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講記▪P23

  ..續本文上一頁正?我們拿儒家的話來解釋,更容易明白。心之不正,是爲物欲,即煩惱障障礙;爲自己的不正知,即所知障障礙。佛法要破除二障,心才能得其正;儒家講正心,也是破除這兩種障。“格物”,“格”是格殺,“物”就是物欲,格殺物欲就是斷煩惱障。“致知”,“知”是正知正見,這是破所知障。這樣,才能得到正心。正心,心裏就“常生智慧”,這個智慧是真正的智慧,而不是世間的世智辯聰。“觀照自心,止惡行善。”心裏生智慧,表現在行爲必定是念念光明,一般講心地光明磊落,行爲必然是止惡行善,這就是開自己佛知見。

  六祖說:“你必須要念念開佛知見,千萬不可以開衆生知見。”心裏邪知邪見,口善心惡,貪嗔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這些就叫做衆生知見,千萬不可以有這些知見。開佛知見,這就叫做出世;如果開衆生知見,就是世間。你要懂得這個意思,照這樣去修學。如果只是勤勞執著,以爲念經就是功課,這是錯的。

  達曰。若然者。但得解義。不勞誦經耶。師曰。經有何過。豈障汝念。只爲迷悟在人。損益由己。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聽吾偈曰。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仇家。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長禦白牛車。

  法達禅師聽了這番開示之後,接著請教:“要是這樣的話,經中的意思我理解了,我就可以不必念了?”六祖說:“經有什麼過失,經豈障你的正念?只爲迷悟在人,損益都是由于自己。你口裏念,心裏依照經的意思來行,就叫做轉經。如果口念心不行,就是被經所轉。”被經所轉,這人很可憐;換句話說,迷執在文字之間,所謂是死在字裏行間,世俗人叫“書呆子”。六祖說了一首偈:“心迷,就被《法華經》所轉;心要是覺悟,你就轉《法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仇家。”“義”就是義理。念經念了這麼多年,經的道理還不懂。

  “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這兩句非常要緊,也是精義之所在。此處的“無念”,是專門對他念經說的,無念無作而念經,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這叫正心念經。“有念念”就是存著成見,于經文中起分別、執著、妄想,這就叫有念;有念,念都是邪。“有無俱不計”,計就是計較,有、無都不必去想它,你就一直念下去。這種方式,在我們佛門,甚至于在儒家,都是常用的方法。念經,真正的意思是教我們修定。我們展開經文,從“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這部經一直念下去,意思懂不懂沒有關系,最重要的就是這一篇經文念下去,心裏不起一個妄念,于經文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一切妄念,而字字分明,這就是修定的方法。能夠長期這樣的念經,沒有不成禅定。禅定成就了,智慧就現前。

  達聞偈。不覺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師曰。法達從昔已來。實未曾轉法華。乃被法華轉。再啓曰。經雲諸大聲聞乃至菩薩。皆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見。自非上根。未免疑謗。又經說叁車。羊鹿之車與白牛之車。如何區別。願和尚再垂開示。

  法達禅師聞偈之後,不知不覺的悲泣,言下大悟,告訴六祖:“法達從往昔已來,確實未曾轉《法華》,實在是被《法華》所轉。”法達禅師又請教六祖:“經中說,諸大聲聞乃至菩薩,皆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現在大師教導我們,凡夫只要能悟自心,就叫做佛之知見。這個說法,若不是上根,不免有疑謗。”這是一個問題。又說:“經中講的叁車,羊鹿之車與白牛之車,到底如何區別?希望和尚再爲我們開示。”

  師曰。經意分明。汝自迷背。諸叁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饒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佛本爲凡夫說。不爲佛說。此理若不肯信者。從他退席。

  六祖說:“經的意思實在說得很清楚,而是你自己迷惑違背了經義。聲聞、緣覺、菩薩這叁乘人之所以不能測度佛智慧者,毛病就發生在度量上,就是計度分別。縱然是一切聲聞、緣覺、菩薩們,共同來思惟推究,對于佛的智慧只是加重誤會,誤會愈來愈深,去佛知見就愈來愈遠。”這幾句話我們要好好的想想。真正的智慧,是要離開思惟、分別、執著。我們若用分別心、執著心,這是障礙,怎能見到佛知見?“佛本來是爲凡夫而說,並不是爲佛說。這個道理要是不能相信,他退他的席,無關于老師的事情。”

  殊不知坐卻白牛車。更于門外覓叁車。況經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無有余乘。若二若叁。乃至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是法皆爲一佛乘故。汝何不省。叁車是假。爲昔時故。一乘是實。爲今時故。只教汝去假歸實。歸實之後。實亦無名。

  “殊不知坐卻白牛車”,白牛車在此是比喻一乘佛法。哪個人不是自己坐在一乘佛法?爲什麼還要在門外去覓叁車?叁車是方便。經文也分明向汝道,唯一佛乘,無有余乘,若二若叁,乃至無數的方便,如經文裏種種因緣譬喻言說,都是說一乘法。你爲何不反省?佛講叁車是方便說,叁車是假設,是爲了以前程度還不夠的學生而方便說。佛講一乘佛法,這是《法華經》所講的,這是真實的。爲何這個時候講真實的?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學四十九年,《法華》是最後八年所說的。由此可知,這一批學生已經學佛四十一年,有如此深厚的基礎,才能達到一乘真實的學問。《法華經》所教導我們的是“開權顯實”,教人去假歸真。歸到真實之後,真實也沒有名;換句話說,歸到一佛乘實相,也沒有一佛乘實相之名。正是所謂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如是受持經教才是真實的佛弟子。

  應知所有珍財。盡屬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無用想。是名持法華經從劫至劫手不釋卷從晝至夜無不念時也。

  大師以《法華經》的比喻說:“你應該曉得,所有的家珍全都屬于你自己,由你去受用。”這句話是真實的,決定不是假的。可是得要清淨心現前才能體會得到,平等心現前才能真正覺察得到。所以,一乘佛法中重要的就是說“一”,一才是真的,正是六祖所說的“佛法是不二之法”,不二就是一,這是佛法教學的原始依據。正如中國文化道統的孝道,“孝”字與佛法的宗旨是一樣的。“孝”字,上面是“老”,下面是“子”,老是前一輩,子是後一輩,兩者是一不是二,這個字就顯示不二法門,一真法界。中國的道統教的是什麼?教孝。孔孟的學問,自文武周公到孔孟這個道統,無非就是發揚孝道。佛法的一乘佛法、叁乘佛法也是講孝道。孝道就是一真法界,在淨土講就是一心不亂。所以,一切法是一不是二。儒家與佛家,我們深深的去觀察,相同的地方太多了。所以,佛法到中國來,能爲中國人所接受,與我們自己的道統合而爲一、發揚光大是有道理的,決不是沒道理的。六祖說:“你也不必作父想,也不必作子想”。“父”在佛經裏是比喻諸佛如來;“子”是比喻一切衆生。“也不必有有用想,也不必有無用想,這才叫真正持《法華經》。從此之後,從劫至劫手不釋卷,從晝至夜無不念時也。”

  達蒙啓發。踴躍歡喜。以偈贊曰。經誦叁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甯歇累生狂。羊鹿牛權設。初中後善揚。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師曰。汝今後方可名念經僧也。達從此領玄旨。亦不辍誦經。

  法達禅師承蒙六祖的啓發,踴躍歡喜。他自己說了兩首偈,這是他的心得報告。“經誦叁千部”,念經一遍叫一部。“曹溪一句亡”,過去念了叁千部,以爲是大功德,今天到曹溪來被六祖一頓呵斥,就亡失所持了。“未明出世旨,甯歇累生狂”,若不懂得經義,無始劫來的狂妄是無法止住的,這是指貢高我慢這些習氣。“羊鹿牛權設,初中後善揚。”這是比喻叁乘,在以往,佛不得已用叁乘方法來誘導大衆。“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火宅”是比喻六塵,“法中王”是比喻如來的果位。佛就在一切衆生煩惱之中,所謂“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六祖說:“從今之後,你可以叫做念經僧。”法達禅師從此真正通達經義,也不辍誦經。

  僧智通。壽州安豐人。初看楞伽經約千余遍。而不會叁身四智。禮師求解其義。師曰。叁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

  智通禅師,曾經讀《楞伽經》千余遍,雖然經念得這麼熟,可是經中要義他並不能悟得,他不能體會經裏所講的“叁身四智”。“叁身”就是法身、報身、化身;“四智”是唯識講的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于是,他到曹溪參禮六祖,請求六祖爲他解釋經意。六祖說:“叁身,清淨法身就是你的自性,圓滿報身就是你的智慧,千百億化身就是你的行持。”這個解釋方法,可以說是直截了當,這是禅宗的特色;就在我們自己分上說明叁身是一不是二。所謂性,就是指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就是法身。圓滿報身是智慧。“智慧”一詞比較難懂,因爲智慧與世間的聰明並不相同。智慧是清淨的,智慧是無分別的;世間的聰明是有分別的。有分別則落在意識之中,所謂是意地中才有分別、執著、妄想,而智慧中決定沒有分別、執著、妄想。佛在《楞嚴經》中,就從六根的作用當中指出我們的真性與智慧。經中佛說,我們六根的根性是不分別的。譬如,我們眼見色,見性見色沒有分別,而眼識見色則有分別。不分別的是智慧,就是圓滿報身;分別的是意識,非報身。千, 百億化身就是我們的行爲,行爲有身體的造作、有口的言語、有心意的念頭,一切行爲總不出這叁類,佛法稱爲叁業。叁業的造作何止千百億?所以,千百億在此處是形容詞,形容其多。

  若離本性。別說叁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叁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聽吾偈曰。自性具叁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吾今爲汝說。谛信永無迷。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

  六祖教導他:“離開本性,我們另外說叁身,就是有身無智。若悟叁身無自性,就叫做四智菩提。”叁身從一個…

《六祖壇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公案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