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思是成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成佛的意思。《大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楞严经》云:“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五苦章句经》云:“一切壮无过心”,世出世间最为强壮有力的无过于心,“心是怨家,常欺误人,心取地狱,心取饿鬼,心取畜生,心取天人”,说明心造六道轮回,“作形貌者,皆心所为”,这是讲相随心转,“能伏心为道者,其力最多”,这两句与《金刚经》“降伏其心”的意思相同,“吾与心斗,其劫无数。今乃得佛,独步三界,皆心所为。”这几句话说明,成佛也是心之所为,正是“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大师亲证如是境界,于是,六祖口试的答案得到满分。
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予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厂去。
这一节经文,我们又见到五祖充满了不寻常的喜悦,使我们想起《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真是“知心人乍见话知心”。但是又恐别人嫉妒,只好差遣随众去做事务。“作务”,就是为大众、为团体服务,这是为自己修福、为团体造福而令大众享福,这是佛陀教育中真参实究、福慧双修、三学等运的方便妙门,诸佛菩萨共行的大道。五祖也不例外,教六祖如是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当六祖听到五祖差遣他随众作务时,他又说:“惠能启和尚”,和尚是印度话,意思是亲教师,是学生对老师的尊称,“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就是福田。不知道和尚要我去做什么?”这几句话,正是考试满分之后,还格外要求加分,希有!希有!直叫五祖叫绝,欣然赞叹,也是印证,说道:“这獦獠根性太锐利了,你不必多言,到槽厂去吧!”
在此番对话里,已经显示六祖大师业已功圆果满。破柴踏碓,正是慈悲示现身教,为后学做榜样。这里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六祖这几句话。“弟子自心常生智慧”,这是说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一一境界中,皆现无量智慧、无量喜悦。孔子在《论语》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学行圆满,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必于法喜充满,始得见道;于一一法生无量喜悦,充满尽法界时,是为菩萨初入欢喜地的境界。反观我辈,于一一法中迷惑颠倒,生无边尘劳烦恼,岂不愧对佛祖?这又是怎么回事,何以落得如此模样?参!
六祖说:“不离自性,即是福田。”这两句话更不容易体会。自心常生智慧,是慧圆满;无住生心,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是福圆满。慧圆满是理事无碍,福圆满是事事无碍,他已经具足菩萨学行。如是境界,我们在佛祖、孔子、颜回生活言行中,得到消息、得到证明;方东美先生说“人生最高的享受”,这也正是佛陀教学的宗旨,真正的离苦得乐。现在的问题,要如何才能证得“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我们也藉禅宗的一句话说:参!
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能破柴踏碓。经八月余。
惠能大师于是接受五祖的教诫,退到后院槽厂。有一位行者—在寺院带发修行叫做行者,分派惠能一份破柴、踏碓舂米的工作,就这样工作了八个多月。向下经文是五祖传法。
祖一日见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知之否。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
有一天五祖到后院,见到惠能,告诉他说:“我想你的见地可用,唯恐有坏人对你不利,所以不与你多说,知道吗?”六祖出生在盛唐,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佛门中就存有嫉贤妒能,障碍阻挠正法的弘传。不仅于此,佛氏内有六群比丘、提婆达多等为佛障缘;外有恶王、外道时加阻挠,可见正法的弘扬、承传必有其时节因缘,尤其善巧方便。若云一切顺利而无逆缘,不可能也!须知大觉至善,顺逆皆方便,原是不二法门。孔门教学亦有类似境缘。我们应该深省,忍辱、恒顺、随喜,完成自己的修学、弘传、继往开来神圣使命,才是真佛弟子。佛氏盛唐尚有恶人,何况末法今时?逆境、障难乃意中之事。能大师是一位大觉大悟者,岂会不知?他说:“弟子也知道师父的用意,不敢在法堂前行走,避免大众生疑。”
六祖大师初见五祖仅三番问对,说话不多。八个多月并未见面,至此相见,道出“汝之见地可用”,“见地”指入佛知见,“可用”是说一真法界的真实受用。于此可见他们之间神交默契,心心相应,言语之间具足无尽法味。亦信此经不属文字,乃祖意佛心也。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有一天,五祖将他的学生徒众全召集来,说:“我对你们讲,世人生死事大。”这是大苦,奈何觉悟此事者不多。佛经说此事最为明了,凡夫上至四空天,下至阿鼻地狱,虽然苦乐享受不同,总不免生死轮回、流转六道。人生尤为苦短,古人说,“出息难期入息,今朝不保来朝”,“功名盖世,无非大梦一场。富贵惊人,难免无常二字。争人争我,到底成空。夸能夸会,毕竟非实”。是又何苦广造罪业,总落得世世酬偿、冤冤相报无有尽期。是以真正觉悟此事者,无不急求出离,是为生死事大。
“你们终日只晓得修福”。莲池大师说:“今生持戒修福的出家人,如果未能达到明心见性,念佛求生净土的信愿微弱,这种人来世多投生在富贵人家,亦必然为富贵所迷,或至造业堕落者。”当时有一位老僧,听了此言,不以为然!莲池大师说:“不要讲来生,眼前我曾经见到一个出家人,他在北峰山阴结茅篷清修。十年之后,由于信徒日多且敬仰道德,为他另建道场,请他迁往那里去当住持,于是渐渐染了习俗,以致堕落,往年十载清修功德到现在都失掉了。现世尚且如此,何况来生?”老僧问:“这个人是谁?”莲池大师说:“那人正是老兄!”老僧听了默然无语。所以,出家人要知道为众生造福,广结法缘,为当来普度众生做资粮,万万不可以享福;一享福,总不免才觉又迷。
“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莲池大师说:“醉生梦死,这句话是真实话。世人大约分作贫贱、富贵两类,贫贱的天天忙于衣食,富贵的也天天忙著享受,二者受用虽不同,其忙则一。忙到老死而后已。身虽然死了,心忙还没有止住,于是带著这永无休止忙碌的心再投胎,再忙到死。死生生死,昏昏蒙蒙,如醉如梦,纵然经历百千大劫,也无了期。再看看诸佛菩萨,朗然独醒,大丈夫应当如是。”
五祖说:“自性若迷,虽有大福报也不能救生死轮回无尽的大苦。”这句话我们要切记!五祖说:“你们各自回去,看看自己的智慧,看取自家本心般若之性。”“智”,照有,明了万象;“慧”,观空,洞彻理体;“般若”是圆满永恒真智大觉,这里指亲证诸法实相的般若智慧。五祖又说:“每一个人各作一首偈,呈上来给我看看,如果能悟得大意,我就将衣法传给你,做为禅宗第六代祖师。火急快去作偈,不得延迟逗留,一落到分别思量就错了,就不中用。”这里所说的衣法,“衣”,指佛陀的袈裟,代代相传,表示师承的凭证;“法”,唯说一心,唯传一法,就是不可说之法,也就是本来无一物的清净心。一切众生的真心本体本来是佛,不假修成,也没有渐次,无无明,也无无明尽。入此宗门,切须在意。如此见得,就叫做“法”。传法是印证宗门的佛心、宗旨。
五祖说:“见性之人,言下须见。”禅宗的特色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见性就是彻底见到自心的觉性,生佛平等、万法一如、无所不觉的真如本性。见性必须是言下就见,见性就是大彻大悟。悟了以后,无求无得,大用无方,超凡超圣,以凡圣不二,得失同一耳。五祖又举比喻说:“这样的人,就是正当挥刀上阵作战的紧急关头,也能言下立刻见得。”这是比喻根性大利的人。下面一段是神秀禅师书偈,也就是神秀应试的经过。
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诸人闻语。总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
这一节经文记载当时大众对五祖欲传衣钵的态度,亦见神秀禅师已是众望所归。大众听了五祖吩咐之后,退下来互相讨论著说:“我们这些人不需要尽心用意的作偈呈送给和尚看,有什么用处?神秀上座现在是我们的教授师,不用说了,一定是他得的。我们如果轻率冒昧的作偈,可以说是枉费心力。”众人听了这些话以后,都止息了作偈的念头,说:“我们以后就依止神秀禅师好了,又何必烦心去作偈?”大众对于传法、传衣钵的事,都已经表明态度。且看神秀禅师如何应试。
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
神秀心里想著:“大家放弃了作偈的念头,而无人呈偈给和尚,这都是为了我是他们的教授师。因此,我必须作偈呈送给和尚看。我要是不呈偈,和尚怎么知道我心中见解的深浅?我呈偈的用意,是求老师为我作印证、传法就好。如果意思要是在争取第六代祖师的地位,那就错了!岂不是和一般贪心凡夫夺五祖的祖师地位,又有什么差别?假使不呈偈请和尚印证,终究不能得法。这事情太难了!”这一节是叙说秀师当时欲呈偈求师印证的心情。下面再讲秀师呈偈的经过。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流传供养。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体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
《六祖坛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