他與老母遷居到南海,家境非常清寒,靠賣柴度日。

  時有一客買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能得錢。卻出門外。見一客誦經。能一聞經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即開悟。遂問客誦何經。客曰。《金剛經》。複問從何所來持此經典。客雲。我從蕲州黃梅縣東禅寺來。其寺是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門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禮拜。聽受此經。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能聞說。宿昔有緣。乃蒙一客取銀十兩與能。令充老母衣糧。教便往黃梅禮拜五祖。

  有一天,有一位顧客要買柴,要我把柴送到客店。顧客將柴收下。我得了錢,退出門外時,見到一位客人在念經,聽到經中所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中豁然開悟。于是就問客人誦念什麼經?客人說:《金剛經》。我再問他:從哪裏來,怎麼得到這本經的?客人說:我從蕲州(湖北省)黃梅縣東禅寺來。東禅寺又稱蓮花寺,位于黃梅縣西南約一裏的東山,是禅宗五祖弘忍大師主持教化的道場,參學門人有一千多人。我就在那個寺院禮拜祖師,聽受此經。五祖常勸出家、在家大衆們:“只要受持、念誦《金剛經》,就自然能見自本性,直下了悟成佛。”我聽他說完之後,真是前世有緣,承蒙一位客人取十兩銀子給我,做爲老母衣食之用,叫我到黃梅去禮拜五祖。

  這一段文,在流通本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八個字。而這八個字卻非常重要,說明大師開悟機緣乃在偶然聞經。他在當時必定與那些客人議論經義,而爲衆人衷心敬佩,才有人慷慨贈金,勸勉參學。不然,何以黃梅初見五祖,就顯出機鋒,超絕不凡?由此可知,黃梅八個月,乃是求印證此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明代蓮池大師解釋說:“應”是當也,應當無住而生心,不應當有住而生心也。無住而生者,是清淨心也。若以心本不生,不得言生。“應生無所住心”,又雲“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前言應,後言不應,正是反覆說明“無所住而生者,生即無生也”。

  六祖是不識字之人,卻能一聞經句心即開悟,可見他的心平常就很清淨,什麼事情都能放得下、都能看得開,雖然貧苦,卻不求富貴。他對五祖說:“惠能啓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未審和尚教作何務?”聽了這幾句話,可見悟達之人福慧本來具足,夫複何求?是一位真正做到“于人無爭,于世無求”、“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止于至善境界之人。他的爲人也必然是和悅、誠信的達人,才能一聞便悟。這就是六祖大師現身說法教導我們。我們和大師一樣、和諸佛一樣,都具足福慧圓滿的清淨心,何以我們不能證得?原因在“有住而生心”,住色生心、住聲生心,乃至住法生心,生分別心、生妄想心、生執著心,生貪心、嗔心、無明心,所以才有八萬四千塵勞煩惱,清淨的真心自然不能證得。如果我們真發心願意證得,大師就是我們最好的榜樣;換句話說,只要依此經理論和方法,持之以恒,便有悟入的機緣。

  能安置母畢。即便辭親。不經叁十余日。便至黃梅禮拜五祖。

  大師開悟之後,接受諸客人的勸教,于是備足老母生活所需,一切都安置好,辭別了母親。還不到叁十多天,就到達湖北黃梅縣東禅寺,禮拜五祖。

  問能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五祖問:“你是哪裏人?到我這裏來想求些什麼?”惠能答:“弟子是嶺南新州的平民百姓,遠道而來禮拜大師,只求作佛,不求其他。”這是兩位祖師初見面時第一番問對。只看他“遠來禮師,只求作佛”一句,能大師就活活潑潑的現在我們面前,是何等的氣象!是何等的超脫、莊嚴、非凡!真是人中龍鳳。這是教我們學佛求道要向最上乘著眼,而槽廠踏碓正是最下處著手,這是修無住心、修無住行的真實樣子。因此,我們不可以輕易念過,這正是菩薩學處。反省自己,也曾經拜師、求戒、參學,欲求何物?是不是也求作佛?若求作佛,何以心行相違?如果參學不爲作佛,而爲名利五欲,此是修叁惡道,而不是菩薩道。此處一定要認識清楚,辨別明了,才不至求覺反迷、求升反墮。

  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爲堪作佛。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五祖說:“你是嶺南人,又是獦獠,如何能作佛?”嶺南是中國的邊疆,文化落後。獦獠,是未開化的蠻夷少數民族,通稱西南夷者。五祖此言看來平常,其實乃是對能大師的口試,也就是入學考試。而能大師的答案,佛性無分南北,佛性也不分文明人與野蠻人。佛經雲:“凡有心者,定當得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意…

《六祖壇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公案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