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第五十一卷)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第五十一卷)

  淨空法師主講

  新加坡淨宗學會錄影室

  請掀開經本《科注》卷下第九十六面,看經文第一行:

  【臨墮趣中,或至門首。是諸衆生,若能念得一佛名一菩薩名,一句一偈大乘經典。是諸衆生,汝以神力,方便救拔。于是人所,現無邊身,爲碎地獄。遣令生天,受勝妙樂。】

  這一段是說末法時期人天大衆造作罪業,應當墮在惡道當中,菩薩救護衆生最好的時節因緣,是在他還沒有墮落之前,也就是說在臨終他還沒斷氣的時候,頭腦清醒,這個時候救護最方便。往生經裏面我們看到,造作極重的罪業,臨終忏悔都能夠往生,有些人聽到這個說法心裏很不平,好像這個人一生都沒有做什麼錯事,一生念佛臨終還不能往生,造作罪業的人一身的罪業,臨終念幾句佛就能往生,似乎太不公平。這是凡夫的見解,實際上他不明了這個道理,道理是什麼?境界是刹那刹那隨心在轉變,我們凡夫實在是粗心大意觀察不到,有很深定功的人他看得很清楚,眼前境界包括我們自己的身相,都是刹那在變化。而且這個變化會很大,變化很大是隨著心在轉,心裏面起大的變化,身相跟生活環境也起很大的變化。

  我們覺察不出來是我們起心動念變化太小,沒有起什麼太大的變化,所以境界上的變化也就幅度就小,我們很難觀察得到。臨命終時他自己知道一生造的罪業深重,這時候回心轉意,一心念佛,變化就非常之大,轉境界也大幅度轉變,道理在此地。造作罪業的人能轉,我們爲什麼不能轉?同樣能轉,是他肯轉,我們不肯轉,這就沒法子;這裏頭決定沒有說是公平或者不公平,沒有這個意思,這都是凡情妄想、分別、執著,不是事實真相。所以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轉凡成聖是一念之間,轉地獄爲極樂世界也在一念之間,問題就是你這一念,是不是真的徹底回頭?關鍵在這裏。所以善導大師講的話沒錯,“一切要從真實心中作”,你心真實,轉變就幹淨俐落,轉變就快速,你一直不是用真心,這就難了,佛菩薩也幫不上忙。

  此地講“臨墮趣中”,“趣”是惡趣,“或至門首”,惡道到門口還沒進去,進去就麻煩,就不好轉,沒進去這時候最好的機會。“是諸衆生,若能念得一佛名一菩薩名”,或者是“一句一偈大乘經典”,這時候念記住前面講,“至心稱念”才有效,境界就轉得過來。如果不是至心稱念就不容易,臨命終的人心比平常人確實來得懇切,這是在緊迫的關頭,他那個心轉了,那個心真誠,所以轉變就容易,轉變也快速。這一句是這個衆生的善根福德,他能念這是他有善根、有福德,我們講像前面所說至心稱念,或者是一心稱念,一心是善根,稱念是福德。

  下面一句這是佛囑咐菩薩,“汝以神力,方便救拔”,這是因緣,善根、福德、因緣叁個條件具足,他能夠離禍得福。“于是人所,現無邊身”,這是菩薩現身,現身來給他說法勸導他,他見到菩薩勸導一念回頭,地獄境界相就沒有了,離開地獄他就能生善道;如果能念佛,決定往生淨土。(你們看看經文上,這是“遺令生天”,這個字應該是“遣”,你們經本上是“遺”,“遣”才講得通,“遺”講不通,這個字把它改過來)“遣令生天”。這些事情在《淨土聖賢錄》裏面記載,唐朝張善和就是一個好例子。張善和臨終的時候,地獄相現前,這是很幸運遇到一個出家人,他正在叫救命的時候,出家人走進去看他,知道這個情形點了一把香拿給他,叫他趕快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他念不到幾聲,他說牛頭人不見,他是殺牛,屠戶,看到好多牛頭人來問他討命,這是地獄相現前;念了幾聲牛頭人就不見了,接著就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他,可見得那個一念心真誠,救命!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疑惑的心就可以斷除。再看下面這段經文,偈頌: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現在未來天人衆,吾今殷勤付囑汝,以大神通方便度,勿令墮在諸惡趣。】

  前面世尊再叁的付托,在這個地方又以偈頌來重複,我們看到佛對于六道苦難衆生,他的關懷愛護無微不至。我們不讀《地藏經》,不知道佛對我們是如何的慈悲愛護,讀了之後才知道,佛對我們的關懷超過父母,真的是念念都不忘,入般涅槃之前還把這樁事情付托給地藏菩薩。地藏菩薩如何度脫都在這部經上,理論方法果報都講得很清楚、很明白。

  【爾時地藏菩薩摩诃薩,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唯願世尊,不以爲慮。】

  這是地藏菩薩也是非常虔誠,接受世尊的付囑,末法時期一直到彌勒出世之前,度化衆生的使命他承擔。

  【未來世中,若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一念恭敬,我亦百千方便,度脫是人,于生死中,速得解脫。】

  這段話最重要就是“一念恭敬”,我們著重“一念”這兩個字,這兩個字很不容易做到。一般人念頭雜、念頭亂,感應的力量就很微弱,如果是一念,一念是專心、專一,就是《楞嚴經》上所講的“淨念相繼”,一念是淨念,沒有疑惑、沒有夾雜,所謂“一念恭敬”就是至心恭敬,真心的恭敬。在“佛法中”,“佛法”此地是廣義,不是狹義,有很多人沒有學佛,甚至于信仰其他宗教,“佛法中”的解釋是于覺法當中,他明白、他覺悟,明白什麼?明白善惡果報就在眼前,明白這個道理這就是在“佛法中”,所以不一定他是個學佛的人。只要他覺悟,佛法是覺法,只要他覺悟,以一念真誠求救,忏悔求救地藏菩薩也一定幫助他。“百千方便”,就是隨類化身,應以什麼身分幫助他,菩薩就示現什麼身分。菩薩示現在宗教裏面,我們在大經裏頭看到很多,《華嚴經》裏面示現婆羅門身、示現外道身,這都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宗教領袖,宗教裏面的傳教士;應以這種身分出現,佛菩薩就示現這種身,勸導他斷惡修善,勸導他回頭是岸。

  我們在這個經上諸位看到,前面所講的“遣令生天,受勝妙樂”,爲什麼不說“遣令往生,不退作佛”?爲什麼不說這個話?這就說明這個忏悔的人、求救的人未必信佛,如果他信佛,菩薩一定勸他往生極樂世界。他是信基督教、信天主教怎麼辦?勸他生天;你才看到這個經的意思多廣,普度一切衆生。六道造作罪業衆生,實在講六道衆生遇到佛法學佛的人少,沒有遇到佛法造作罪業墮叁途的多,那難道過去沒有聞過佛法那就不救他,哪有這種道理?沒有這個道理。所以我們看《地藏經》上常常講幫助他生天,不學佛的人都相信有個天堂,幾乎所有的宗教終極的目標都是想升天,我們要懂得這個意思。心量要拓開,不可以說是他不信佛教,我們就跟他對立,那就錯了,完全錯了;佛度衆生是普度一切衆生,我們發願“衆生無邊誓願度”,這個願是圓滿的;決定不能說信仰其他宗教的人例外,我不度他,哪有這個道理,你的本願就不相應,所以心量一定要拓開。衆生對我們有分別、有執著,我們對于一切衆生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決定是以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全心全力的幫助他。

  幫助他要注意,他不了解佛法,不認識佛法,甚至于對佛法有誤會,絕不勸他學佛,要懂這個道理。他信仰基督教,一定勸他回到上帝身邊,我們的說法有沒有錯?沒有錯。他們的上帝,我們從他經典修學的理論跟方法,大概是忉利天,他真的到了忉利天,忉利天主常常禮請佛菩薩在天宮說法,所以他學佛因緣這一生沒成熟,生到天上則成熟了。諸佛菩薩度衆生不急在一時,這一生的緣不成熟來生,來生不成熟後生,生生世世一定幫助他離開苦難,布施恩德,于佛有緣,所以要懂這個道理。你用這種態度,善巧方便接引衆生、教化衆生,一切衆生都歡喜。尤其現代大家所提出的多元文化,我們要懂這個意思,對于任何族群、任何宗教、任何學派,我們真誠的恭敬,效法普賢菩薩,禮敬贊歎供養,這是跟他結緣;到自己將來成佛,這些有緣的衆生必定得度;沒有成道之前先結法緣,緣要結得廣,決定沒有分別執著。他有一念恭敬心,就能夠接受別人的善言勸導,如果一念恭敬心都沒有,你以善言勸導他不能接受,道理在此地。只要他有一念恭敬,他明白覺悟,就可以勸他斷惡修善。下面經文說:

  【何況聞諸善事,念念修行。自然于無上道,永不退轉。】

  前面是有了覺悟的心,真心回頭,菩薩都幫助。“何況聞諸善事,念念修行”,這段是講學佛的人,前面所說的未必是學佛的人,這個地方是學佛的人。學佛人可貴之處是在念念修行,念念當中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爲,沒有證道之前;證道佛法的標准是明心見性,大經裏面常講“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或者是說“證一分法身”,在《華嚴》圓教初住菩薩以上,這叫證果。在這以前都有過失,見性之後可以說沒有過失,爲什麼?用真心,在這以前都是用妄心,相宗所講我們用什麼心?八識五十一心所,我們用這個心,用這種心哪有沒有過失的道理?用這種心是哪些衆生?十法界,十法界以內都是用八識五十一心所,諸位在《百法明門論》裏面念到異生性,十法界是異生性,一真法界是同生性;同是跟佛相同,佛用真心,初住菩薩用真心,跟佛是相同,叫同生性。十法界裏面用八識五十一心所跟佛不同,所以叫異生性,哪有沒有過失的道理?

  明白這個道理,我們每天要反省、要檢點,把自己的過失找出來,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有過失,你能夠找出自己的過失,發現自己的過失,在佛法裏面講這叫覺悟、開悟,開悟是這個講法。覺悟到自己的過失,把過失改正過來,這叫修行,念念修行,天天改過,天天自修。一個人如果真正能發心,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一天不要多,一天改一個錯誤,天天改,不斷的改,叁年你就超凡入聖,你就不是凡夫,那個時候你是真菩薩,不是假菩薩。菩薩跟凡夫不同,凡夫迷,不知道自己有過失,當然他就不能改過;菩薩跟凡夫不一樣,菩薩知道自己有過失,天天改過,永無止盡的在改過。到什麼時候自己沒有過失?圓滿成佛;等覺菩薩還有一品…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第五十一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