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著。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
五祖法堂前有三间走廊,原来打算请供奉卢珍居士来画楞伽经变相及禅宗五代祖师承传的血脉图,这是属于壁画,流传今后启发人心,令人感悟;即对众生做法布施的意思。神秀做好偈颂,曾经几度想呈送给五祖,但每次走到堂前,总是感觉到心中恍惚,全身汗流,想呈又不敢冒昧。这样前后经过四天,共有十三次进退,仍没有把握,不敢呈送。神秀思惟:“不如把偈颂写在堂前走廊墙壁,由和尚自己看见。若和尚忽然赞叹说好,我就出来礼拜,说是我神秀所作;如说不堪,只怪自己枉来此山数年受人恭敬礼拜,还修的什么道?”于是,在夜晚三更时分,不让别人知道,自己提著灯把偈颂书写在南廊墙壁,以呈露心中的见解。
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四句偈颂皆是比喻之词。“身是菩提树”,菩提树就是印度人称的毕钵罗树,往昔释迦牟尼佛示现于此树下成道,因此称为菩提树。秀师以此来比喻身。“心如明镜台”,这是将镜比喻作心。莲池大师说:“镜能照物,而物未来时,镜不攀缘;物方对镜,照物了了分明,而无分别;物既去时,镜中不留痕迹。圣人之心,常寂常照,三际空寂,照之前、照正中或者照之后俱空俱寂,故喻如镜。”比喻只是略似而已,毕竟镜子是无知之物,而心是灵明觉知妙觉明体。这两句是比喻理体,下两句是比喻修行功夫。“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是比喻镜上若有尘土,必须时时勤加拂拭保持清洁,不使惹尘埃。这个道理非常浅显易知。我们的心境亦然,心境若染著五欲六尘,便失其广大智觉照用。“拂拭”便是断五欲、离六尘,一丝不挂;尘尽明现,则朗然大觉,无所不照。神秀此偈,虽然句句著相坐实,心地未明,尘埃未尽,缘虑未了,未悟大意,但对中下根器渐修初学者来说,未尝不是很好的指导原则。
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
我们可以看出,神秀大师写完偈颂后的神情是如何的不安。神秀写好偈颂后就回自己的房间,寺里大众都不知道这桩事。神秀反覆思惟:“五祖明日看见偈颂欢喜的话,即我与法有缘;若是说不堪,自然是自己迷惑不悟,过去世的业障习气深重,所以不应得法。圣人的意旨难测!”神秀在房中思前想后,心绪不宁,坐卧不安,直至五更天明。下面一段经文,是说五祖看见走廊壁上偈子,给神秀作的评断。
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门人诵偈。皆叹善哉。
初两句,是讲五祖于平日观察神秀,早已知道他没有入门、没有见性。天明以后,五祖请卢供奉来,准备去南边走廊墙壁绘画壁画,即楞伽法会图及五代祖师承传的图像。此时忽然看到神秀写在墙壁的偈颂,于是五祖就对卢供奉说:“供奉!壁画不用画了,劳累你远道而来。《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墙壁这首偈颂,留下来给众人诵念受持。依照这首偈颂修行,可以免除堕落三恶道;依照这首偈颂修行,有很大的利益。”于是,五祖教门人焚香礼拜,都来诵念此偈,就可见性。门人受教诵念,都赞叹道:“好极了!”其实,依秀师偈修,可以得事一心,能享人天福报,这是实话。“即得见性”这一句,是五祖权巧接众的言词。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
从这一段经文中,我们见到五祖对门人的慈悲爱护、恳切的开示和殷切的期望,这些都是教学的师范,是我们必须要学习的。大意是讲,五祖于当天晚上三更时分,在法堂召见神秀,问道:“那首偈是不是你作的?”神秀答:“实是弟子神秀所作,不敢妄求祖位,惟愿和尚慈悲,看看弟子有没有智慧?”五祖说:“你作的这首偈还是未见本性,只到门外,尚未入门。这样的见解,觅求无上菩提,终不可得。”《传心法要》云:“何处是菩提?师云:菩提无是处。佛亦不得菩提,众生亦不失菩提。菩提本性,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求。一切众生,即菩提相。又问:如何发菩提心?师云:菩提无所得。你今但发无所得心,决定不得一法,即菩提心。”黄檗禅师这几句话,其实就是《金刚经》说的“无住生心”注解;无住生心就是无上菩提心现前。
五祖又说:“无上菩提,必须在一言之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传心法要》云:“达摩祖师初来中国,只有慧可大师一人具足自信心,一言之下就体会得即心是佛。彻了幻身妄心本来空寂,是名大道。大道本来平等,所以深信一切众生同一真性。心性不异,即性即心。心不异性,名之为祖。所以云: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心和性,迷时说二,悟时是一。“心”是讲八识与心所;“性”是指真如本性。学道之人,应如黄檗禅师所说:“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为第一。诸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但学无求无著。无求就是妄心不生,无著就是真性不灭,不生不灭便是佛,就是大道。”这些话,又何尝不是“无住生心”的注脚?真心无形无相,体遍虚空,用周沙界,一切大乘经典,无非发明此事。真心不来不去,不染不净;生时性也不来,死时性也不去,净宗所谓“生则决定生,往生西方弥陀净土;去则实不去,真如本性真无去来”,也是讲的此事。湛然圆寂,心境一如。
五祖说:“见性之人,在一切时中都能念念自见自性”。《楞严经》云:“见性是心非眼。”禅家说是“自性见”。正因为自性本来清净,湛然空寂,即于空寂体中能生此见;就像明镜洁净,镜中虽无像而能现一切像。修道之人心如明镜,无所染著,妄心不生,我所心灭,自然清净。因心地清净故,真知真见就自然现前。然后才恍然大悟,一切时中,念念自见,原来如此,如是如是。
“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此三句是讲悟后的境界。六祖说:“心无所住,随处解脱。若一切无心,即无所住也。”万法无碍,念念见性者,则于一切法皆离虚妄,故说一真一切真。真心对境,不起念、不分别,离一切相,生佛平等,万法如如,这正是《华严经》所说的一真法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法界。这种如如的心,就是离绝烦恼、所知、我法二执,而显现的真实性。要是这样见得,就是无上菩提的自性。
五祖对神秀大师恳切的开示,指点他见性的道路。然后告诉他:“你再回去思惟一、两天,再作一首偈给我看。如果你的偈颂能入得门,我就把衣法传授给你,为第六代祖。”神秀听了老师开示之后,作礼退出。这样经过几天,还是作偈不成。这些天当中,情绪不能安宁,坐卧不安。在这一段中,我们能看到神秀大师应试因缘前后之事。下面一段是说惠能作偈因缘。
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房过。唱诵其偈。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童子言。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此偈。依此偈修。免堕恶道。能曰。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同生佛地。上人。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童子引至偈前作礼。能曰。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能闻已。因自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别驾言。獦獠。汝亦作偈。其事希有。能启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
过了两天,一位童子从碓房经过,口里唱诵著神秀的偈颂:“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六祖说:“我一听,就晓得这首偈没有见得本性。虽然我来黄梅八个多月,未曾蒙和尚指导教授,但却早已明白佛法大意。”于是就问童子:“你诵的是什么偈?”童子说:“你这獦獠不晓得,五祖说世人生死事大,要想传付衣法,所以命徒众、门人作偈呈大师看,如果悟得大意,就传衣法为第六代祖师。神秀上座在南廊墙壁上写了这首无相偈,五祖叫大众都诵持此偈,说依此偈修,可免堕恶道。”惠能说:“我也要诵持此偈,结来生法缘,同生佛地。上人!我来到此处,破柴踏碓有八个多月,从来没有到过法堂,希望上人能引导我到堂前偈颂处去礼拜。”童子就引导惠能到堂前廊下,惠能说:“惠能不识字,请上人为我读诵一遍。”这时,有一位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他就高声朗诵。惠能听了以后,就对张别驾说:“我也有一首偈,希望别驾代为书写。”张别驾说:“獦獠,你也会作偈,这真是一件希有的事。”惠能对张别驾说:“要想修学无上菩提,不得轻视初学。下下人也会有上上智慧,而上上人也会有没意智的时候(没意智的意思是智慧埋没而不能现前)。如果随便轻视人,就会有无量无边的罪过。…
《六祖坛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