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弘一大師晚晴集講記

  弘一大師晚晴集講記

  淨空老法師講述

  劉承符居士筆記

  淨空法師于一九九叁年春季,在美國達拉斯淨宗學會演講弘一大師所編的《晚晴集》,有錄音帶八卷,承張德聲居士惠賜一套,恭聽之後,摘要筆錄,供養讀者。

  這次是達拉斯淨宗學會舉辦佛學講座之首次,選定弘一大師《晚晴集》與同修共同研習。茲先將其因緣作一報告。現在我們這個社會是有史以來未曾有的混亂時期,真所謂天下大亂。我們不幸生在這個時代,既要救自己,也有義務幫助別人,究竟由何處下手呢?冷靜觀察,參閱古聖先賢之遺訓,即能明白古時人性淳樸,皆能安分守己。古聖先王行不言之教,人人都過著安樂生活,沒有紛爭,天下太平。其後知識水准提升,知識開了,智慧變成了情識,人心乃漸趨于巧詐。用現代話說,即所謂時代潮流,愈演愈烈,到今天知識已經到了爆炸時代,思想紛歧複雜,正邪是非難辨,此乃一切動亂痛苦的根源,如何自救救人,還要依古人所說的反璞歸真。若真回頭即能領悟到真理,體會到事實,得真實受用。誠如現在人所說的自在幸福,照佛家術語說即是得到“菩提涅槃”。生在這個時代必須順應這個時代的潮流,由順應中學習反璞歸真。

  學佛要把佛認識清楚,上次已將佛陀教育向大家說明,佛教不是宗教。佛說法四十九年,經弟子們會集之後編爲《大藏經》,內容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教與我們人生有密切的關系。現代人的知識擴張不知要超過古人多少倍。中國在乾隆時代,編了一部《四庫全書》,從乾隆到現在已有兩百多年,在此兩百年中出版的書籍又不知增加多少倍,人哪有時間去讀一切書。這個道場四年前剛要籌備的時候,我即有一個幻想,希望道場建立之後,請大家發心把這個道場所存書籍,讀過之後將好的句子摘錄下來,一本書摘錄兩叁條,或叁五條均無不可,總名稱叫“中國傳統學術精華”,內容分爲五部分:一爲大藏經精華錄,二爲四庫全書精華錄,叁爲四庫荟要精華錄,四爲史鑒精華錄,五爲群書精華錄。此書編成後,對自己修學與幫助大衆均有裨益。

  今天我們選擇《晚晴集》就是一個樣子。弘一大師讀經與古人著作,把重要文句集錄下來,一共有一百零一條,如第一條是由《金剛叁昧經》錄下來的,第二條是由《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內錄下來的,下面都注明出處,將來編中國傳統學術精華也照此格式,最好印成一冊,這一本書將是全世界最好的書,因爲沒有一句廢話,句句對我們修養處世待人接物都是金玉良言。將來這部書流傳到全世界開講,即由今天宣講弘一大師《晚晴集》開其端。

  這個工作我本想請諸位同修負責編,有人說:“我們程度有限,恐難擔任。”我說:“就因爲你能力有限才叫你選,你能看得懂,別人也能看懂。”選的文句要大衆化,希望中學生也能看。選擇典籍文句,如入山采藥。采藥爲治病。現在人害的病是倫理道德喪失了。從治療效果上說有五個目標:一、幸福快樂,二、家庭美滿,叁、社會和諧,四、國家富強,五、世界和平。此外還有一個構想,請專人主其事。在北大或其他大學設立一個研究所,請十位教中文或教曆史的退休老教授擔任編纂,該所經費由我們供應。希望五年能夠完成,十年之後一本最有價值的書可以流通于世,這就是今天講經采用《晚晴集》的因緣。下面講正文。

  1、若失本心,即當忏悔,忏悔之法,是爲清涼。(金剛叁昧經)

  本心即禅宗講的真如本性,教下講的菩提心,《大乘起信論》講的直心、深心、大悲心,《觀經》講的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儒家講的誠意、正心。大乘佛法通常講的四弘誓願、六度-布施心、持戒心、忍辱心、精進心、禅定心、般若心,這都是大乘菩薩的本心。淨宗所講的清淨心、平等心、覺心是本心。就淨宗總括來說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心。這個心要是失掉,立刻就要忏悔。忏是忏摩,悔是悔過,此梵華合一名詞。忏摩是發露,悔是改過自新。真心悔改,心地即清涼。我們的心若不清淨不平等,覺心就失掉了,應立刻忏悔。祖師大德勸我們老實念佛,這一句阿彌陀佛包括宗門教下所講的本心統統在內,一個也沒有除外。佛號斷掉了,立刻提起來即是忏悔。忏悔不是叫你天天想已作的事,這個錯了,那個錯了,如再這樣想就是再造罪,每想一次即再造一次。已做的過失知道了,以後不再做叫忏悔,至于究竟圓滿徹底的忏悔就是念一句阿彌陀佛,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五逆十惡的罪業都能徹底鏟除,怎能不清涼呢?

  2、菩薩若能隨順衆生,則爲隨順供養諸佛。若于衆生尊重承事,則爲尊重承事如來。若令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學佛同修對佛菩薩都願意隨順供養尊重承事,而對于衆生則忽略了。試想泥塑木雕的佛菩薩像只是一個象征,啓發我們的本性,見到佛要尊重。《華嚴經》說:“一切衆生本來是佛”。《無量壽經》說:“一切衆生皆成佛”,所以隨順供養尊重承事一切衆生就是隨順供養尊重承事諸佛。現在問題來了,假如這個衆生無惡不作,思想行爲都是違逆本性的,也要隨順嗎?佛在世時弟子們已經代我們請示,佛說不可以隨順,善行善事應隨順,惡行惡事不隨順。見其作惡,以真誠慈悲心勸導之,如其不聽即隨他去,不再說,佛法稱之爲“默擯”。佛教我們隱惡揚善,心中只記好事,不記惡事,如常記惡事,心就不清淨了。我們從佛所學,可以完全應用于日常生活中,所以它是世出世間最好的教育。

  普賢行是建立在六度基礎上,如蓋一棟大樓有五層,普賢行是第五層,第四層是大乘菩薩六度,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是般若度。六度的基礎建立在叁學戒定慧上,叁學的基礎建立在十善上,十善是人天乘,十善的基礎建立在五德上。五德以孔夫子爲典範,當年孔門學生談到夫子的德行有五項,即溫、良、恭、儉、讓。以五德的基礎修十善,以十善修叁學,以叁學修六度,以六度修普賢行。我們淨宗學會在行門上提倡的德目即由此而來。另外還加了一個六和,六和最重要,家和萬事興,不和沒有前途,個人與團體都要毀滅。果能照以上步驟修行,能使一切衆生與一切諸佛歡喜。

  3、我若多嗔及怨結者,十方現在諸佛世尊皆應見我,當作是念:雲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嗔恚及以怨結?此愚癡人,以嗔恨故,于自諸苦不能解脫,何由能救一切衆生?(華嚴經修慈分)

  此段經文值得我們每天隨時警惕。嗔恚是叁毒之根,起了嗔恚心必與衆生結怨。平時對人對事對物常犯此病,必須深自悔責。爲什麼自己智慧不開,功夫不得力沒有進步,其主要原因即是貪嗔癡未斷。《華嚴》是佛對法身大士所說,菩薩立志存心是自度度他,如還有嗔恚,結怨于人,則自度度他的目標就達不到了。佛菩薩對于多嗔的人在想,此人欲求菩提爲什麼還會生嗔恚心與人結怨?這與他的心願恰恰顛倒,有嗔恚即不能斷煩惱,也不能證解脫得自在。怨結另有一解,佛說:十善厚友,十惡冤家。怨結亦可以指十惡而言。

  4、迦葉白佛:我等從今,當于一切衆生生世尊想。若生輕心,則爲自傷。佛言:善哉快論。(首楞嚴叁昧經依寶王論節文)

  此文是把一切衆生都看作佛,其效果生平等心。有人問我如何修平等心,我說你家裏一定有佛堂供有佛像,把你最恨的人寫一長生牌位供在佛像旁邊,每天香花供養他如佛。他說這樣不行,我見到他就討厭。此乃功夫不夠,應再用功修,幾時見到此人不覺討厭,還要尊敬他,自他平等,心就清淨了。清淨、平等、覺是叁而一,一而叁,一個得到了,其余兩個也得到了。

  5、應代一切衆生受加毀辱,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梵網經)

  《梵網經》是大乘菩薩戒經,也是一個大部頭的經。傳到中國來只把其中之一品翻譯過來,即心地戒品,上卷心地觀法,下卷講戒律。學作菩薩有一個很重要的條件,要能承受代衆人之毀辱。一切過錯自己承當,好事讓與別人,可以消除我們無始劫以來的貪嗔罪業,這與世間人恰好相反。如非真正覺悟,很難做到,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鍛煉。

  6、離貪嫉者能淨心中貪欲雲翳,猶如夜月,衆星圍繞。(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理趣六波羅蜜多經》臺灣有單行本流通。一切衆生大的煩惱是貪嗔,嫉妒是嗔恚之一分。佛在一切經論中,常常勸我們把貪嗔癡叁毒煩惱斷掉,這是修行的根本。心中有叁毒才遇到外面的毒害,假如心中無叁毒,喝毒藥如飲甘露,因心內無毒,它不起作用。若遇毒蟲咬傷,應生慚愧心。民國初年印光大師住的寮房中有臭蟲跳蚤蚊蟲等,都不驅除。小侍者欲爲大師清理,大師不許,並說:我的德行不夠,留著它們叫我改過自新。大師七十歲以後,所住的房間沒有一個臭蟲跳蚤。大師是作一個樣子給我們看,他可以作到,每個人都可以作到。晚間沒有浮雲,可以看到星星月亮清清楚楚,比喻人若離開貪嫉,則心中清淨,見事不迷。

  7、生死不斷絕,貪欲嗜味故,養怨入丘冢,虛受諸辛苦。(大寶積經富樓那會)

  生死是大事,能真正知道了生死才算是一個覺悟的人,如不知了生死,學任何法門都脫離不了輪回。就法門說,一律平等,並無高下。貪是貪愛,欲是欲望,嗜是嗜好。在這個世間,還貪愛這樣,貪愛那樣,想離開娑婆就難了,我們生生世世都在修行而沒有能出叁界,仍在輪回,就是因爲貪欲嗜味。若不離開,如養冤家,一生修行全落空。這個偈子就是我們生生世世的寫照,始終沒有離開辛苦。特別在這個時代,第一、同修貴精不貴多,志同道合,真修實練,不是人多湊熱鬧。第二、道場重實質,有學風道風,不重形式,香火鼎盛沒有用。第叁、修行在修清淨心,其他神通感應都不重要。

  8、是身如掣電,類乾闼婆城,雲何于他人,數生于喜怒?(諸法集要經)

  此從比喻說,人命無常,如閃電之刹那生滅。《金剛經》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

《弘一大師晚晴集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