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第四十八卷)▪P3

  ..續本文上一頁布這個經典。“流布”就是演說,流通這一部經典,你要流通你自己一定要修學,你自己一定要做到,如果你自己做不到,你流通也有功德,但是轉禍爲福比較上困難,沒有那麼快速;你自己果然依教奉行,轉境界來得快速。現在流通印經是最好的方法,古時候流通很困難,古時候就寫經,沒有印刷。我們看看古時候文字的記載,有一些大富長者寫經,請一些讀書人,請人來寫經,寫一部、寫十部,再有力量的人能寫一百部就很少;多半寫的經送到寺廟裏面供養,寺廟裏有藏經樓,供奉在那裏給人家讀誦,也有人到那裏去抄寫抄經,這是古時候印刷不發達,非常困難。實在寫經在民國初年還有寫經,到現在寫經少了,印刷術發達,所以我們做流通的功德愈來愈方便。像這個注解,青蓮法師是康熙年間的人,在那個時候已經有可以刻木版,木刻版的印刷,刻版則一個字一個字刻,印刷你們如果到南京“金陵刻經處”,你去看線裝書還是一張一張在刷,完全是人工,用毛邊紙來印刷。一個人做一天的工作,我去看過,我說:你能夠印多少本?他差不多印八本,那個八本沒這個本子厚。線裝書,諸位曉得,一天可以做八本的樣子,哪有現在機器這麼方便?我們現在流通冊數都是以一萬冊做標准,每一次印至少是一萬冊,比過去方便太多。現在講演可以留下錄像帶、錄音帶,可以做成CD,都是流布世間。

  佛囑咐觀世音菩薩流通,我們聽了之後更應當努力,這部經典所說,確確實實能夠挽救末法九千年的劫運,非常重要。末法九千年,我們在這個經上讀到,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把弘法利生的使命委托給地藏菩薩,這個意思就是說明,末法時期能夠挽救劫運度一切衆生,讓一切衆生不至于墮落在惡道,就是這個方法,就要靠這部經典;“令娑婆世界衆生,百千劫,永受安樂”,流布這個經的效果。弘法利生最重要是契機契理,這部經是從世尊真如自性當中流露出來的教誨,不但是大乘,我們仔細去觀察,它的確是大乘當中的大乘,與《華嚴》、《無量壽經》,無二無別,實在是一體,這是契理。而經中所說境界、修學的方法,更是契合末法時期衆生的根機,所以在末法時期我們修學以哪一部經爲主修,我們一生專弘,這自己就清楚、就明了。

  這一段是長行文,這品經裏面後面有重頌。重頌的意思有兩種,一種是佛講經說法的時候聽衆有先來後到,不像學校上課到時間同學都到齊,佛講經不是上課,有先來、有後到;先來的前面都聽到,後來的前面沒聽到,如果是很重要的開示,佛一定不辜負後來的這些聽衆,要把前面所說的意思,簡單扼要的再說一遍,這是照顧後來的人。另外一個意思,偈頌便于記憶,前面說得很多,怕聽衆記不得,所以用偈頌的方式再說一遍,方便大家記住,如果記不住你就沒有辦法做到。所以對于佛的教誨,我們常常讀誦就是要把它記住,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就會想到佛的教訓,我這個念頭,我這句話,我這樁事情,該不該做?一切都以經教爲標准,這叫做如法修行,依教奉行。偈頌的用意在此地。請看經文: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吾觀地藏威神力,恒河沙劫說難盡,見聞瞻禮一念間,利益人天無量事。】

  這是第一首,第一首這是總贊,贊歎地藏菩薩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吾觀”,“吾”是世尊自稱,這是以佛眼來看,不是普通人。佛所看到的,看到地藏菩薩的威神力,他的威德、他的神通,幫助虛空法界一切苦難衆生。現在這個世間衆生災難很多,地藏菩薩有沒有幫忙?地藏菩薩的威神力又如何來展現?我們要曉得地藏菩薩威神力,確確實實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自己沒看到。我們不解,我們不信,我們不能奉行,地藏菩薩對我們來說空過。他的威神力是什麼?就是“地藏叁經”,經典裏面所說的道理,所講的方法,所說的效果,這是地藏威神力,一切衆生,前面青蓮法師講九法界衆生,你能夠讀誦,你能夠憶念,能夠依教奉行,沒有不得利益。“恒河沙劫說難盡”,這是佛講的佛說都說不盡,前面講百千萬劫恒河沙劫說難盡。

  “見聞瞻禮一念間,利益人天無量事”,這是舉一個例子,你見地藏菩薩的像,聽到地藏菩薩的名號,哪怕只在一念之間,這一念之間有沒有利益?有,阿賴耶識落了種子。可是這個利益現在不能現行,不能兌現,金剛種子種下去,不定在來生後世遇到緣能信、能解、能行,那個利益事情就兌現。就像《法華經》裏面佛講的一個故事,久遠劫前有一個樵夫,在山上砍柴遇到一頭老虎要吃他,他爬到樹上叫了一聲“南無佛”,久遠劫前的事。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候,這個人也正在這個時候得人身、遇佛法,想跟釋迦牟尼佛出家,釋迦牟尼佛叫他這些大弟子來看,這個人能不能出家?出家要有善根。佛的弟子都是阿羅漢都有神通,能夠觀察過去五百世,大家都說這個人不能出家,過去五百世都沒有種過善根,與佛沒有緣。佛才說無量劫前他念了一聲“南無佛”,就這一句南無佛,這一生可以在我這裏出家,後來他證阿羅漢果,這就是“利益人天無量事”。所以這個世間人,雖然現在還要遭受大災大難,佛菩薩真正有慈悲心讓他見到佛像,聽到佛菩薩名號,給他種善根,往後必定得度。如果他有善根,像前面講善男子、善女人,那就很容易得度,很可能在這一生當中,他就能消災免難,就能念佛往生淨土。往生淨土就是去作佛,這比什麼都殊勝,他去作佛。再看第二首,第二首是“轉衰相”:

  【若男若女若龍神,報盡應當墮惡道,至心歸依大士身,壽命轉增除罪障。】

  第一句說明九法界衆生,包括的範圍非常之廣,男女人間天上龍神,這是指六道,通指六道,六道一切衆生。“報盡應當墮惡道”,這一生壽命盡了,造作一些惡業,他要墮惡道。“至心歸依大士身”,要緊是“至心歸依”這四個字,以真誠的心,歸是回頭,斷一切惡是歸,修一切善是依,依照菩薩的教誨去修一切善。歸依決定不是請一個法師,在佛菩薩形像面前磕幾個頭,給你念個歸依偈子,給你一張歸依證,你就歸依了,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這個理要懂。歸依實在講就是回頭是岸,你真回頭,依教修行。你心的念頭轉了,境界也就轉,境隨心轉,壽命可以延長,罪業消除,轉禍爲福。這一首轉衰相。再看下面有叁首,這是“頌示生界”:

  【少失父母恩愛者,未知魂神在何趣。兄弟姊妹及諸親,生長以來皆不識。】

  這一首說明你所想念的這些事,你的家親眷屬是在你很小的時候就過世,長大之後常常想念他們,不知道他們的容貌,但是這總是有親情,使你常常憶念;可見得人心的厚道。現在人比較少,只貪圖眼前的享受,這一些恩情都忘得幹幹淨淨,所謂是“忘恩負義”,造作忘恩負義的罪業,果報也在叁途,多半在畜生道。這是知恩報恩,恩情深厚這一類的衆生。底下一首這是教導他修學的方法:

  【或塑或畫大士身。】

  (科注卷下八十二頁第二行,我這本子是“晝”,你們的本子有沒有改過來?這是“畫”。或者是“塑”地藏菩薩像,或者是“畫”地藏菩薩像,這個字是“畫”字,你們把它改過來。塑是塑像,像我們這個是塑像。)或者是塑地藏菩薩形像,或者是畫地藏菩薩形像。

  【悲戀瞻禮不暫舍。】

  就是塑畫菩薩形像之後,你供養菩薩形像,每天禮拜瞻仰相續不斷。

  【叁七日中念其名,菩薩當現無邊體。】

  真誠之感佛菩薩就有應,這是說明叁七日中二十一天,至誠來修一定得到菩薩的感應;如果在叁七日中菩薩不現身,是你的誠意不夠。我們在古書裏面常常看到,古代的祭祀,諸位在《論語》裏面就讀到,“祭神如神在”,神也稱之爲鬼神,鬼神是指什麼?指自己的祖先。祭祖先的時候,主祭的人古時候叫齋公,主祭叫齋公,因爲他要修齋戒,齋戒叁天。叁天,齋公他住的房子,就像我們佛門裏面的關房一樣,等于閉關,閉關叁天,齋戒沐浴。這叁天不與任何人接觸,飲食家人送給他,他這叁天做什麼?叁天專門想祖先在世的時候一舉一動,一言一笑,專想,當祭祀的時候就把祖先想來了。祭祀的時候,真的有的時候好像看到祖先的身形,聽到祖先咳嗽的聲音,這感應,你沒有至誠,他怎麼會有感應?古禮裏面祭祀齋戒是叁天,此地是叁七。這麼長的時間至心在瞻禮,哪有不感動的道理?所以菩薩一定現身。衆生有感,佛菩薩決定有應。他現身的時候他就會告訴你:

  【示其眷屬所生界。】

  指示你、告訴你,你所憶念的家親眷屬現在在哪裏?在十法界,他現在在哪一個法界?

  【縱墮惡趣尋出離。】

  縱然他墮在惡道,家親眷屬能夠這樣給他修學,修行的功德回向給他,感應地藏菩薩現身,他就能夠脫離惡道。這是什麼道理,諸位能不能想得到?我們範圍不要說大,人與人間的真情。一個人要過世了,世間還有人想念你,長時間在想念你,你這一生沒白過;如果你走了之後沒人記得你,你空過了這一生。你能夠叫人家想念你,總有是值得叫人想念之處,你要不是真心對人家,人家怎麼會紀念你?不可能。積功累德就很重要。家親眷屬,你對于自己的兒女、兄弟姊妹,不是很愛護、很照顧,他也不會想念你。我們現在在報紙上看到,有很多青少年,要問他的爸爸,“我不愛我爸爸,我討厭我爸爸”,小孩這成什麼話?社會大問題,我們在報紙上常常看到。爲什麼讓兒女對父母起反感?作父母沒有照顧兒女,大概是忙到自己的事業,有很多把兒女交給傭人去照顧,他感激他傭人,他討厭他的父母,不喜歡他的父母,傭人照顧他。這是值得我們深深反省。所以人在世間,對人、對一切衆生要施恩德,佛菩薩爲什麼能令人尊敬?布施功德,布施恩德。所以有孝順兒女,思念父母,爲父母修福,依教奉行,像前面所講的婆羅門女、光目女,親人縱然墮到地獄也能出離,前頭有例子,“縱墮惡趣尋出離”。

  【若能不退是初心,即獲摩頂受聖記。】

  這好!你的叁七日中,悲戀瞻禮不舍,如果能夠永遠保持下去,那你這一生就能成佛。這是什麼?真誠恭敬到極處,這個心可貴,這個心感動諸佛菩薩。這種心要是永遠不退,依教修行,哪有不證果的道理?所以這一句是講“現報受記”,真的是存亡兩利。菩薩來給你摩頂受記。受記就像現在的預言一樣,告訴你你在什麼時候你能夠證果,你得到什麼樣的成就,這在佛法修學裏面是一樁大事因緣。所以這部經我們也希望同修,真正發心專修專弘,但是一定要記住,末後一定要導歸極樂才是大圓滿,否則的話都是得人天福報。當然以得人天福報爲第一步,初步讓他得人天福報,再更進一步勸他念佛求生淨土,這才真正的大圓滿。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第四十八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