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講記▪P6

  ..續本文上一頁本體”是指宇宙人生萬有的本體、理體,佛法稱爲自性、本性。從上祖師代代承傳,唯傳一心,別無二法。一心就是本體、真心。指心是佛,頓超等妙二覺之表。決定不流至第二念,才是禅門的宗旨。

  衣爲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汝須速去。恐人害汝。能曰。向甚處去。祖雲。逢懷則止。遇會則藏。

  五祖說:“衣缽乃是爭奪的禍端,傳到你手中爲止,不可再傳。倘若再傳衣缽,必定會由此引起殺身之禍。你必須趕快離開這裏,恐怕有人要傷害你。”惠能問:“我要向什麼地方去?”五祖說:“逢懷則止,遇會則藏”。“懷”是指廣西懷集縣,“會”是指廣東四會縣。這兩句話,是指點惠能大師潛修養道、隱藏的處所。下面一段是講六祖依教南隱潛修之事。

  惠能叁更領得衣缽。雲。能本是南中人。久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五祖言。汝不須憂。吾自送汝。祖相送直至九江。驿邊有一只船子。祖令惠能上船。五祖把橹自搖。惠能言。請和尚坐。弟子合搖橹。五祖雲。合是吾渡汝。能雲。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惠能生在邊方。語音不正。蒙師付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祖雲。如是如是。以後佛法。由汝大行。汝去叁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說。佛法難起。

  惠能在叁更接受衣缽後,說:“能本是嶺南中人,來此雖久,卻不知此地山路,如何能走得出去而到達江口?”五祖說:“你不必憂慮,我親自送你去。”五祖一直送惠能到九江驿邊,已經預備好的船只,五祖叫惠能上船,五祖自己把橹來搖。惠能說:“請和尚坐下,弟子應該搖橹。”五祖說:“應該是我渡你。”惠能道:“迷時要靠師父度,悟了以後就要自度;度的名詞雖然一樣,但是它的用處是不一樣的。惠能生長在邊方,說話的語音不正確,承蒙師父傳授心法,今已得悟入,應該自性自度。”五祖說:“如是!如是!以後的佛法,由于你的弘揚,將來大行于世。你去後叁年,我方逝世。你現在好好的去吧!努力向南方去,也不宜早出來說法,因爲弘揚佛法的機緣是很難興起的。”

  “自性自度”這句話很重要。我們學佛未悟,依善師,只能得生人天善果;如果想了生死、超越叁界六道、證得無上菩提,必須自性自度。古德說:“如果佛能度衆生,過去諸佛數目超過恒河沙,一切衆生早該度盡,爲何我們到現今還流轉生死,還未成佛?”是故當知:諸佛菩薩只能誘導我們見性自度的方法,正如指點我們方向途徑,方向還是要自己明辨,路還是要自己走。所以說,衆生自度,佛不能度。六祖悟後,知道度生自度的道理,五祖這才贊歎他說:如是如是!其次是五祖的入滅,自知時至。他說:“汝去叁年,吾方逝世。”五祖傳法付衣之後,又過了四年,上元二年他老人家去世,世壽七十四歲。古今修道之人,臨終自知時至不勝枚舉,此乃常事,並無奇特。其實,前面五祖指點惠能“逢懷則止,遇會則藏”,已經顯示他預知未來之事。

  能辭違祖已。發足南行。兩月中間。至大庾嶺。五祖歸。數日不上堂。衆疑。詣問曰。和尚少病少惱否。曰。病即無。衣法已南矣。問誰人傳授。曰。能者得之。衆乃知焉。逐後數百人來。欲奪衣缽。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性情粗糙。極意參尋。爲衆人先。趁及于能。能擲下衣缽于石上。雲。此衣表信。可力爭耶。能隱于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動。乃喚雲。行者行者。我爲法來。不爲衣來。能遂出坐盤石上。惠明作禮。雲。望行者爲我說法。能雲。汝既爲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爲汝說。良久謂明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惠能辭別五祖,放開腳步往南行,走了兩個多月,到了大庾嶺。再說五祖回到東禅寺之後,好多天都沒有上堂說法。大衆心中都疑惑,問五祖說:“和尚少病少惱嗎?是不是身體不舒服?”五祖說:“病倒是沒有,衣法卻已經到南方去。”大衆問:“是什麼人傳授去的?”五祖說:“能者得之。”大衆這才知道惠能得衣法已經走了。于是衆中有數百人分道追逐,企圖奪回衣缽。其中有一位出家人,俗姓陳,名字叫惠明,在家的時候曾經當過四品將軍,性情粗魯,積極的參加追尋,走在別人的前面。惠能大師被他追上,于是惠能將衣缽扔在石頭上,說:“這衣缽只是表信之物,祖祖承傳,豈可用暴力爭得!”惠能于是躲藏在茅草叢中。惠明趕到之後,看見衣缽在石頭上,就上來提取,但是他卻拿不動,于是他就叫著說:“行者!行者!我是爲求法而來,不是爲爭奪衣缽而來的,請你出來吧!”于是惠能從茅草中走出來,盤坐在石頭上。惠明先行禮,然後說:“希望行者爲我說法。”惠能說:“你既然是爲求法而來,可以屏息諸緣,放下一切,勿生一念,我爲你說。”這樣靜默許久,六祖告訴惠明:“不思善,不思惡,正在此時,哪個是惠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惠明本來是爲奪回衣缽而來,他雖然在黃梅多日,並未悟明心地,這才興奮的參加大衆追逐惠能奪回衣缽的任務。果然被他追到,卻提不動衣缽,反激發其過去的善根,真誠下學求法,終于在言下大悟。這是他的善緣成熟,也是了不起的成就。試問:他是怎麼悟入的?原來是在他真正放下萬緣,止息念慮,良久時,被六祖一句話點醒了無始迷夢,大徹大悟。其實,六祖所用之法並無奇特,五祖又何嘗不是這樣天天提醒大衆?就是我們學佛,也常聽到老和尚、善友們,挂在口頭上的“放下萬緣,提起正念”。問題是在我們自己把它當作口頭禅,從來沒有認真體會過,何況奉行?我們曾幾何時放下過境緣,放下過妄念?這就是不能悟入、不能言下大悟的原因。惠明爲我們做示範、做榜樣。他在黃梅時日,由于未能放下,所以不悟。今日于此處發真實心,依六祖教,果然親見自家不思善、不思惡、離開一切善惡境緣後的空寂靈知之心,原來就是自己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就是真正、真實的自我,是永恒存在、不生不滅的真我。此處六祖對惠明的指授,只是在教他直接證取無住六塵緣影的真心,這就是見自本性,頓教頓悟,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往昔達摩祖師初居少林寺九年,爲二祖說:“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慧海禅師說:“萬緣具絕者,即一切法性空是也。法性空者,即一切處無心是。”于人無爭,于世無求,六根對境永無妄想起動,就是無念。黃檗禅師說:“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即身便是菩提華果,即心便是靈智。”《修心訣》雲:“諸法如夢,亦如幻化。故妄念本寂,塵境本空。諸法皆空之處,靈知不昧。即此空寂靈知之心,是汝本來面目。亦是叁世諸佛、曆代祖師、天下善知識,密密相傳的法印。若悟此心,真所謂不踐階梯,徑登佛地。”雖登佛地,絕無佛地想。上來諸師種種開示,都是指引我們悟入心性的秘訣。只要善于用心,不怕不能悟入。

  複問雲。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能雲。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明曰。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能曰。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明又問。惠明今後向甚處去。能曰。逢袁則止。遇蒙則居。明禮辭。

  惠明悟了以後,再問道:“從上代祖師以來,所傳授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其他密意嗎?”六祖說:“對你說,就不是密意。你若依無住清淨心返照,密意就在你面前。”惠明說:“惠明雖然是在黃梅五祖會中,實未曾省悟到自己本來面目。今日承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現在行者就是我惠明的師父。”六祖說:“你如果這樣,我和你同師黃梅五祖,好好的自己護持吧!”惠明又問:“惠明今後要向什麼地方去?”六祖指示他說:“逢袁則止,遇蒙則居。”惠明于是禮辭六祖。

  在這一段談話中,惠明問:“祖祖相傳,還有密意否?”六祖直指,“返照自性,密在汝邊”。此密非是秘密,而是深秘,唯返觀者才能親自見得,否則說亦不懂,因爲此事非思議所及也。親證得後,必須善自護持,像六祖一樣,等待機緣成熟,利樂人天,普度衆生。

  明回至嶺下。謂趁衆曰。向陟崔嵬。竟無蹤迹。當別道尋之。趁衆鹹以爲然。

  惠明回到山林之下,遇到追逐六祖的那些同伴,他告訴大衆說:“這一條路我已經走過,沒有見到惠能的蹤迹,我們還是向別的方向趕快去追吧!”大衆聽了以後,都以爲然。惠明于是獨自前往廬山布水臺,經叁年,終于在袁州蒙山定居,弘化一方。

  能後至曹溪。又被惡人尋逐。乃于四會縣避難獵人隊中。凡經一十五載。時與獵人隨宜說法。獵人常令守網。每見生命盡放之。每至飯時。以菜寄煮肉鍋。或問。則對曰。但吃肉邊菜。

  六祖後來到了曲江曹溪,又被惡人追尋到了。于是,就在四會縣處,避難于獵人隊裏隱藏,這樣經過十五年。在此期間,他也常爲獵人們隨機說法。獵人常叫六祖看守圍捕禽獸的網,而六祖每當看到禽獸落入網中,就將它們統統放生。每當吃飯時,六祖總是將蔬菜寄煮在獵人肉鍋之中。有人就問他何必如此,六祖說:“但吃肉邊菜。”

  六祖在得法之後,遭遇難以想像的困境,經曆十五年長時間隱藏流浪,善自護念,防人加害,等待時節機緣成熟,弘法利生,大振宗風,影響千余年,不負佛祖的期望,真正是爲後世佛弟子們最好的榜樣。此十余年的確是六祖真參密印的時代,正如同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將般若波羅蜜圓融應用于日用平常事理,的確是證得性相一如、平等不二。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效法的。

  佛家修行,乃指修正行爲。修正的標准也因修學程度而有不同,其最初入門標准就是戒律。戒律乃行持的規範,也是基本的標准。戒律中嚴持不殺生,許食叁淨肉。唯有中國佛教提倡不食衆生肉,目的是培養大慈悲心,是真正懂得衛生、衛性(保衛善良的性情)、衛心(慈悲心)…

《六祖壇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公案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