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經 (第叁十七卷)
淨空法師主講
新加坡淨宗學會錄影室
請掀開經本,卷下第十叁面,請看經文:
【更能于塔廟前,發回向心。如是國王,乃及諸人,盡成佛道。以此果報,無量無邊。】
這是說布施佛家的道場,修補舊的經書、佛菩薩的形像,所得的功德。前面說能夠種這個因,果報是百千生中爲轉輪聖王;由此可知,布施福報不可思議。佛在經典上告訴我們,人間的富貴最大的就是轉輪聖王;轉輪聖王所造的業因,這個經上有說,此地注解引用古德的說法,在第十叁面第一行末後一句,“《妙玄》雲”,妙是《妙法蓮華經》,玄是玄義,智者大師作的。智者大師所說的這些話,都是引自經典當中,這段講“皆是散心持戒,兼以慈心勸他爲福”,這句非常重要,爲什麼他得這麼大的福。在我們人間與轉輪聖王相似,像現在世間超級大國的領袖,這就類似轉輪王,現在世界美國最強盛,許許多多國家雖然美國人不能統治,但是都受他的影響,甚至于受他勢力支配。美國的總統的確具轉輪聖王的意思,但是沒有轉輪聖王福報那麼大,爲什麼?他們任期只有四年,而且還受國會種種約束,不能夠隨自己意思來辦事,所以比轉輪聖王還差得遠。在兩百多年前,在中國康熙、雍正、乾隆這叁代,可以說也有一點像轉輪聖王,那時候中國國力非常強盛,在亞洲許許多多小國都對清朝朝貢,都成爲清帝國的藩屬。所以我們展開清朝最盛時候的地圖來看,比現在中國面積大概要大叁倍的樣子,現在中國土地如果跟乾隆那個時候相比只剩下叁分之一,所以這樣的國王就有一點像轉輪聖王。
他那個福報怎麼修的?這是智者大師,在《法華經玄義》裏面告訴我們“散心持戒”,他不是專心,他持不持戒?持戒;“兼以慈心勸他爲福”,心地善良,自己修福帶動許許多多人修福,他福報現前的時候,他自己是帝王,跟他一起修福的這些人,都是他的大臣、都是他的部屬,其中福報大就作小王。在過去製度總督就是小王,巡府也是小王,巡府就相當現在的省長,而總督通常是管兩個省,這都屬于小王身分;在邊遠地區附屬的藩王,小國的小國王,福報是這麼修的。“《釋簽》雲”,底下講釋簽,第二行末後一句;釋簽是玄義釋簽,玄義是智者大師作的,這是玄義的注解,湛然法師作的。他說的是,他講得比較詳細,都是引經來說明,“先行七法”,這是講一生行善,他行哪些善?第一個是“給施貧乏”,對于貧困的衆生他照顧,非常熱心照顧,所以在果報當中,他感得許許多多人擁護他,這是有恩德,報恩。第二“敬民孝養”,他對人尊敬,他能夠孝養,尤其是對于能夠孝養父母、孝養尊長的人,他是格外的尊敬。
第叁“四時八節以祭四海”,這就是對鬼神的恭敬,前面這兩條是對人,這一條對天地鬼神,這一點現代人疏忽。我們人生在世與天地鬼神息息相關,人與人的關系要處好,人與天地鬼神的關系也要處好,古人懂得這個道理;不但中國的古人懂得,我們看看全世界的古人都懂得,都懂得祭祀鬼神。現在人把這些看作迷信,極力的排斥,鬼神的關系搞壞;換句話說,得不到鬼神的幫助,如果鬼神再從中作亂、再從中破壞,那我們就苦了,我們沒有能力招架。什麼時候這個世界還能夠恢複,像過去那樣的安定繁榮興旺,就看看大家有沒有覺悟,我們要跟天地鬼神和睦相處。在中國古禮,諸位看看叁禮:《周禮》、《儀禮》、《禮記》,是把這個關系搞好。這是事實,不是虛假的,不是說把祭祀列在第一位,祭祀就是跟天地鬼神辦外交,你信就有,不信就沒有,沒有那麼簡單,你信有這個事情,不信還是有這個事情,這是個事實,一定要懂得。世間人雖然口裏面很硬說他不信,事實都經曆過,在生活當中都有體驗,聽到的很多,有許多人是親身經曆。這個事實我們一定要重視,祭祖先、祭天地鬼神。第四“時修忍辱”,所以他的福報能夠保得住,能夠在百千生中享受,原因就是他能夠忍辱,要是不能忍辱,再大的福報一生就享完,佛家講得好,布施是修福,忍辱是保持,你不能忍,你就保不住,很快的就爆掉。後面還有叁條,一定要斷貪、斷嗔、斷癡,這叁毒煩惱。這是在生前修這七種殊勝的善因,然後又發心爲大衆服務,所以才得到這個殊勝的感應,得到這麼好的果報。
從這一品經,這一品經在整個《地藏經》裏面,是最重要的一品;地藏經末後結歸到叁寶,“名號品”是佛寶,“布施品”是法寶,後面“利益存亡品”是僧寶;叁寶,佛不住世,叁寶裏面是法寶最重要,勸我們修布施。“布施”這兩個字的定義,一定要很鮮明、很清楚,布施就是服務,布施一切衆生就是爲人民服務、爲社會服務,爲十法界衆生服務,那是佛道、大菩薩道。所以我們不要把布施看錯,以爲在佛門裏面捐獻一點財物,這就叫布施,你把布施看得太簡單、太狹小了。菩薩行裏面,佛跟我們說了六個原則、六條,經典裏面稱六度、六波羅蜜,就是菩薩行爲的六個原則。第一就是布施,第二還是布施,第叁還是布施;佛跟我們講布施分叁類:第一類財布施,第二類法布施,第叁類無畏布施,這六個、六條裏面第一是布施,布施裏面財、法、無畏都包括。第二是持戒,持戒是守法,第叁是忍辱,守法跟忍辱都是屬于無畏布施;後面精進、禅定、般若,都是屬于法布施。
所以菩薩行,你要把它總歸納就是布施兩個字,布施兩個字的講法,就是爲一切大衆服務。無論你是什麼身分,無論你從事哪一個行業,一切爲衆生、一切爲社會、一切爲人民,那就是修布施波羅蜜。我們一個人,利生是爲衆生做好榜樣,那就是修布施波羅蜜,一個人在世間心地好、品德好、行爲好,給社會做一個好榜樣,這個身布施,身心都在修布施。我們的生活,無論過的是富裕或者是貧賤,富貴做一個富貴的好樣子,貧賤做個貧賤的好樣子,貧賤人守本分,安貧樂道,這就是布施;富貴人做富貴人的好榜樣,以他生活多余的能夠周濟貧窮,富貴人的好樣子,有福與一切衆生共享。你從政爲人民服務,你經商也爲人民服務,你做工還是爲人民服務。我們出家,出家人把佛法經教研究透徹,爲一切衆生做詳細的講解,爲人民服務,幫助大家破迷開悟,幫助大家提升生活的水平,出家人也是爲人民服務。整個佛法沒有別的,說到最後總歸結,爲一切衆生服務而已。我們自己發心爲衆生服務,也勸導一切衆生都要爲衆生服務,真正能夠犧牲自己,舍己爲人,這個人就叫菩薩。念念念衆生,念念念社會整體,念一切人民,沒有念自己、沒有自家,自己跟自家是這個團體裏面的一分子,整個團體好,自己哪有不好的道理?所以他有這麼大的福報,這個福報其來有自,我們明白了。下面這一段經文,你再能夠把服務的心量擴大,你的福報就更大。
【更能于塔廟前,發回向心。】
什麼叫回向心?我們今天服務的事是一個地區,或者更小一個團體、一個社團,一個地區,再擴大一個國家,今天說一個世界,這是我們在事上能做得到,前面所說的。回向的心,我們事雖然達不到,可是我們的心願達到,我們服務的心願是盡虛空、遍法界,不限于這個地球,這話說的空說的?不空,真有心願,那就不是空的。可惜我們現在沒有這個能力,哪一天要得了神通,飛行變化自在,我們確確實實是很樂意幫助十方世界一切衆生,就像諸佛菩薩一樣,在盡虛空、遍法界隨類化身,隨機說法,這是回向心。你心量拓開了,這心量一拓開,你果報就不是百千生中轉輪王身,那就不止。
【如是國王,乃及諸人,盡成佛道。以此果報,無量無邊。】
爲什麼一回向就成佛?這一個回向心是佛心,心是佛心那怎麼會不成佛道?當然成佛。前面那個心不是佛心,是人心,在四種慈悲裏面講衆生緣慈悲,所以他果報是轉輪王身。這一發願回向這個心是佛心,這個慈悲是大慈大悲沒有條件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所以決定成佛道。無論是發心帶頭勸導大家,或者是跟到一起做的,盡成佛道。盡成佛道,諸位要知道,這些人都發回向心,他才能成佛道。這其中這麼多人,如果有一些人不能發這樣的大心,那他還是不能成佛,真正發大心的人成佛了。成佛果報才是究竟圓滿,在佛的果位上,應以轉輪王身而得度者,他就示現作轉輪王,應以天王身得度者,他就示現作天王,多自在!沒有這個大心量,雖然修這麼大福報,作轉輪王身,轉輪王身還是不自在,他不能夠隨意去作天王,他也不能夠隨意去作鬼王,他不能隨心所欲。如果是成佛、成菩薩,隨心所欲,任何身分都能示現,而且示現還不僅示現一個身,同時同處可以現無量身,示現種種不同的身分,這只有在佛與大菩薩的果地才能辦得到。
所以發願回向就重要,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給我們講菩提心,至誠心是菩提心之體、本體,一切法都是從這個心裏面流露出來,都是從這個心裏面建立起來,人心要真誠,真誠到極處,不但沒有私心,連一個妄想都沒有,這是講體、本體。有體當然有用,用裏面分兩種,一個是自受用,一個是他受用,這話要用現代話來講,你用什麼樣的心對自己,用什麼樣的心對別人,對自己是自受用,對別人是他受用。佛告訴我們對自己是深心,深心是好善好德,自己能夠修善積德這對自己;對別人是發願回向,發回向心,發願回向是大慈大悲,發願回向就是發願爲一切衆生服務。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全心全力爲大衆服務,這個服務完全是義務,不求絲毫報酬,世間人服務是要講報酬,佛菩薩服務沒有報酬,全部是付出的,現在話講義務,完全是義務。如果有義務這個觀念,那還不是佛菩薩,爲什麼?他愛心還低一等,法緣慈,不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連義務的念頭都沒有,他做的是真正義務工作,但是決定沒有義務這個念頭,這才是真正的佛菩薩,“以此果報”,就“無量無邊”。青蓮法師在注解裏面也引用一…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經 (第叁十七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