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可是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法界,凡聖同居土的菩薩,跟實報莊嚴土的菩薩在一起聽經,這確實我們在經上沒有見過,他方世界沒這種情況,這是顯示西方極樂世界的平等。雖有四土,四土合在一起,裏面沒有隔礙,沒有間隔也沒有障礙,四土在一起,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諸佛所謂難信之法。
我們講到這些地方,常常用一個淺近的比喻讓大家去體會,就好比我們在學校上課一樣,一般的學校不同年級一定分開來上課,一年級在一個教室,二年級在另外一個教室,叁年級又在另外一個教室,不相同。極樂世界情形很特殊,幼稚園、小學跟博士班在一個講堂上課,就像這種情形一樣,很特別沒聽說過,各個不同程度都在一起上課,這叫平等法界;我們一般學校,大學跟中學絕不在一起,中學跟小學也不在一起,不平等,它是平等的。雖是平等,個人程度確實不一樣,譬如說都在一起上課,一個教室,實報土的菩薩看阿彌陀佛報身,凡聖同居土看阿彌陀佛應身,不一樣,看佛的相好光明也不相同,但是在一起;佛並沒說現兩個相,佛是一個相,個人看法感受不相同,但是決定在一起,這是不可思議境界。所以諸佛勸我們念阿彌陀佛,這很有道理,勸我們念阿彌陀佛愛護到極處,這才是真正的究竟法,離究竟苦,得究竟樂,這才是真正的圓滿。請看下面經文:
【地藏。】
這是又叫著地藏菩薩。凡是叫名字決定有很重要的開示,叫名字特別提醒他。
【是南閻浮提衆生。】
“南閻浮提”就是指我們地球,佛在這個地區出現,對這個地區的衆生特別的關切。
【志性無定,習惡者多。縱發善心,須臾即退。若遇惡緣,念念增長。】
這六句話,佛把我們世界這些衆生的病根診斷出來,這是我們的病根,我們要知道。“志性無定”,這一句尤其是重要,“志”可以說他的願望,“性”可以稱作爲性格,“無定”是變化太大,實在說念念都不同,佛菩薩遇到這個衆生也難度;志性無定就是心思散亂,我們一般人說這個人沒有主意、沒有主宰。而且“習惡者多”,“習”是習性,習性惡多善少,我們在儒書裏面看到,孟子說人性善,荀子說人性惡,這兩個人都是賢人。人的性到底是善、是惡?佛法裏面講惡多善少。聖人講法比他們的確是高明一點,孔老夫子講法跟他們不一樣,夫子說:“性相近,習相遠。”孔子說講的性是講真性,真性一切衆生是一樣,沒有差別,真心本性,性相近;習相遠,習性。所以孟子跟荀子講的性不是真如本性,是講習性,習性我們今天講習慣,習慣成自然。習性不是這一生養成,生生世世,所以煩惱佛家講有“俱生煩惱”,你生下來就帶來的煩惱,不是你這一生學的,是你過去生中的習氣,這就叫習性。
習性決定是惡多善少,諸位讀過《百法明門論》,百法裏面跟我們講煩惱,煩惱心所有二十六個,給我們講善心所只有十一個,你看誰多?十一個善心所,二十六個惡心所,惡多善少,何況惡的力量強大,善的力量薄弱,所以一般人遇到善法,“縱發善心,須臾即退”,很難保住;遇到惡法,他“念念增長”,我們要曉得這個道理。遇到善法,善心所太少,力量薄弱,不容易保住;爲什麼惡法他會增長?惡心所太多,力量強大。由此可知,我們看到許許多多人,有機會接觸到佛法,好!也來聽經、也來念佛,可是不多久又聽說他去學外道,學其他法門,什麼原因?道理就在此地。雖然有機會接觸到善法,他的善根薄弱,不能夠維系長久,一定會退轉。我們看到這個現象,知道這個現象是正常,如果接觸善法他不退轉,那是很不尋常,真正是千萬人當中難得有那麼一、兩個,他能不退轉。遇到惡緣他不會增長,遇到善緣他會增長,我們就曉得這種人善根深厚,這種人在一生當中,我們能夠想像得到他決定成就。
所以這六句話,世尊對閻浮提衆生,包括我們自己在內,做一個總的診斷。我們自己要有高度的警覺性,真正要學法藏菩薩,我們要“住真實慧”,“住真實慧”志性就定,如果不住真實慧,志性怎麼能夠定?所以一般人見異思遷,無足怪也!他志性不定。唯有住真實慧,真正懂得如教修行,決定遠離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我們才能保住這一生決定成就。世法能影響人、能誘惑人,我們要清楚、要明了,要看清楚真妄虛實、善惡是非利害,樣樣都能辨別清楚,自己就明了我們應當走哪一條走。
最近李木源居士,這是真正的菩薩,不是普通人,發心要辦佛學院,好事情。如果這個佛學院要受世間這些法律框架的限製,我們要符合法律條文去做,諸位想想你能不能超越叁界?能不能在經典上悟入?很難!世法的教學跟佛法教學完全不一樣,世法教學的目的是教你獲得技能,佛法教學的目的是教你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不相同。世間法是叫你學,廣學多聞,佛法的教學是叫你定,它是道,連老子也懂得這個原理,“爲學日益,爲道日損”,所以它不是同一樁事情,佛法是道,世法是學。學這是愈多愈好,增長你的常識,所謂學識,你要廣學多聞;佛法修道,道要一門深入,你才能得定,才能開慧。佛法自古以來,沒有聽說辦佛學院,甚至于辦個佛學班都沒有。佛學院、佛學班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清朝末年才有,歐陽竟無辦內學院,廈門辦閩南佛學院,太虛大師辦武漢佛學院,清末民初才有,以前沒有聽說過。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叁百余會,說法四十九年,沒有開佛學班,也沒有辦佛學院,天天在教學。從前教學方式很像我們中國古代的私塾,雖然沒有今天學校這種組織,可是代代都出賢人,高僧大德每一個時代地區都很多,佛學院開辦之後,從佛學院裏面出來的高僧大德就少,遠遠不如古時候。過去有一年我在香港講經遇到演培法師,我們也很少見面,他到香港去參訪,香港那邊法師接待他,陪他一同去旅遊,包了一個巴士,那一天我正好碰上,我也就參加。車上有不少是他的學生,演培法師很感慨的對我說,講佛學院,他說真正現在在各地講經說法的法師,都不是佛學院出身,他指著我,包括你在內。我們接受的是私塾教育,不是學校正規教育,我學哲學也等于說私塾教育,不是在學校哲學系裏面讀的。我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在他家裏,每一個星期天給我上兩個小時課,學生只有我一個,一個老師、一個學生,我們這樣學出來。學佛法也是如此,最初叁年我親近章嘉大師,也是每一個星期兩個小時,一個老師、一個學生,我接受章嘉大師叁年的教導,以這個基礎以後到臺中親近李炳南老居士,跟他學講經說法。
所以佛法的教學是個特殊的教育,它的方法跟世間不一樣,目標也不相同,效果當然也不一樣,它所求的是智慧德能,性德的流露,依照佛法經典裏面來講,它修學的課程就是戒定慧叁學。戒學是教給我們如何處事待人接物,慧學就是教我們看破,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定學就是教我們放下,恢複自己的清淨平等心,所以這個教育我們能得到真實的受用,確確實實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世尊一生以這個理念、這個宗旨教導學生,以後世世代代高僧大德都禀承佛的教誨,不違背這個宗旨,流布佛法,教化衆生,我們要懂這個道理。在這個時代怎樣能夠融合世間教學的規則,又不違背佛陀教學的宗旨,這個佛學院才是盡善盡美,而不至于走向佛學,走向佛學我們失敗,那是把佛法當作世間學術來研究,得不到它的實用。我們要學佛,學佛跟佛學是兩樁事情,學佛會成佛,佛學不能解決問題,學佛才能解決問題。底下世尊接著說:
【以是之故,吾分是形,百千億化度,隨其根性而度脫之。】
這一句是世尊爲菩薩做一個榜樣,釋迦牟尼佛也是以無量無邊的分身應化在世間,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應當給他說哪些法門,佛就給他說哪些法門。諸佛菩薩在我們現在這個世間有沒有?我們想像當中一定很多,爲什麼?現在世間衆生有難,佛菩薩慈悲心特別懇切,一定很多,他不曝露身分我們不認識。中國古籍裏面所記載暴露身分的人不多,幾個大家比較都知道,我們曉得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化身來的;阿彌陀佛再來,我們曉得永明延壽,這是我們淨土宗第六代的祖師,阿彌陀佛再來;豐幹和尚,這是當年國清寺,這是阿彌陀佛再來。釋迦牟尼佛再來,聽說《傳記》裏面記載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化身再來;阿彌陀佛還有善導大師也是,這是淨土宗第二代祖師。近代我們知道,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宋朝時代,南朝的時候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再來,這是現在大家熟知的幾個人,身分暴露;身分不暴露的人多,太多太多了。世尊做一個榜樣,佛再來也是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示現什麼身,“隨其根性而度脫之”,這一句話對我們來講非常非常重要。教化衆生是很活潑的,不是一個死呆板的方法,一定要懂得應機說法,隨其根性而度脫之,這個法多活潑!再看底下經文:
【地藏,吾今殷勤以天人衆,付囑于汝。】
再叫著,特別說“殷勤”,語氣一次比一次重,一遍比一遍懇切,將六道這些苦難的衆生,付托給你。你以你的智慧、以你的慈悲、以你的神力,一定去幫助這些人。
【未來之世。】
“未來”是指世尊滅度以後,我們現在就是他稱的未來之世。
【若有天人,及善男子、善女人。】
我們曉得天人是善,禀十善業而生天,所以天人是善多惡少,愈往上面去愈善。欲界天還有一些惡念,到色界天禅定功夫深,惡欲的念頭完全被降伏住。以及世間“善男子、善女人”,“善”的標准很低,不高。下面說:
【于佛法中,種少善根,一毛一塵,一沙一渧。】
此地的善男子、善女人,跟前面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標准不相同,這是我們讀這個經文,每一段經文裏頭的意思它標准不一樣,這個地方的標准最低;在佛法當中種少善根,極少的善根。底下是比喻,“一毛”,毛是我們汗毛,正報裏頭最小,“一塵”,依報裏頭一粒微塵,一粒沙,“一渧”是…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第五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