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讲记▪P5

  ..续本文上一页

  《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云:“过去世有威音王如来,在佛的像法时期,增上慢比丘有大势力。同一个时期,有一位菩萨比丘,他见到出家或者在家的男女四众,都一律礼拜赞叹说:我不敢轻慢你们,你们都应当作佛。菩萨这么做,甚至于被人笑骂侮辱,他也不在乎,我行我素,于是人们都称他作:常不轻菩萨。”由童子也称他“獦獠”一词就可以想到,六祖在黄梅八个月被人轻视。这正是孟子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金刚经》云:“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六祖于此期间乃是真参实学,他称呼童子为“上人”,是常不轻菩萨无异。能受众人轻贱而无改其平等慈悲清净心,正是实践受持《金刚般若》,消业障、证菩提的身教示范。由此可见佛祖真慈,教化善巧,止于至善。看经,须于此等文句中体会,才确知三宝恩重。

  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云。亦未见性。众人疑息。

  张别驾说:“你只要把偈子念出来,我替你写上。你如果得法,必须先度我,别忘了我这几句话。”惠能的偈颂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张别驾将偈写好以后,五祖门下弟子们都觉得十分惊奇,无不赞叹!惊讶的互相传说著:“真奇怪,不能以相貌来看人!怎么没有多久,确使他成就肉身菩萨?”五祖看到大众这样大惊小怪,恐怕有人伤害惠能,于是用鞋子擦掉这首偈,说:“也没有见性。”众人的疑怪才平息。

  我们谈谈六祖这首偈颂。其实,六祖何尝作偈?只不过是将神秀的偈子改正过来而已,替神秀指出一条出路,为末后开示“法门对示”一章的章本;也是六祖一生应机开导众生,无所说、说无说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章本。《金刚经》云:“如来有所说法不?如来无所说”,也正是此意。如果要问:“六祖此时究竟有没有见性?”此事前面我们已经谈过,何况下一段还有经文明证,可知五祖所说“亦未见性”用意之所在。

  六祖偈中“本来无一物”一句,也就成了而后开东山法门接上上根人的顿教宗旨;这一句的确是大乘了义圆顿教的总纲领。佛法于“本来无一物”上,建立四谛、菩提、般若、六度诸法,是四谛、菩提等诸法“本来无一物”也,于是诸法中执取便错了。世间法又何尝不是于本来无一物上,建立生死流转、六道轮回、一切因果,是生死六道等法“本来无一物”也。悟本来无一物,就叫做佛菩萨;迷本来无一物,就叫做凡夫。其实,佛菩萨和凡夫也是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哪里还有什么叫佛、叫菩萨、叫众生的!本来无一物究竟是什么样子?人生宇宙的体、相、作用的真实相,就是所谓诸法实相,“本来无一物”。怎么证得?佛教人不住尘境而生的清净心便是。下面一段经文,说明五祖传法、六祖得法的经过情形。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即问曰。米熟也未。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第二天,五祖不让别人见到,一个人潜到碓房来,看见惠能腰上绑著石头正在舂米。五祖说:“求道的人,为法忘躯,应当是这样的。”随即问道:“米熟了没有?”惠能答道:“米早已熟,只欠一筛。”这一番问对原是一个谜,意在言外。五祖是问他:见性了没有,觉悟了没有?惠能答说:“早就见性,觉了、悟了,只欠和尚为作印证而已。”于是,五祖以手杖在碓上敲了三下就走了,惠能当下就领会五祖的意思,于夜晚三更时进入五祖的方丈室。五祖用袈裟遮围著窗户,不让别人看见,为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于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的真理。

  六祖《金刚经注》云:众生的心本无所住,因外境与根身相接触,于是随境生心动念。而不知根身触境是本来空,误以为世间诸法是实境,便于境界上住心;起分别、生执著、牵肠挂肚,就是住心的相,就像“猿猴捉月,病眼见花”一样。应当明了,一切万法皆从心生。如果悟明真性,心即无所住。无所住心就是真智慧,决定不起烦恼。譬如虚空,无有挂碍。心有所住,就是妄念,六尘竞起,像浮云似的飘荡不定。《维摩经》云:“欲得净土,但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离却有无一切诸法,此心如日月临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岂不是省力的事!到此之时,一念不生,觉性现前,就是行诸佛行,如同诸佛,无所不觉,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大师此时破无始之迷妄,开真实之知见,大彻大悟,彻见一切万法不离自性,故能息心达本源。

  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于是他向五祖说:“没有想到自性本来清净,没有想到自性本来是不生不灭,没有想到自性本来具足一切,没有想到自性本无动摇,没有想到自性能生万法。”这五句,才是惠能大师向五祖陈述悟后的见解,可见前面请张别驾所写的,确实是改正神秀之作。六祖此处所陈,与释迦牟尼佛在楞严会上开示阿难尊者“十番显见”之经义、旨趣全同。佛陀指示阿难:“见性是见真心,就是自性。此性本来不动、本来不灭,不失、无还、不杂、无碍、不分、超情识、离妄见。”又云:“如来藏中,性觉真空,性空真觉,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又云:“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经上又讲:“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这几句经文,皆可作六祖所说“本来无一物”及“何期”五句入佛知见的印证。

  祖知悟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五祖听了惠能所说,知道他已经悟见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流通本经文在“祖知悟本性”下,有“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这二十一个字曹溪原本没有。“丈夫”,就是佛陀十种通号之一的“调御丈夫”,佛能善调善御一切众生。六道之中,诸天及人无不以佛为师,故又称“天人师”。黄檗禅师说:唯直下顿了自心本来是佛,无一法可得,无一行可修,此是无上道,此是真如佛。学道人只怕一念有,即与道隔矣。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佛。学道之人要想成佛,一切佛法总不可用心意识来学,唯学无求无著。无求即心不生,无著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所谓八万四千法门,为的是对治八万四千烦恼,只是教化接引的方便门径。其实,本无一切法,离即是法,息即是法,放下即是法;知道离,知道息,知道放下,就是佛。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心法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

  惠能大师三更接受五祖传法,寺内大众皆不知。五祖传授他顿教心法及衣钵二物,对能大师说:“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五祖这四句话实在是语重心长,自度度他成败关键就在能不能善自护念。何谓顿教?《修心诀》云:“顿悟者,凡夫迷时,四大为身,妄想为心,不知自性是真法身,不知自己灵知是真佛。更向心外觅佛,劳苦参学,万里寻师。忽被善知识,指点入路,一念回光,见自本性。而此性地,原无烦恼。无漏智慧,本来具足,与十方三世诸佛分毫不差。故云顿悟也。”到底要如何护念、流布?五祖又为能大师说偈:

  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第一句,一切有情众生来此种下成佛的种子。第二句,由因地菩提种子,佛果还从此而生。后两句是离相,与《金刚经》所说的“即非、是名”同属一类的格式。即相离相,离即同时;双照双遮,遮照不二。《楞严经》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也就是六祖说的“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不碍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也。此偈前两句是有为,后两句是无为;前两句是慈悲普度,后两句是清净平等。正如佛在般若会上教须菩提:“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正是无住生心的样子,是我们应当记取修学的。

  祖复曰。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

  五祖又说:“过去初祖达摩大师初到中国传教,而中国人自古以来就特别注重师承,如果没有信物,谁能相信?传此衣钵表信,代代相传,续佛慧命。法门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什么是法?《血脉论》云:“三界兴起,同归一心。”《楞严经》云:“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华严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血脉论》云:“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黄檗禅师说:不得一法,名为传心。如果真的彻底了悟真心,就是无心无法。既然是说无心无法,怎么能传?怎么叫做传?禅师说,你听说以心传心这句话,就以为真有可得,可以得到吗?祖师说: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了了无所得,得时不说知。古德说:“有法无主是谓无法,无法无主是谓无心。如我解佛亦无神通,但能以无心通达一切法耳。”是以悟须自悟,解要自解。要知道,记问之学原来是人家的知见,不是自家悟解。

  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

  “…

《六祖坛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公案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