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相無明沒破,還有過失。所以我們曉得同樣是等覺菩薩,他們也不平等,每個人犯的過失不一樣,當然在等覺菩薩非常非常的輕微,我們沒有辦法覺察出來,佛能看出來,他們自己能夠覺察到,比他低的這些菩薩決定見不到,所以到佛這才平等,佛佛道同;煩惱習氣斷盡,這個時候完全相同。說這些話最重要的用意就是提醒我們自己,一定要知道自己有過失,一定要反省、一定要改過,我們在菩提道上才能夠勇猛精進,而不退轉。
【說是語時,會中有一菩薩,名虛空藏。】
“虛空藏菩薩”,也是學佛同修都能夠熟知,青蓮法師在注解裏面給我們做了一個簡單的說明,我們看注解第一行,從第叁句看起,“此經,始文殊發問,謂非大智,莫識地藏端倪”,這個經開經第一句誰說的?這個用意都很深。“終空藏收科”,這個經到最後什麼人來做總結,收科我們現在講總結。“以非太虛安泯大士化迹。乃攝有歸空,全假即空意也”,這個意思很深很深,此地講太虛、此地講空,都是說真如本性,換句話到最後統統消歸自性,這意思多深。下面說“而空藏問福利者,乃從空談有,全空即假意也。空假不二,當體即中,圓融妙行,同歸秘藏,故終乎虛空藏也”,這是把虛空藏菩薩做全經結束,這個意思給我們說出來;也就是平常講一切消歸自性,這才是真正的圓滿。下面注解諸位自己可以看,介紹虛空藏菩薩的來由。
【白佛言,世尊,我自至忉利,聞于如來,贊歎地藏菩薩威神勢力,不可思議。】
菩薩自己敘述,世尊在忉利天宮開這個法會,他知道立刻就趕來參加這個法會,在法會當中不斷的聽世尊,贊歎地藏菩薩威德神力,度化衆生種種功德都是不可思議。
【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乃及一切天龍,聞此經典,及地藏名字,或瞻禮形像,得幾種福利。】
地藏菩薩功德既然是這樣的殊勝,不但釋迦牟尼佛贊歎,佛在這個經上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即使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共同贊歎,贊歎一劫也贊歎不盡,因爲菩薩的功德稱性,性德沒有邊際,所以贊歎不盡。虛空藏菩薩在此地還是代我們請法,這些事情他哪裏不知道,他也是等覺菩薩。特別是爲“未來世中”,“未來世”包括我們在內,都是代我們啓請,這能看到菩薩對我們的關懷,對我們的愛護。“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前面講一念善心。不但是人,除了人之外六道衆生,“一切天”,天是諸天,“龍”這是代表護法的這些天神們,“龍”也代表畜生道,雖然沒有講叁惡道,以龍來代表;天龍就是其他五道都包括在其中,六道一切衆生。“聞此經典,及地藏名字”,地藏菩薩的德號,或者是瞻禮形像,得幾種福跟利益。
注解裏面跟我們說,我們也把它念一念,“准地持”,地持菩薩所講。“福即布施、持戒、忍辱、依禅、依精進、修行施戒四無量等,是名福分”,這是講修福。六道凡夫沒有見性,自性裏面雖然具足無量的功德,它不起作用,不能現前,六道凡夫的福報都要靠自己修得。修哪些是福?這個地方給我們舉出來,這是菩薩的六度。六度除了般若度之外,其余的五度統統是修福,般若是修慧,成佛我們贊佛“二尊足”,二就是福、慧,足是圓滿,這兩種圓滿;福、慧當中佛是最圓滿,所以佛是最尊最貴。學佛怎麼能不修福?沒有福報自己修行有障礙,衣食都不足,修道就很困難,沒有福報你就沒有辦法度衆生。佛教我們度衆生,跟衆生結緣,跟一切衆生接觸的時候,以哪一樁事情爲先?布施。你不送他一點禮物,跟他結個善緣,你就很難度他,所以布施非常重要。尤其是財布施,跟一切衆生接觸第一樁事情財布施,他能生歡喜心,然後接著再是法布施、無畏布施。他對你有了好的印象,知道你對他是善心、是誠意,他就肯接受你的教誨,接受你的勸告。福非常重要。
下面又說“蓋善名福利”,利是利益,善就是真實的利益,“感報恬愉”,這個意思就是你感得的果報,能夠稱心如意。現在這個人他既然讀經聞名,瞻仰地藏菩薩形像,他一定有所得,但是不曉得得多少種福利,多麼大的福利,這是菩薩爲我們向世尊請教。注解底下兩句是從理上講我們要懂,“須知福利由心,心能造福”,這兩句話很重要,一定要相信。這一次居士林,李木源居士發心要建彌陀村,要辦佛學院,而且完全不收費,誰敢做?彌陀村他現在畫的圖,將來裏面可以住一千多人,一千多人天天要吃飯,不收費錢從哪裏來?誰都不敢發這個心,他敢。他憑什麼?他懂這個道理,“福由心,心能造福”,他憑這個。這是一般人雖然讀佛經讀這幾句話,還是不能相信,李木源居士相信,所以“信佛”這兩個字好不容易,他真相信;信就有感應,感應不可思議。
有一次他跟我說,新加坡許多老人院,那個老人院是救濟院,救濟老人孤苦無依無靠,老人院收留養他們,老人院都有人發心來照顧老人,我們這些念佛的人反而沒有福報,還不如老人院,這講不過去!他這個話說得好。真正發心念佛求生淨土的人,決定有人供養,人不供養天神會來供養,爲什麼?人不曉得這大福報、大福田,天人知道。我們在古書裏面讀過,唐朝終南山的道宣律師持戒很嚴,老法師日中一食,一天吃一餐,誰來供養他?天人來供養他,每一天給他送一缽飯來,那是個持戒清淨的人。今天念佛堂這麼多人,雖然不能說是每個人都往生,只要有那麼一個、兩個,一個、兩個往生去作佛,大家都沾光;佛菩薩、天龍善神來供養,總不能說供養這兩個人,其他的不照顧,沒這個道理,大家都沾光。決定有諸佛護念,龍天善神照顧,李木源居士相信,所以他有膽子他敢做。將來佛學院,佛學院恐怕也不收學費,不但不收學費,衣食住行還要供養,也是這個道理。培養這些年輕法師,弘法利生,續佛慧命,當然這些人一樣也會得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只要你發真誠心去做,決定能做得成就,道理在此地。下面這兩句話那是理,太深的理,“心尚不可得”,《金剛經》上講叁心都不可得,“福利在哪裏呢?”這是講理。說明雖然得福利,不執著福利,這個福利就是真實的。下面啓請的話:
【唯願世尊,爲未來現在一切衆等,略而說之。】
不求佛細說,大概跟我們講講就好了。他也非常體念釋迦牟尼佛,不能讓釋迦牟尼佛太勞累,因爲釋迦牟尼佛在這時候年歲很大,忉利天宮下來之後,我們就知道講《大涅槃經》一日一夜,佛就入滅。請看經文,一百零一面最後一行:
【佛告虛空藏菩薩,谛聽谛聽,吾當爲汝,分別說之。】
菩薩啓請,佛一定會跟他說,在說法之前佛一定囑咐他要谛聽,“谛聽”用現在的話來說“仔細的聽”,它的深意也不可思議。注解第一行一開端就說,“夫善說法者,無說無示,善聽法者,無得無聞”,那是真正的谛聽,這不是我們的境界,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我們的境界仔細聽就可以。下面佛就開示:
【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見地藏形像,及聞此經乃至讀誦。香華飲食,衣服珍寶,布施供養,贊歎瞻禮。得二十八種利益。】
這一段是略說修法,也就是怎樣修福。這一段文不長只有兩行,裏面有幾個關鍵的字,我們必須要留意到,第一個是“善”,“善男子、善女人”,“善”最低的標准好善好德,這是必須具備的條件,這樣的人見到地藏菩薩形像,供養菩薩形像決定不是迷信,爲什麼供養形像?見到形像就提醒我們菩薩的教誨,是這個意思。如果不聞名、不見像,菩薩的教誨很容易忘掉,所以名跟像最重要的意思,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懂得效法地藏菩薩,學習地藏菩薩,你的福報就大了。下面“香華飲食,衣服珍寶,布施供養”,這個意思前面都詳細說過,表自己的敬意,總表自己發心發願依教奉行。所以供養不在這些形式,形式是表法,供養必須要曉得依教修行供養,這是世尊對我們的期望。普賢菩薩在《行願品》裏面告訴我們,一切物質的供養總比不上法供養,無量無邊的布施供養不及法供養,法供養裏面給我們說了七條,第一條就是“如教修行供養”,我們依照經典教誨去做,這就是真正的供養。
所以事上供養是表法,“香”表信、表戒定,“華”表因,“飲食”表續佛慧命,“衣服”表忍辱,“珍寶”表福利,它用來表法,這裏頭決定不是迷信。“贊歎”,這是把這個法門經典爲人演說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別人,這是贊歎;言教,用言語來宣傳,這是贊歎;“禮瞻”是身教,做出來給別人看。這個樣子你才真正叫修福,下面才得“二十八種利益”,因果決定是相應。可是有很多人讀了這個經,去請一尊地藏菩薩形像供在家裏,天天燒香供花,早晚供飲食,得不到果報,後面二十八種利益一種都沒得到;然後再罵佛這個經不靈,這個經不可靠。他爲什麼不能感得果報?意思完全錯會了,只著重這些形式,意裏面依舊是貪嗔癡慢,這怎麼能感得果報?這段文字,字字句句我們都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修因才感果。這是世尊親口所說,決定沒有妄語,決定不過分,你真正能依照《地藏菩薩本願經》修行,你得的利益:
【一者天龍護念。】
“天龍”是護法神,佛家講天龍八部,護法神,他護念你,我們一般講他保佑你。
【二者善果日增。】
我們能夠想像得到,這個人心善行善,見像聞經讀誦供養是行善,又能爲人演說;此地沒有爲人演說的字樣,他用“贊歎禮瞻”,就是爲人演說。在一般經上佛對我們的囑咐,“受持讀誦,爲人演說”,這話佛常講。《金剛經》的篇幅很短,只有五千多字,可是這一句話佛重複多少遍,一部《金剛經》念下來,其他的句子記不得,這個幾句會記得,重複遍數太多了。“受持讀誦,爲人演說”,諸位看看這一段是不是這個意思?就是受持讀誦,爲人演說;贊歎是說,禮瞻是演,演說。所以他善果當然天天增長,善增長,惡就消除;換句話說,他的業障天天在消除,他的善力天天在增長,照著這個經文理論方法…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第五十一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