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第四十二卷)▪P2

  ..續本文上一頁是真修,圓修圓證。

  誰做到?《華嚴經》上善財童子。善財童子聞法,每參訪一位善知識,他的地位提高一層;他參訪德雲比丘是初住菩薩,參訪海雲比丘是二住菩薩,參訪妙住比丘是叁住菩薩,不斷在提升;到最後參訪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他成佛,他證的是究竟圓滿的佛果。他爲什麼能?隨文入觀,隨著善知識的開導,他就契入境界。我們今天修學,修了幾十年還是個凡夫,絲毫沒有轉動,苦在這裏;念念還是隨順煩惱,這怎麼行?幾時我們能夠轉煩惱成菩提,你能隨順菩提,不再隨順煩惱,你就成就,你就成佛。所以這段經文裏面最重要的一個字“轉”,看你會不會轉?果然能夠轉讀這部經,下面說的是果報。

  【自然畢竟出離苦海,證涅槃樂。】

  這是說他的果。“出離苦海”,它上面加了一個“畢竟”,如果不加畢竟,出離苦海指六道輪回,加上畢竟那就不只六道輪回,包括十法界;畢竟出離苦海,超越十法界,證大涅槃。這是什麼果位?最低限度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這是講到最低的。而實際?實際不是,不是這個地位,超越十地,才叫畢竟出離苦海;也就是說無明破盡,證圓教如來果地上的大涅槃樂。

  【以是之故,得大擁護。】

  是這麼一個道理,這麼一個原因,所以得這些諸佛如來護念,天王、天神擁護。我們要問我們能不能做到?當然能,如果不能,這些話佛就不會跟我們講,佛所說的我們做不到,這不叫開玩笑,佛來吊口胃,那佛就有過失。佛所說的都是我們可以做到,問題你肯不肯做,如果你肯做,沒有做不到的,轉變就在一念之間。圓頓大教之中,只要把自私自利的念頭舍掉,你就能做到。只要你起心動念爲一切衆生,一切不是這一個地區,不只這一個國家,也不只這一個世界,也不是這個叁千大千世界,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你才真正做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的境界就轉過來,就入諸佛如來的境界,你就得諸佛如來的護念加持,智慧就開了,煩惱就斷了。煩惱怎麼斷?你要曉得煩惱的根是什麼?根就是我執,自私自利,這是煩惱的根。你今天自私的念頭沒有,念念爲衆生、念念爲佛法、念念爲虛空法界,你的煩惱根本就沒有,哪裏要斷?不斷自然就沒有;煩惱沒有了,自性般若智慧就現前。

  你們天天求智慧,不肯發心爲一切衆生,智慧從哪裏來?怎麼會現前?念念都是自私自利,這是大障礙。不但十法界你不能超越,六道都不能超越,不但六道不能超越,欲界都不能超越,你說你生活裏頭空間多小?你活得多辛苦!你活得多可憐!什麼原因?堅固的我執,分別執著,我們生生世世無量劫來受這個害、吃這個虧,自己一定要曉得、一定要明白,放下分別執著,放下自私自利,你前途一片光明,大自在、大福德就現前。我們也曾在經典裏面聽佛這個說法,這部經好,一開端佛放光明雲,世尊爲我們說出十種光明雲,那是自性的流露,這裏面有大福德、大吉祥、大圓滿,只要一念私心舍掉,你就全都得到。諸佛菩薩得到,他沒有私心,他沒有私欲,我們凡夫得不到,就被私欲障礙住。佛經裏面常講二障、叁障,二障是煩惱障、所知障,煩惱障就是欲望,自私自利,所知障就是成見,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看法,所知障;這兩種障礙障住你的性德不能現前,你說多可惜!

  注解裏面有幾句話很重要,我們把它念一念,第四十五面倒數第叁行,從第四個字看起,這是講“畢竟出離苦海”,苦海是什麼意思?“今指業海,苦有萬端”,此地說的苦海是業海,業海就大了,你造業,你造善業有善報,造惡業有惡報,善報、惡報都不自在。如果就六道裏面來說,大家常常聽說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天、人、修羅叁善道,六道是業海。如果再擴大,四聖法界是善業,六道裏面都是惡業,還是業海,十法界是大的業海,六道是大海當中一個小的,最苦的地方;出離業海,出離十法界。注解底下說“既由禮讀”,瞻禮、轉讀,“出離無難”,你每天瞻禮地藏菩薩像,仰慕地藏菩薩,尊重地藏菩薩,效法地藏菩薩,學習地藏菩薩,又能讀經,依教奉行,你脫離業海就不難了。“言自然”,自然畢竟;說自然,“則不加勉強。說畢竟,則到底不虛”,這些字都非常重要。

  所以修行一定要修清淨心,修平等、覺,你就一切自然。有願無求,願生西方淨土,這是願,沒有求。願是真心,求是妄心,這裏面的差別要懂得,願是隨緣,求是攀緣。我舉個例子來說大家容易理解,我們希求有一個好的念佛堂,這個希求是願,什麼時候我希求的?你們看看我筆記本裏面寫的,一九六一年,我就在求。這是求願,我沒有去攀緣,沒有到處跟人講趕快來化緣、來建,沒有,叁十多年來隨其自然。到這邊來,說說,他們就真幹起來,這叫隨緣。李木源居士,這邊同修他們真幹,當真來搞,我們不過打個妄想而已,打了叁十多年妄想,並沒有希求我一生當中真正會去建這個道場,沒有這個念頭,念頭都沒有。他們聽了我這個說法就很認真去做,好事情,我就順水推舟。從這個地方諸位體會,願跟求不一樣,隨順自然成就,沒有絲毫勉強,你就自在。如果天天求,希望趕快能成功,那不就累死了,苦死了,你這個負擔多重,有願無求是一絲毫負擔都沒有。衆生有福,諸佛善神擁護,它自然就出現;衆生沒有福報,我們怎麼勉強也搞不成功。佛家常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那個求是願,願是隨緣,不是世間人那種求,那個求是攀緣。攀緣縱然成就,麻煩很多,它不是自然成的,它是很勉強成就,後面的後果一定不如意、不理想。我們從自古至今許許多多大德,他們示現度化衆生的行誼之中可以看到,沒有勉強。

  我在一生當中,從來沒有有個念頭去建個道場,沒有,爲什麼?自己的福很薄,一生當中從來沒有開口向人化過緣,這是我的天性,問人家伸手討錢,總覺得很難爲情。爲我自己我都不肯做,我還爲別人做,哪有這個道理?所以只有在講臺上有的時候說說而已,我說的人無心,聽的人有意,他們真幹,真幹好!你們去幹,我也不反對、也不阻止。臺北景美的華藏圖書館,是這麼成就的,那個圖書館的成就很多人不曉得,是聽衆一發脾氣發出來的。有一年在仁王法會,那時候華藏法施會,韓館長帶頭,那時候還有道安老法師,我們租借臺北中國佛教會的道場,借這個道場來講《仁王經》二十天。佛教會裏面這些法師、大德們給我們爲難,想盡種種方法阻止我們講經的圓滿,因爲這個講經是祝福國家,我們要堅持一定要講圓滿,鬧得很不愉快,但是總算勉強把經講完。講完之後,佛教會就說他的道場永遠不租借任何人講經;我們聽衆聽到這個事情,才一發脾氣,你不借,我們自己搞個道場,大家湊錢買景美圖書館;我沒有叫他買,他們大家自己發心,所以景美圖書館是聽衆發脾氣發出來的。也不錯,提供我們在那邊講了二十多年經,奠定了我們弘法的基礎,自然隨緣而成就。

  臺灣第二個道場—佛陀教育基金會,不是我找他,他找我的,那是簡豐文居士的財産,他建這個大樓,發心要送一層給我做講堂;我跟他也不認識,平常沒有往來,突然來了要送一層樓給我,那一層樓不少錢。他這個說,我就很懷疑,姑妄聽之,你送也好,不送也好,根本就不理會;他知道我對他沒信心。過了兩個星期,他寫了一個文字來,表示他誠心誠意來供養這個道場,那個文字在法律上沒效果,算是表達他的誠意,我們也很歡喜接受,好,贊歎幾句,算了,去吧!以後我到美國去弘法,在美國拿永久居留,所以在美國好像住了十個月,那一次在美國住的時間最長。回來之後,他這個大樓蓋好了,他到機場去接我,把所有權狀交給我,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才算是真的。我就問他,我說:你捐獻出來,以後還要不要拿回去?他說:不要,決定不拿回去。我說:好,不拿回去我就給你做一個處分。我們在法院公證,我不要那個地方,就成立“佛陀教育基金會”,這是基金會的財産,基金會哪一天解散不辦,這個財産屬于國家的,不屬于任何一個人,他同意,我們就這樣辦;你送給我,我不要。這個道場自然成就,我沒有向他要求。

  我們在美國達拉斯那個道場,那個地方我不喜歡,館長也不喜歡,偏偏在那裏建,佛菩薩建立的。大家送錢來,道場建好也就沒錢來了,沒有向外化緣,沒有問人要錢,自自然然成就。所以我們這一生活得很自在,活得很幸福,沒有絲毫壓力,我們絕不找自己的麻煩,絕不讓自己生活在痛苦之中,求人很苦,看人臉色,不好看;在外國銀行借貸,你說負擔多重!我不行,我要有債務的話,晚上睡不著覺。有一些人本事很大,一身債他晚上還好睡,我很佩服他。我決定不能做負債的事情,決定不能做求人的事情,我們生活再清苦,身心安穩,自在快樂,沒有一絲毫的負擔。這樣你才能自然出離苦海,修行亦複如是。念佛老實念就行,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要著急,不要天天盼望,怎麼阿彌陀佛還沒來?我還沒有見到?你要有這個心,這是有求,攀緣的心,恐怕西方極樂世界去不了,爲什麼?你念佛的時候夾雜,夾雜這個妄想。只要一句佛號念到底,願生西方,哪一天去都好,佛什麼時候來都好,不可以攀緣,隨緣好。還沒有去,這個身體還留在世間,盡心盡力給一切大衆介紹這個法門,推薦這個法門,把這個法門的好處功德利益,向大家講解明白,就很好。這個樣子安心等待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一點都不著急,這個好。

  注解底下我們再看,“是故行者,應當至心。若至心者,所求必獲,出苦證樂”,這幾句話說得好。行者就是依教修行的人,你應該怎麼修法?應該用真心,至心就是真心,你應當用真心來修。夾雜著妄想就不是真心,不可以夾雜妄想,只要是真心修學,一定有感應,“所求必獲”;求是願,你的願一定會滿。“出苦證樂”,不但超越六道,還要超越十法界,往生不退成佛;生…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第四十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